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兒科學》中關於母乳餵養的內容

時間: 2014-05-24

經小竹妹妹的提醒,找了良久,在網上居然找到一個可下載的新版兒科學的電子書,把其中餵養內容貼上來大家可以看一下,畢竟是醫學院校的教科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編書的也是國內著名的兒科專家:沈曉明,王衛平。
附:衛生部之《嬰幼兒餵養策略》
第七版<兒科學>
一、母乳餵養
(一)人乳的特點
人乳是滿足嬰兒生理和心理髮育的天然最好食物,對嬰兒的健康生長髮育有不可替代作
用。一個健康的母親可提供足月兒正常生長到6個月所需要的營養素、能量、液體量(純母乳時不用補水哦)。
哺乳不僅供給嬰兒營養,同時還提供一些可供嬰兒利用的現成物質,如脂肪酶、SIgA等,直到嬰兒體內可自己合成。
1.營養豐富 人乳營養生物效價高,易被嬰兒利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適宜;人乳所
含酪蛋白的爲β-酪蛋白,含磷少,凝塊小;人乳所含白蛋白爲乳清蛋白,促乳糖蛋白形成;人
乳中酪蛋白與乳清蛋白的比例爲1:4,與牛乳(4:1)有明顯差別,易被消化吸收。人乳中宏
量營養素產能比例適宜(表5-2)。人乳餵養的嬰兒很少產生過敏。
表5-2 人乳與牛乳宏量營養素產能比(100ml)
人乳 牛乳 理想標準
糖 類 41%(6.9g) 29%(5.0g) 40%~50%
脂 肪 50%(3.7g) 52%(4.0g) 50%
蛋白質 9%(1.5g) 19%(3.3g) 11%
能 量 67kcal 69kcal

人乳中乙型乳糖(β-雙糖)含量豐富,利於腦發育;利於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生長,併產
生B族維生素;利於促進腸蠕動;乳糖在小腸遠端與鈣形成螯合物,降低鈉在鈣吸收時的抑制
作用,避免了鈣在腸腔內沉澱,同時乳酸使腸腔內pH下降,有利小腸鈣的吸收。
人乳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於腦發育。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顆粒易於消
化吸收。
人乳中電解質濃度低、蛋白質分子小,適宜嬰兒不成熟的腎發育水平。人乳礦物質易被嬰
兒吸收,如人乳中鈣、磷比例適當(2:1),含乳糖多,鈣吸收好;人乳中含低分子量的鋅結
合因子-配體,易吸收,鋅利用率高;人乳中鐵含量爲0.05mg/dl與牛奶(0.05mg/dl)相似但人
乳中鐵吸收率(49%)高於牛奶(4%)。
人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母乳餵養的嬰兒應補充維生素D,並鼓勵家長讓嬰兒生後儘早
戶外活動,促進維生素D皮膚的光照合成;人乳中維生素K含量亦較低,除鼓勵乳母合理膳食
多吃蔬菜、水果以外,乳母應適當補充維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維生素K的含量。
2.生物作用
(1)緩衝力小:人乳pH爲3.6(牛奶pH 5.3),對酸鹼的緩衝力小,不影響胃液酸度(胃酸
pH0.9~1.6),利於酶發揮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營養性被動免疫):初乳含豐富的SIgA,早產兒母親乳汁的
SIgA高於足月兒。人乳中的SIgA在胃中穩定,不被消化,可在腸道發揮作用。SIgA黏附於腸黏
膜上皮細胞表面,封閉病原體,阻止病原體吸附於腸道表面,使其繁殖受抑制,保護消化道黏
膜,抗多種病毒、細菌。
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細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90%爲巨噬細胞,10%~15%爲
淋巴細胞;免疫活性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而發揮免疫調節作用。人乳中的催乳素也是一種有
免疫調節作用的活性物質,可促進新生兒免疫功能的成熟。
人乳含較多乳鐵蛋白,初乳含量更豐富(可達1741mg/L),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異性防禦
因子。人乳的乳鐵蛋白對鐵有強大的螯合能力,能奪走大腸桿菌、大多數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
賴以生長的鐵,從而抑制細菌的生長。
