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未病與亞健康防治(曹洪欣)

時間: 2011-03-31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對於健康的認識,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憲章》中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定義的闡述中又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就是指不能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爲規範準則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爲,具有辨別真僞、善惡、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在如何維護健康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提出了“合理膳食,戒菸,心理健康,克服緊張壓力,體育鍛煉”等促進健康準則。由此看出,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在不斷提高,朝向一種整體的、積極向上的健康觀念,這種健康觀念的變化,是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水平同步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在強化預防疾病和維護健康觀念過程中,衍生出介乎於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即“亞健康”。

    亞健康(Sub-health)概念是80年代首先由前蘇聯學者提出的。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以及後來的許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體確實存在着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人們把這種狀態稱爲亞健康狀態,也稱病前狀態、亞臨牀期(Sub-clinic)、臨牀前期、潛病期等。

    雖然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機體無明顯疾病,但是人體卻呈現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並伴隨一系列不適症狀的狀態。據我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亞健康人羣約佔我國總人口的60%,其中主要以中年羣體居多,約佔48%~50%。亞健康狀態在城市居民、青年學生、知識分子、機關幹部和軍人中普遍存在。據統計,我國目前在高級知識分子、企業管理者中亞健康狀態的比例高達70%。

    亞健康狀態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機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而忽視調理,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干預,就能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因此,亞健康的防治對於維護人類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醫學倡導“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對人的影響,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主張“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等醫療衛生保健思想。這些理論恰恰與人類健康觀念的變化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相適應。因此,中醫學“治未病”對於亞健康的防治具有獨特優勢。

    “治未病”是干預亞健康的基本原則

    預防是醫學的首要原則。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預防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中醫學“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後防復,是干預亞健康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通過養神健體,防止亞健康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對亞健康早期干預,阻止其向疾病轉變,同時對疾病痊癒後進行有效干預,防止復發。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發生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醫學既強調在疾病未發生之前調攝情志、適度勞逸、合理膳食、謹慎起居,並倡導氣功、太極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時強調可以運用鍼灸、推拿、藥物調養等方法調節機體的生理狀態,以達到保健和防病作用。中醫學的養生之道不僅能預防亞健康的發生,還可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與整體健康水平。對於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既病防變,是指早期診治,並掌握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及傳變途徑,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由於亞健康處在健康與疾病的中間狀態,因此,防止其向疾病轉變對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中醫學可以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根據證候特點判斷亞健康可能的發展方向,並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從而達到阻止其向疾病轉變的目的。

    愈後防復,是指疾病痊癒後,採取適當的調養方法及干預措施,防止疾病復發。中醫學對於急性病癒後防復以及慢性病、疑難病病情緩解後防復或術後提高生活質量均能發揮重要作用。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爲干預亞健康提供理論和方法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也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從整體的角度認識健康和疾病與準確的辨證是中醫取得療效的關鍵。

    一、整體觀念是從整體認識亞健康的理論基礎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其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認爲人體是以五臟爲中心通過經絡將臟腑、肢體、官竅等聯結而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協調,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是“陰平陽祕”、“形神統一”的狀態。亞健康雖然症狀表現繁多,但總體而言是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爲主的人體功能狀態異常。中醫學從整體出發,採用“司外揣內”的診斷方法,判斷人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大大超越了人體生理解剖學所限定的範圍,形成了獨特的生理和病理理論體系——既重視發病的臟腑,也重視臟腑之間及臟腑與經絡和形體官竅的聯繫,這種整體觀可以將看似毫無聯繫的諸多症狀統一起來,對於全面瞭解亞健康各種症狀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有針對性的臨牀治療具有指導意義,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干預的效果。

    二、辨證論治是干預亞健康的有效方法

    防止亞健康向疾病轉化對於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亞健康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尚未達到疾病狀態,致使西醫無法採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而只能採取改善睡眠、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抗疲勞、抗抑鬱等緩解單一症狀的方法。相比之下,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干預亞健康的過程中則能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

