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知識樹

時間: 2011-08-24

新生兒顱內出血主要因缺氧或產傷引起,早產兒發病率較高,是新生兒早期的重要疾病,預後較差。顱內出血的症狀體徵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關。

【病因和發病機制】

1.缺氧 以早產兒多見。它可引起室管膜下生髮層基質出血,還可引起腦實質點狀出血或早產兒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2.產傷 以足月兒多見、因胎頭過大、頭盆不稱、急產、產程過長、高位產鉗,用吸引器助產者等。上述情況可使胎兒頭部擠壓而導致大腦鐮、小腦天幕撕裂而致硬腦膜下出血。大腦表面靜脈撕裂常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

3.其他 高滲液體快速輸入、機械通氣不當,血壓波動過大,操作時對頭部按壓過重均可引起顱內出血。

【臨牀表現】 顱內出血的症狀體徵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關。一般生後1~2天內出現。常見表現有:①意識形態改變如激惹、過度興奮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狀如凝視、斜視、眼球上轉困難、眼震顫等 3③顱內壓增高表現如腦性尖叫、前囪隆起、驚厥等;④呼吸改變如呼吸增快、減慢、不規則或暫停等;⑤肌張力早期增高以後減低;③瞳孔不對稱,對光反應差;⑤出現黃疽和貧血。

腦脊液檢查如發現爲均勻血性和皺縮細胞,影像學檢查有助於診斷。CT和B超掃描等可提供出血部位和範圍,有助於判斷預後。

【治療原則】 ①支持療法;②控制驚厥;③降低顱內壓,選用地塞米松,必要時用甘露醇脫水;④使用恢復腦細胞功能藥物;⑤止血及對症處理。

【常見護理診斷】

1・調節顱內壓能力下降(decreased adaptive capacity intracranlal)與顱內出血有關。

2.體溫調節無效(ineffective thermoregulation) 與感染、體溫調節中樞受損有關。

3.有窒息的危險 與驚厥、昏迷有關。

【護理措施】

1.嚴密觀察病情 注意生命體徵改變,如意識形態、眼症狀、囪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仔細耐心觀察驚厥發生時間、部位,避免漏診。定期測量頭圍,及時記錄陽性體徵並與醫生取得聯繫。

2.保持絕對靜臥 減少噪聲,一切必要的治療、護理操作要輕、穩、準,儘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減少反覆穿刺,避免頭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合理用氧 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4.合理餵養 根據病情選擇鼻飼或吮奶餵養,保證熱量供給。

5.準時用藥確保療效。

6.維持體溫穩定 體溫過高時應予物理降溫,體溫過低時用遠紅外輻射牀、暖箱或熱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後包被鬆開。

7.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呼吸功能 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

8.健康教育 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有後遺症時,教會家長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加強圍生期保健工作,減少異常分娩所致的產傷和窒息。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