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蘭陽性細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壞並增強抗體的殺菌效
能。人乳的補體及雙歧因子含量也遠遠多於牛乳。雙歧因子促乳酸桿菌生長,使腸道pH達4~5,
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酵母菌等生長。
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中低聚糖與腸粘膜上皮細胞的細胞黏附抗體的結構相似,可
阻止細菌黏附於腸粘膜;促使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的生長。
(3)生長調節因子:爲一組對細胞增殖、發育有重要作用的因子,如牛磺酸、激素樣蛋
白(上皮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以及某些酶和干擾素。
3.其他 母乳餵養還有經濟(僅1/5人工餵養費用)、方便、溫度適宜、有利於嬰兒心理健
康的優點。母親哺乳可加快乳母產後子宮復原,減少再受孕的機會。

(二)人乳的成分變化
1.各期人乳成分 初乳爲孕後期與分娩4~5日以內的乳汁;5~14日爲過渡乳;14日以後
的乳汁爲成熟乳。人乳中的脂肪、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鐵等營養素與乳母飲食有關,而
維生素D、E、K不易由血進入乳汁,故與乳母飲食成分關係不大(表5-3)。
表5-3 各期人乳成分(g/L)
初乳 過渡乳 成熟乳
蛋白質 22.5 15.6 11.5
脂肪 28.5 43.7 32.6
糖類 75.9 77.4 75.0
礦物質 3.08 2.41 2.06
鈣 0.33 0.29 0.35
磷 0.18 0.18 0.15
初乳量少,淡黃色,鹼性,比重1.040~1.060(成熟乳1.030),每日量約15ml~45ml;初乳
含脂肪較少而蛋白質較多(主要爲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維生素A、牛磺酸和礦物質的含量頗豐
富,並含有初乳小球(充滿脂肪顆粒的巨噬細胞及其他免疫活性細胞),對新生兒的生長髮育
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隨哺乳時間的延長,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逐漸減少。各期乳汁中乳糖
的含量較恆定。
2.哺乳過程的乳汁成分變化 每次哺乳過程乳汁的成分亦隨時間而變化。如將哺乳過程
分爲三部分,即第一部分分泌的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質高,第二部分乳汁脂肪含量逐漸增加而蛋
白質含量逐漸降低,第三部分乳汁中脂肪含量最高(表5-4)。
表5-4 各部分乳汁成分變化(g/L)
Ⅰ Ⅱ Ⅲ
蛋白質 11.8 9.4 7.1
脂肪 17.1 27.7 55.1
3.乳量 正常乳母平均每天泌乳量隨時間而逐漸增加,成熟乳量可達700~1000ml。一般
產後6 個月後乳母泌乳量與乳汁的營養成分逐漸下降。判斷奶量是否充足是以嬰兒體重增長情
況、尿量多少與睡眠狀況等綜合判斷。勸告母親不要輕易放棄哺乳。
(三)建立良好的母乳餵養
成功的母乳餵養應當是母子雙方都積極參與並感到滿足。當母親餵養能力提高,嬰兒的攝
乳量也將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母乳餵養有三個條件,一是孕母能分泌充足的乳汁;
二是哺乳時出現有效的射乳反射;三是嬰兒有力的吸吮。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嬰幼兒餵養策略》建議出生6個月內完全接受母乳餵養。
1.產前準備 大多數健康的孕婦都具有哺乳的能力,但真正成功的哺乳則需孕婦身、心
兩方面的準備和積極的措施(所以說產前母乳餵養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很多媽媽在這點上很吃虧,包括我啊)。保證孕母合理營養,孕期體重增加適當(12~14kg),母體可貯存足夠脂肪,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2.乳頭保健 孕母在妊娠後期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類)擦洗乳頭;乳頭內陷
者用兩手拇指從不同的角度按捺乳頭兩側並向周圍牽拉,每日1至數次;哺乳後可擠出少許乳
汁均勻地塗在乳頭上,乳汁中豐富的蛋白質和抑菌物質對乳頭表皮有保護作用。這些方法可防
止因出現乳頭皸裂及乳頭內陷而中止哺乳。
