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亞健康狀態

時間: 2011-03-09
近年來,隨着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亞健康人羣不斷擴大,並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亞健康狀態(Sub|health)的研究,已經成爲廣大醫藥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1  亞健康狀態的來源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Berkman教授通過研究發現,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人體還存在着一種介於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爲“亞健康狀態”。它本身擁有廣泛的內涵,是人們在身心情感方面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亞健康狀態在經濟發達、社會競爭激烈的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成爲醫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雖然亞健康在症狀上表現的是醫學領域的問題,但從整體看,它與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體質也是密不可分的。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牀期、臨牀前期、潛病期等,是指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包括無臨牀症狀或症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的狀態。以慢性疲勞綜合徵爲其主要表現形式。 中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的認識較西醫學早得多。古代醫家認爲醫學的目的首先是“消患於未兆”、“濟贏劣以獲安”(《黃帝內經素問注?序》),其次纔是治病。這裏所謂的“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徵兆之時;所謂“贏劣”,即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而這些,正是人們所說的亞健康狀態。《黃帝內經》明確地提出“治未病”爲先的原則。《難經》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治未病之臟腑。傷寒鼻祖張仲景主要學術思想也包括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等理論。孫思邈將疾病區分爲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並提出了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葉天士有“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熱論》)。歷代醫家對未病理論均有論述並用於實踐,而這裏所講的“未病”也既是現在所講的亞健康狀態。目前,中醫對亞健康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亞健康的中醫範疇、成因、辨證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及其他治療方法。以下就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及其辨治進行探討。

  2  亞健康狀態的病因病機

  亞健康的成因主要是社會應激源作用於個體引起緊張,緊張的積累造成心身疾病,形成了潛臨牀的亞健康狀態。而社會應激源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因素對人體不良應激所造成的症狀、疾患。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亞健康狀態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陰陽二者之間暫時的失穩或失衡,概括起來,其原因如下。

  2.1  情志失調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有着密切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五臟的精氣血。適時適度的情志表露是人體調節臟腑功能的重要形式。但若失時或失度,如過激或過久,即可對臟腑、氣血產生不良影響,致情志所傷的病證[1-2],以心、肝、脾三髒功能失調爲主。鬱怒傷肝,導致胸悶、善太息等症。心主神明,形神合一,如思慮過度,心脾、心神失養,則出現反應及適應能力減弱、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心慌心悸等症。

  2.2  飲食不節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食肥甘厚味,則生痰生溼,溼熱中阻,阻滯氣機,致熱悶鬱煩;嗜食生冷,寒溼內停,脾胃失其健運,脾運失常則氣血生化不足[3]。“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靈樞?營衛生會》),人的生命活動與飲食結構密不可分。若五味偏嗜,飲食失節,則髒氣偏頗,日久可致諸髒之虛。

  2.3  六氣不順 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謂之六氣,若出現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冷、暴熱等)都會使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而致六淫[4]。一般而言,人體順應四時即可安然無恙。若六氣不順,寒溫不適,燥溼不調,再加不知調攝,則有礙臟腑功能,適應能力下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木,壞其真矣……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2.4  勞逸失度 必要的勞動和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而勞力過度則傷氣,久之則氣少力衰;勞神過度則傷脾,日久耗傷氣血,過度安逸則氣血流通不暢,久之氣虛推動無力,變生諸病。誠如《素問?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2.5  體質因素體質因素與亞健康具有明顯相關性,中醫體質學認爲,體質強弱及心理素質等機體反應性與亞健康的發生有明顯關係[5]。《內經》謂“人之生也,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着而爲病也”。勇者髒氣充盛,能夠迅速調節,怯者髒氣脆弱,易偏易滯。七情是否發病,首先取決於機體的耐受性,即體質狀態。體質陰陽的不同,直接影響人的氣質、性格,影響人體的七情和接受刺激時的反應方式,從而關係着情志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後等。

  2.6  年老體衰衰老是一種自然規律,具體表現爲臟腑功能的衰減,因而年老是亞健康狀態形成的重要因素[6]。

  3  亞健康狀態的辨證論治

  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在臨牀上並無明確疾病診斷,其主要表現爲活力降低、適應性減退的生理功能低下狀態。而當今在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缺乏行之有效的調理方法的情況下,中醫學對於亞健康狀態的辨證論治正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中醫學認識到健康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陰平陽祕,精神乃治”,而亞健康和疾病則屬於人體的陰陽失衡,因此調整這種陰陽失衡狀態是中醫調治亞健康狀態總的指導原則,也是中醫治療亞健康狀態優勢所在。筆者通過查閱文獻根據亞健康患者臨牀表現,將其分爲肝鬱氣滯、痰溼內生、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心腎不交、瘀血內阻等7型。文獻中報道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往往可以達到較好的糾正亞健康的目的。