    辨證論治是從整體出發,着眼於人體的異常感覺和異常特徵,通過對不同症狀的分析、綜合,來推測原因、性質與部位,並概括、判斷爲某種性質的證候,根據證候的性質進行鍼對性的治療。這種獨特的診治方法,在無明確病因的症狀出現開始即可進行治療,而無需等到病理指標出現陽性改變才進行治療,能夠對亞健康狀態進行及時而有效地干預,阻止其向疾病的轉變。可以說,中醫這種辨證論治的診療方法,爲干預亞健康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方法。

    個體化診療是診斷與干預亞健康的有效模式

    不同的個體,由於體質、生活環境等內外因素的不同導致其生理特徵、病理變化也不盡相同。因此治療也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個體化診療即是在突出個體特徵的臨牀診斷基礎上採用與其相應的個性化治療方法。中醫學的辨證論治是一種典型的“個體化診療”方法。

    中醫學重視體質在發病中的作用。在《內經》中就有依據病人的體質屬性進行診治的記載。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疾病,體質因素的影響不可忽視。各種體質類型包含的相對穩定的陰陽偏頗是亞健康狀態時陰陽失調的內在依據。同時,由於體質的不同導致機體亞健康的轉歸也不盡相同、發病情況各異。因此,採用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模式,對不同體質進行綜合考慮,制定不同的干預方案,對於亞健康的治療大有裨益。

    個體化診療模式有利於對亞健康的不同證候表現進行判斷治療。由於亞健康是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個體的結果,其臨牀證候表現也多種多樣;同一個體的證候表現也因時間與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化。中國中醫科學院臨牀評價中心對北京地區1828名亞健康人羣調查表明,證候頻數出現4次以上的共72種,頻數1~3次證候共114種,說明亞健康證候分佈非常廣泛。而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治恰恰能動態地把握不同證候以及同一證候的不同階段的特點,適應對亞健康認識和干預的要求,因此可以說,中醫個體化診療是診斷與干預亞健康的有效模式。

    自然療法爲干預亞健康提供多種途徑

    中醫學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治療疾病上,還體現在通過多種手段調整機體的失衡狀態,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防止疾病的發生。在長期的臨牀實踐中,除以中藥方劑調理外,還形成了鍼灸、推拿、氣功、導引、食療等多種適合不同要求的調治方法。如藥物調養是長期服食一些對身體有益的藥物以扶助正氣,平調體內陰陽,從而達到健身防病益壽的目的。其對象多爲體質偏差較大或體弱多病者。前者則應根據患者的陰陽氣血偏頗而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後者則以補益脾胃、肝腎爲主。推拿,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效果和保健強身的一種方法。鍼灸療法,則是通過針刺手法或艾灸對穴位的特異性作用,通過經絡調節使人體氣血陰陽恢復平衡,從而發揮治療作用和保健防病效能。這些豐富多彩的自然療法,在“治未病”,養生保健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爲防止亞健康向疾病轉化提供了多種有效的防治手段。

    利用“治未病”優勢來干預亞健康的戰略意義

    目前,世界上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疾病負擔不斷加重,新發傳染病對人類構成很大威脅。健康問題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在我國,雖然在疾病控制、現代醫學和中醫學研究、健康產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老齡化加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新老傳染病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威脅日趨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面對這種情況,採取從以疾病爲主導向以健康爲主導轉變的醫療保健策略,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爲核心,重視干預亞健康,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在發生之前、傳染病控制在感染前,纔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保障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中醫“治未病”的理論與實踐對亞健康的干預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把對亞健康的干預作爲中醫發揮優勢的重點領域,深入挖掘中醫“治未病”理論,全面開展中醫“治未病”方法和技術的研究,建立“治未病之人”健康保障體系,對於預防疾病發生、提高國民整體健康素質,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者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上一篇:圍產期腦癱預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