3.儘早開奶、按需哺乳 吸吮對乳頭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進泌乳。0~2月的小嬰兒每日
多次、按需哺乳,使吸吮有力,乳頭得到多次刺激,乳汁分泌增加。有力的吸吮是促進乳汁分
泌的重要因素,使催乳素在血中維持較高的濃度,產後2周乳暈的傳入神經特別敏感,誘導縮
宮素分泌的條件反射易於建立,是建立母乳餵養的關鍵時期。吸吮是主要的條件刺激,應儘早
開奶(產後15分鐘~2小時內)。儘早開奶可減輕嬰兒生理性黃疸,同時還可減輕生理性體重下
降、低血糖的發生。
4.促進乳房分泌 吸乳前讓母親先溼熱敷乳房,促進乳房循環流量。2~3分鐘後,從外
側邊緣向乳暈方向輕拍或按摩乳房,促進乳房感覺神經的傳導和泌乳。兩側乳房應先後交替進
行哺乳。若一側乳房奶量已能滿足嬰兒需要,則可每次輪流哺餵一側乳房,並將另一側的乳汁
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應讓乳汁排空。
5.正確的餵哺技巧 正確的母、兒餵哺姿勢可刺激嬰兒的口腔動力,有利於吸吮。正確
的餵哺技巧還包括如何喚起嬰兒的最佳進奶狀態,如哺乳前讓嬰兒用鼻推壓或舔母親的乳房,
哺乳時嬰兒的氣味、身體的接觸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等待哺乳的嬰兒應是清醒狀態、有
飢餓感、已更換乾淨的尿布。
6.乳母心情愉快 因與泌乳有關的多種激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受下丘腦的調節,下丘腦功
能與情緒有關,故泌乳受情緒的影響很大,心情壓抑可以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使乳腺血流量減
少,阻礙營養物質和有關激素進入乳房,從而使乳汁分泌減少。刻板地規定哺乳時間也可造成
精神緊張,故在嬰兒早期應採取按需哺乳的方式並保證孕婦和乳母的身心愉快和充足的睡眠,
避免精神緊張,可促進泌乳。
(四)不宜哺乳的情況
凡是母親感染HIV、患有嚴重疾病應停止哺乳,如慢性腎炎、糖尿病、惡性腫瘤、精神病、
癲癇或心功能不全等。乳母患急性傳染病時,可將乳汁擠出,經消毒後哺餵。乙型肝炎的母嬰
傳播主要發生在臨產或分娩時,是通過胎盤或血液傳遞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並非哺乳
的禁忌證。母親感染結核病,但無臨牀症狀時可繼續哺乳。

補:羊乳的營養價值與牛乳大致相同,蛋白質凝塊較牛奶細而軟,脂肪顆粒大小與人乳相仿。
但羊乳中葉酸含量很少,長期哺給羊乳易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馬乳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少,
能量亦低,故不宜長期哺用。
四、嬰兒食物轉換
嬰兒期隨着生長髮育的逐漸成熟,需要進入到由出生時的純乳類向固體食物轉換的換乳
期。換乳期的泥狀食物是人類生態學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食物形態,它不僅提供營養素,對兒童
功能發育和能力獲得還有重要促進作用,應引起兒科醫師重視。
(一)不同餵養方式嬰兒的食物轉換
嬰兒餵養的食物轉換過程是讓嬰兒逐漸適應各種食物的味道、培養嬰兒對其他食物感興
趣、逐漸由乳類爲主要食物轉換爲進食固體爲主的過程。母乳餵養嬰兒的食物轉換問題是幫助
嬰兒逐漸用配方奶或獸乳完全替代母乳,同時引入其他食物;部分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嬰兒的
食物轉換是逐漸引入其他食物。
(二)轉乳期食物
是除母乳或配方奶(獸乳)外,爲過渡到成人固體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的
泥狀食物(半固體食物)(表5-6)。給嬰兒引入食物的時間和過程應適合嬰兒的接受能力,保證
食物的結構、風味等能夠被嬰兒接受。
表5-6 過渡期食物的引入
月齡
4~6月 泥狀食物 菜泥、水果泥、含鐵配方米粉、配方奶 6次奶(斷夜間奶) 逐漸至1次 用勺喂
7~9月 末狀食物 稀(軟)飯、爛面菜末、蛋、魚泥、豆腐、肉末、肝泥、水果 4次奶 1餐飯1次水果 學用杯
10~12月 碎食物 軟飯、爛面碎肉、碎菜、蛋、魚肉、豆製品、水果3次奶1次水果 2餐飯 斷奶瓶手抓食 自用勺
應根據嬰兒發育狀況決定引入其他食物。一般應在嬰兒體重達6.5~7kg,此時年齡多爲4~
6月齡。
給嬰兒首先選擇的其他食物應易於吸收、能滿足生長需要、又不易產生食物過敏。首先添
加的是含強化鐵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塊莖蔬菜、水果,可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營養;