  3.1  肝鬱氣滯型[7]症見心情鬱悶,或心煩易怒,胸脅苦滿,善太息,兼見心悸不寐,脘悶納呆,口苦,女子經水不調,舌淡紅或暗紅,脈弦或細澀。治則:舒肝理氣解鬱。代表方:柴胡舒肝散加減。

  3.2  痰溼內生型[8]症見胸滿痞悶,噁心納差,身重睏倦,頭昏如蒙,兼見咳嗽吐痰,大便溏薄,苔白厚膩,脈濡或滑。治則:健脾祛溼。代表方:二陳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3.3  心脾兩虛型症見心悸,頭暈,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兼見面色不華,自汗出,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治則:補養心脾。代表方:歸脾丸加減。

  3.4  脾腎陽虛[9]症見形寒肢冷、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神疲嗜睡、腰膝痠軟、腸鳴腹痛或周身浮腫、婦女帶下多而清稀、男子遺精陽痿、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弱。治則:溫補脾腎。代表方:金匱腎氣丸、附子理中丸加減。

  3.5  肝腎陰虛型症見形體消瘦,腰膝痠軟,齒搖,口乾咽燥,伴見潮熱多汗,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夢遺滑精,女子帶下淋漓,舌紅苔少,脈細。治則:滋補肝腎。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

  3.6  心腎不交症見心煩焦慮,失眠多夢,入睡困難,多夢驚恐,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背痠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則:交通心腎。代表方:交泰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3.7  瘀血內阻症見頭痛、身痛、胸痛、腰痛等,且痛處不移,肌膚色暗不華、甲錯或失容,女子經期延長或痛經,舌質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則:養血活血通絡。代表方:身痛逐瘀湯加減。

  4  亞健康狀態的非藥物療法

  4.1  心理自我調適正確面對競爭,平衡心態;合理飲食,均衡營養;適度鍛鍊,生活規律;控制情緒,健全人格[10]。

  4.2  音樂療法心理學家認爲,音樂能通過藝術感染力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爲,以情導理,調理情志,恢復心理平衡;音樂對人的生理調節主要體現爲鎮靜、興奮、鎮痛、降壓、怡情的作用[11]。根據心身障礙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選擇音樂欣賞從而促進健康。比如:對於心情抑鬱、納差、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可以收聽一些旋律優美多彩、歡快活潑、有較多的起伏變化、節奏明快清晰、速度中等、音色清新明亮、風格明朗秀麗的樂曲,可以給聆聽者一種委婉談心的親切感。曲目可選廣東音樂《昭君怨》、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管絃樂)、 《喜洋洋》、《春天來了》、《心花怒放》、《小開門》、《喜相逢》、《夜深沉》、《光明行》、《月兒高》、《平湖秋月》等。

  4.3  經絡按摩療法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運用各種不同的按摩手法,沿着經絡的循行路線和氣血的循行方向,直接對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及反應點進行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能激發人體內臟各器官之間矛盾的相互轉化,使陰陽達到整體相對平衡的狀態,從而起到調整機體、消除疾患、增強體質的作用[12]。在臨牀工作上運用整體經絡按摩糾正亞健康狀態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手法有:頭部手法、頸肩部手法、腰背部手法、拿揉上肢法等。

  4.4  鍼灸療法傳統鍼灸療法對亞健康狀態進行干預,也起到了很好的療效[13] 。例如心繫疾患:氣血不足型可以取脾俞、足三裏、三陰交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心俞、巨闕調理心脈;神門、內關養血安神寧志。施用補法。

  4.5  運動療法運動可以活動一身肌肉、筋骨、關節,能疏經活絡、振奮陽氣、暢行氣血、增強體質,適量的運動是預防和消除疲勞的重要手段,同時運動還可以使人心情舒暢,長期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是預防亞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14]。

  4.6  藥膳療法利用食物配合中藥來辨證施食,以達扶正、祛邪、調整機體、平衡臟腑的目的。藥療不如食療,對亞健康狀態的治療可運用食療的有效方法,因爲很多天然食物營養豐富全面,無毒副作用,可長期服用[15]。可通過益氣養血、扶正、強身達到抗衰老的目的。特別是對於各種虛損症的調養更具有實用價值。例如肺氣虛症見氣短、多汗、易感冒等,可長期食用百合、蜂蜜、白木耳、紅棗、杏仁等食物。脾氣虛症見便祕、腹脹、腸鳴、噯氣等,可長期食用山藥、蓮子、百合、山楂、茯苓、黃芪、白朮、人蔘、薏苡仁等。祖國醫學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是治療亞健康狀態的巨大寶庫,繼承、發掘中醫學在亞健康狀態方面的認知經驗,充分發揮中醫學優勢並結合現代醫學成果,將是治療亞健康狀態的理想及重要途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