哪些人羣易患大腸癌

時間: 2011-09-24

 

   大腸癌在不同地區,其發病率也有明顯區別。根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區的發病率相當低。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屬於大腸癌的低發地區。但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率則明顯高於女性,其比例約爲1.6:1。     現有的統計顯示,我國大腸癌患者年齡偏低。我國患者中以40歲至50歲年齡段爲主,40歲以下人羣爲全部病例的三分之一,30歲以下人羣約佔10%左右。而在大腸癌高發的國家,患者人羣主要處在60歲至70歲年齡段,其中30歲以下者僅有6%左右。由此看來,我國大腸癌的高發年齡比國外提早了10歲至15歲。     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發達國家,其發病率位居腫瘤第二位。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羣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習慣隨之改變,而今大腸癌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之勢。以上海地區爲例,上世紀80年代,大腸癌在常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至上世紀90年代已升至第三位。從2003年起,大腸癌躍居上海市區內第二位常見惡性腫瘤。在可預見的將來,大腸癌的發病率還將繼續攀升。     哪些人羣易患大腸癌    

    從大腸癌的發病原因來看,其發病率不斷上升,與現代人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缺乏運動不無關係。臨牀實踐已證實,以下六類人羣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羣———     1、30歲至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頻數、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盆腔放療史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一般來說,早期大腸癌並沒有什麼特別症狀,可能出現的臨牀表現大致包括大便帶血、便後滴血流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下腹不適、貧血等。如發現上述症狀,通過直腸指檢、乙狀結腸鏡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大便隱血檢查、CT、B超、核磁共振等檢查,即可排查出大腸癌。    年輕人大腸癌病情更兇險        儘管大腸癌的高發人羣仍以中老年人爲主,但近年來大腸癌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年輕人的大腸癌病情也格外兇險。     相比中老年人的大腸癌,年輕人罹患大腸癌有其自身特點。     其一,腹痛劇烈者居多:中老年大腸癌患者的腹痛多爲隱隱作痛,青年患者疼痛則以劇烈腹痛居多,這可能與老年人疼痛敏感度的降低有一定關係。     其二,血便多:青年患者中血便或黏液血便十分多見,比例可高達70%,其中部分患者以出血爲癌症的首發症狀。我們建議,大便裏有少量出血者,應靠大便隱血試驗才能檢驗出。莫要等到患者發生了明顯貧血後,尚不知病因何在,耽擱病情治療。     其三,年輕人的右側癌比老年人明顯增多:中老年人的大腸癌多分佈在人體左側,即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處,其比例約佔整個大腸癌的70%左右;年輕人的大腸癌則左右病變率基本持平,其中右側癌變,即盲腸、升結腸處的比例明顯比中老年人增多。     其四,年輕人中的浸潤型癌腫比例也較高。所謂浸潤,指的是癌細胞向四周或深層組織擴散的能力,年輕人大腸癌的癌細胞浸潤能力強,易擴散,導致疾病預後較差,五年存活率僅爲中老年人大腸癌的四分之一左右。    防癌應少吃脂肪多食纖維素        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大腸癌可通過管住嘴巴來預防。讓我們先從誘發大腸癌的罪魁禍首———高動物脂肪飲食說起。     由於致癌物質可以溶解於脂肪中,因此飲食中攝入動物脂肪越多,也就意味着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越高。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腸道內的膽汁酸分泌,這種分泌對腸道黏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導致大腸癌發病。預防大腸癌,要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膽固醇的食物,如油、肥肉、魚子、動物內臟等;植物油每人每天也應控制在20克至30克內;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類食物;烹調過程中,避免將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油過度加熱。     增加膳食纖維素的攝入,可增加糞便體積,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致癌物質與腸壁的接觸,繼而降低大腸癌發病。建議應每日補充膳食纖維30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瓜果、藻類等,適當補充粗糧。     此外,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對阻斷大腸癌也很有效。絕大多數大腸癌從良性腺瘤發展而來,良性腺瘤經過合理處理,如腸鏡切除等,可實現完全治癒,這樣就不會給大腸癌“可乘之機”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