7~8月齡後逐漸引入動物性食物,如魚類、蛋類、肉類、和豆製品。引入的食物製作應以當地
食物爲基礎,注意食物的質地、營養密度、衛生、製作多樣性。此期仍應保證600~800ml乳類,
爲嬰兒營養的主要來源。
嬰兒最初的對新食物的抵抗可通過多次體驗改變。因此,嬰兒食物轉變期有一對其他食物
的習慣過程。此期讓嬰兒熟悉多種食物,特別是蔬菜類,有利於兒童期完成食物轉換。因此食
物加入應由少到多,即在哺乳後立即給予嬰兒少量強化鐵的米粉(1勺→2勺→多勺),6~7月
齡後可代替1~2次乳量;一種到多種,如蔬菜的引入,應每種菜泥(茸)嘗2次/日,直至3~4
日嬰兒習慣後再換另一種,以刺激味覺的發育。單一食物引入的方法可幫助瞭解嬰兒是否出現
食物過敏。爲訓練嬰兒的進食能力應注意引入的方法和食物的質地。如用勺、杯進食可幫助口
腔動作協調,學習主動吞嚥;7~9個月後食物的質地從泥(茸)狀過渡到碎末狀可幫助學習咀
嚼,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此期還應注意嬰兒神經心理髮育對食物轉變的作用,如允許手抓食
物,既可增加嬰兒進食的興趣,又有利於眼手動作協調和培養獨立能力。
(三)嬰兒期易出現的問題
1.溢乳 15%的嬰兒常出現溢乳,可因過度餵養、不成熟的胃腸運動類型、不穩定的進
食時間造成。同時,嬰兒胃呈水平位置,韌帶鬆弛,易摺疊;賁門括約肌鬆弛,幽門括約肌發
育好的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使6個月內的小嬰兒常常出見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此外,餵養方法不當,如奶頭過大、吞入氣體過多時,嬰兒也往往出現溢乳。
2.食物引入時間不當 過早引入半固體食物影響母乳鐵吸收,增加食物過敏、腸道感染
的機會;過晚引入其他食物,錯過味覺、咀嚼功能發育關鍵年齡,造成進食行爲異常,斷離母
乳困難,以致嬰兒營養不足。引入半固體食物時採用奶瓶餵養,導致孩子不會主動咀嚼、吞嚥
飯菜。
3.能量及營養素攝入不足 8~9個月的嬰兒已可接受能量密度較高的成人固體食物。如
經常食用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或攝入液量過多,嬰兒可表現進食後不滿足,體重增長不足、下
降,或在安睡後常於夜間醒來要求進食。
嬰兒後期消化功能發育較成熟,應注意逐漸增加嬰兒6個月後的半固體食物能量密度比,
滿足生長需要。避免給嬰兒過多液量影響進食。
4.進餐頻繁 胃的排空與否與消化能力密切相關。嬰兒進餐頻繁(超過7~8次/日),或延
遲停止夜間進食,使胃排空不足,影響嬰兒食慾。一般,安排嬰兒一日6餐有利於形成飢餓的
生物循環。
5.餵養困難 難以適應環境、過度敏感氣質的嬰兒常常有不穩定的進食時間,常常表現
餵養困難。
、、、、、、、、、、、、、、、、、、、、、、、、、、、、、、、、、、、、、、、、、、
此下爲舊版內容:
人乳的營養成份
  1.蛋白質:人乳蛋白質含量較低,1.1~1.3g/dl由酪蛋白和乳白蛋白組成,前者提供氨基酸和無機磷。乳白蛋白約佔總蛋白的2/3,主要成份有α-乳白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白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高,在胃內形成凝塊小,有利於消化吸收。
  2.碳水化合物:人乳中的乳糖含6.5~7.0g/dl,較牛乳中乳糖含量(4.5~5.0g /dl)高。是生後6個月內嬰兒熱能的主要來源。
  3.脂肪:以細顆粒(直徑< 10μm)的乳劑形態存在,其中較易吸收的油酸脂含量比牛乳多一倍,而揮發性短鏈脂酸比牛乳少7倍,長鏈不飽和脂酸較多,易於消化吸收。
  4.維生素:正常營養的乳母乳汁中維生素A、E、C較高,而維生素B1、B2、B6、B12、K、葉酸含量較少,但能滿足生理需要。維生素D在人乳及牛乳中的含量均低。
  5.礦物質:人乳礦物質含量約爲牛乳的1/3。人乳鈣、磷含量(33:15)比牛乳(125:99)低,但鈣、磷比例適宜(人乳爲2:1,牛乳爲1.2:1),鈣的吸收良好,故人乳餵養兒較少發生低鈣血癥。鐵在人乳和牛乳中含量均低,但人乳中鐵的吸收率明顯高於牛乳。但如不及時添加輔食和補充含鐵食品,仍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又稱生理性貧血,是由於從母體帶來的鐵消耗的差不多了的原因)。人乳鋅含量比牛乳低(人乳0.17~3.02mg/L,牛乳1.7~6.6mg/L)但其生物利用率高,因人乳中存在一種小分子量的配位體(ligand)與鋅結合,可促使鋅的吸收,而牛乳中的鋅與大分子量的蛋白質相結合,吸收困難。
  (二)人乳的免疫成分
