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如何幹預亞健康

時間: 2011-10-16

 

1.“治未病”調治“亞健康”的優勢

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如不及時加以干預,它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爲疾病,當然也可通過積極的調治使機體恢復到健康狀態,這種認識恰好與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爲特色,且已有兩千多年積澱的中醫學在亞健康狀態的調治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以中醫理論爲指導進行辨證調攝,根據處於亞健康狀態者的體質狀況及具體不適表現,予以相應的干預措施,如中藥、鍼灸、推拿、藥膳及氣功導引等。

2.“治未病”干預“亞健康”的方法

 (1)亞健康狀態的辨證施治: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由於亞健康狀態症狀表現複雜多變,涉及臟腑、陰陽、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的變化,故證候多樣,給臨牀干預帶來一定困難。亞健康狀態涉及人體五臟,病多虛(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鬱(氣鬱或鬱火)、痰(痰溼或痰火)、溼阻等,如肝氣鬱結、肝鬱脾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肺脾氣虛、脾虛溼阻、肝鬱化火、痰熱內擾等。確定證候進行辨證施治,在方藥選擇上比較靈活,一般原則是選用性味平和的藥物,忌用毒性藥物,藥物用量宜輕,療程可長可短。同時,要考慮病人的依從性。

(2)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辨證施治:對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可以看作亞健康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在亞健康狀態下,理化指標可能完全正常,或略不正常,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但有吸菸、飲酒、久坐不運動、生活不規律等多種已知的危險因素存在,其發生疾病的風險遠遠高於健康人羣。對此,宜根據危險因素採用不同的施治方法。例如,超重是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過輕的人機體抵抗力下降,臟腑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吸菸是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等等。對此進行的干預主要是調整不良生活方式。中醫在干預危險因素中可以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對控制危險因素,恢復健康體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3)“治未病”思想指導下的亞健康狀態綜合辨證調攝:通過各種養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到“未病先防”作用的。

“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是指亞健康狀態發展到接近疾病的階段。這一階段好比植物將要萌芽,疾病萌芽就像毒苗即將破土一樣,要破壞它生長的土壤、抑制它的萌生。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發生該病的高危人羣,破壞其發生的土壤,方法就是綜合干預,將異常狀態調整到正常狀態。這符合當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戰略要求。再如各種神經精神的輕度失調,主要表現爲焦慮、抑鬱、失眠、煩躁、夢魘或咽中如有異物等。按亞健康狀態採用中醫辨治,從鬱、痰或痰火論治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瘥後調攝,防其復發”是指在疾病康復期出現亞健康的表現,如臨牀上有些病人在感冒愈後一段時間內仍有輕度頭痛、乏力、食慾不振、全身不適;對此可運用中醫四診八綱察色按脈,區分陰陽,給出證候的定位、定性診斷,用中醫藥加以干預。亞健康狀態的干預若有較明顯實驗指標異常可以適當加用西藥,但大多非西藥適應症,以中醫的方法綜合辨證調攝是最佳選擇。一般多首選中醫的非藥物療法,再選中藥外用或內服。非藥物療法有飲食、鍼灸、推拿、按摩、氣功、導引、武術、保健等,用以調節體內陰陽氣血,疏通經絡,強筋健骨,調節情志,緩解精神壓力等。

藥物療法多以植物的根、莖、葉、花、子及動物骨、礦物質等天然藥材爲主,利用其四氣五味歸經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偏勝偏衰和正邪的消長。只要辨證準確,用藥精當,無毒副作用,對亞健康階段的調整十分適合。

3.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是藉助身體鍛鍊,通過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來暢達經絡,疏通氣血,調節臟腑,從而實現強健體質、延年益壽之目標。“動則不衰”,運動養生“內養正氣”(康健形體、調動氣血、安定神志、固攝真精),結合“外防措施”(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外避邪氣,預防致病因素侵襲)是各類人羣長期保持“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主要手段。運動養生既可康健身心,又可干預亞健康狀態的出現;既可治未病,又可促進病癒後早日恢復,真乃是永葆人體生命健康的濟世良方。(二)落實中醫保健服務體系是我們的職責

爲了落實國家衛生部提出的構建“健康促進、亞健康干預、疾病防治”爲一體的健康保障服務體系,確保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治未病”工程的順利實施,提升中醫藥在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把 “治未病”理念貫穿到“防-治-康-養”的各個方面,通過我們把“治未病”變成可操作的模式,故需對醫學發展方向的戰略應作如下調整:

  第一,加強中國傳統健康文化教育,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增進全民慢性病預防意識;

第二,採取因人、因地、因時等息息相關的有效的行爲干預手段,儘早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
    第三,建立中醫慢性病防治服務體系,積極推進人羣和個體健康測量和評價,實施目標人羣的針對性預防干預措施;

第四,將醫療服務目標“前移”,重視疾病的預測、預警、預防、與早診早治;將醫療服務目標“下移”,深入社區,進行防病健體宣傳、輔導和督導,將農村和社區變成“治未病”的前沿。

(三)實現人人健康長壽是中醫“治未病”的終極目標

用古人中醫“治未病”的智慧,造福今人的健康,從以治療疾病爲主導的現狀,逐漸向以預防疾病爲主導的轉變,重保健、治未病,將成爲今後一種新型的醫療模式。因而,“治未病之人”的醫學必將成爲21世紀醫學變革的主流。以人爲中心,以中國傳統醫學爲基礎,融合現代醫學和科技,則是發展我國“治未病”醫學的必由之路。最後達到人們到醫院不再是以看病爲主要目的,而是對自己健康進行評估,再通過醫生對就醫者生活方式、飲食、心理、鍛鍊各個方面的建議,及時進行健康調養,從而達到有效地預防、提高生活質量及實現 “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人“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