  大量研究證明,人乳含有多種抗細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物質,對預防新生兒和嬰兒感染有重要意義。
  1.體液免疫成分:人乳中含有IgG、IgA和IgM,以初乳(產後2~4天內的乳汁)中濃度最高,其中分泌型IgA(s IgA)是所有外分泌液中含量最高者,隨泌乳期延長,IgG和IgM含量顯著下降。s IgA在成熟乳(產後2~9月的乳汁)中的含量也有明顯下降,但由於成熟乳的泌乳量增加,嬰兒攝入s IgA的總量並無明顯減少。此外,人乳中尚含有多種抗體,主要成份爲IgA。這些抗體分佈在嬰兒的咽部、鼻咽部和胃腸道局部粘膜表面,中和毒素、凝集病原體,以防浸入人體。乳鐵蛋白在人乳中含量豐富,明顯高於牛乳,能與細菌競爭結合乳汁中的元素鐵,阻礙細菌的代謝和分裂繁殖,而達抑菌效果,在預防新生兒和嬰兒腸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細胞成份:人乳中含大量免疫活性細胞,包括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具有吞噬和殺滅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和酵母菌的能力,能合成C3、C4、溶菌酶和乳鐵蛋白,在預防疾病方面有重要意義。
  3.其他因子:雙歧因子在人乳中含量高而穩定,可促進腸道內乳酸桿菌生長,從而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的生長繁殖。人乳中溶菌酶較牛乳中高300倍,能水解細菌細胞膜上的粘多糖,溶解其細胞膜而殺傷細菌。初乳中的C3、C4經活化後具調理性的趨化性,可溶解破壞與特異性抗體結合的細菌。
  (三)人乳餵養的優點:
  1.人乳營養豐富、熱量高、營養素比例適合小兒消化能力與需要,尤其最初4~6月最爲適宜,在此時期單獨母乳餵養即可滿足營養需要。
  2.人乳含豐富的免疫成分,有抗感染作用,此點是牛乳無法相比的。
  3.人乳爲直接餵哺,無感染變質的可能,且方便經濟,乳量隨小兒生長而增加。
  4.餵哺母乳可增進母子感情,並可密切觀察小兒微細變化。
  5.母親產後即哺乳,有助於子宮收縮促其早日恢復,推遲月經復潮,有利於計劃生育。
  (四)哺乳方法和影響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哺乳方法
  ⑴開奶時間:產後應儘早開始哺餵母乳,如母子情況良好,可在產後1~2小時開始吸吮母親乳頭,以促進乳汁的分泌和排出。生後數日內乳汁分泌少,可適當加喂糖水。
  ⑵餵乳次數:可根據嬰兒飢飽和吸吮情況掌握,不宜嚴格規定間隔時間及次數(即按需哺乳)。有利於通過吸吮刺激催乳素及催產素的分泌,以促進泌乳及產乳反射的建立。
  3影響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人乳分泌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包括多種內分泌的參與和影響。妊娠期由於胎盤雌激素、孕激素的產生。促進乳腺進一步發育,血中催乳素濃度超過正常時的10~20倍以上,由於雌、孕激素與催乳素競爭同乳腺受體結合,此時催乳素濃度雖高,但不泌乳。分娩後,胎盤脫離母體,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只有催乳素與乳腺腺泡上皮受體結合而開始泌乳。嬰兒吸吮乳頭和乳暈的刺激使垂體分泌催乳素,隨之引起乳腺肌上皮細胞收縮,將腺泡中的乳汁擠入導管,迅速達到乳頭而射出。在嬰兒開始吸吮後的30~45秒內,突然雙側乳房射出乳汁,稱爲射乳反射,可使嬰兒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乳汁。母血中催乳素的濃度和嬰兒吸吮的強度和頻繁度有關。吸吮次數愈多,愈有力,乳腺排空愈好,可使催乳素血液度增加,而促進乳汁的合成和分泌。如果沒有催乳素引起的射乳反射,乳汁不能大量排出,乳腺排空不好,乳量即明顯下降。
  2.影響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乳母膳食均衡、營養充足,所分泌的乳量及成分的差異不大,一般能保證嬰兒的營養需要。但乳母飲食量少或營養較差,總泌乳量常常減少,實際也影響了嬰兒對蛋白質和其它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因此,乳母在哺乳期應保持充足的營養,以保證充足的泌乳量。焦慮、憤怒、抑鬱、疲勞、怕痛等都可減少或抑制催乳素分泌,阻止射乳反射的建立,使泌乳量減少。此外,乳母飲酒、疾病、懷孕等均影響泌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