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節 治療產後腹痛的經驗

時間: 2011-05-14

產婦在產褥期,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小腹疼痛,稱爲“產後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小腹疼痛,稱爲“兒枕痛”。

產後腹痛一病,始載於《金匱要略》。仲景創當歸生薑羊肉湯治血虛內寒之“產後腹中疼痛”,立枳實芍藥散治氣血鬱滯之“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以下瘀血湯治“腹中有幹血著臍下”之產後腹痛,用大承氣湯治“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諸病源候論》分析“產後腹中痛”、“心腹痛”及“惡露不盡腹痛”的原因,責之於“髒虛”、“胞脈之間有餘血”或“宿夾風寒”、“遇冷則血結”,並有變成“血瘕”之虞。《婦人大全良方》論“產後腹痛,或因外感五邪,內傷六淫,或瘀血壅滯所致,當審其因而治之”,並首次提出“產後兒枕者,胎中有宿血也,或因風冷凝於小腹而作痛”。《儒門事親》更強調產後“腰臍痛,乃敗血惡物之致然也。醫者便作虛冷,以燥熱藥治之,誤已久矣。”《祕傳證治要訣及類方》辨治產後腹痛“惡血不止,諸藥不效,宜芎歸湯加五靈脂延胡索煎。”《醫學入門》指出本病有血瘀、氣虛、血虛之不同,治以大溫經湯、羊肉湯,單以五靈脂散或加桃仁酢糊爲丸,氣虛四君子湯下,血虛四物湯下。《景嶽全書》主張辨證論治。《傅青主女科》專立生化湯治產後血塊腹痛,是立論與產後多瘀多虛易兼寒邪之故。歷代醫家的豐富理論和經驗,至今仍指導着臨牀實踐。

楊家林經驗

楊氏對婦科痛證,包括產後身痛的病機認識和辨證用藥經驗如下:

⒈疾病繁多,病機相通

認爲婦科痛證(包括產後腹痛)的發病與肝關係密切,其病機可概括爲肝鬱氣滯、肝鬱血瘀、肝鬱陰虛、肝鬱血虛、肝鬱脾虛、肝鬱腎虛、肝鬱溼熱、肝鬱溼毒等。治療多從肝論治,重在疏肝行氣,以調暢氣機爲主,達通則不痛目的。臨證常以四逆散爲主方,根據不同病機隨證加減,常取得較好的止痛效果。

⒉分型論治,四逆散加減

⑴肝鬱氣滯型:治以疏肝行氣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制香附、鬱金、薑黃、青藤香、廣木香等疏肝行氣止痛。若疼痛偏熱、口乾口苦、心煩易怒者合金鈴子散加牡丹皮、黃柏、梔子等疏肝清熱, 組成金鈴丹梔或金鈴丹柏四逆散。疼痛偏寒者證見少腹疼痛有冷感,喜溫喜按,四肢不溫,脈弦緊,酌加烏藥、艾葉、小茴香等溫經散寒; 寒甚者加吳茱萸、桂枝、炮姜。

⑵肝鬱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止痛,方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益母草、雞血藤、山楂、乳香、沒藥。瘀血重者加桃紅四物湯組成血府逐瘀湯以增強活血鎮痛之力。

⑶肝鬱血虛型:方用四逆散合四物湯加減,具疏肝行氣,養血調經止痛之效。重在培補陰血,氣血足則痛自止。

⑷肝鬱陰虛型:方用四逆散合一貫煎化裁, 具疏肝理氣、滋水涵木之效。

⑸肝鬱脾虛型:方用四逆散加健脾藥化裁成逍遙散,肝脾同治。

⑹肝腎不足型:方用四逆散合左歸飲加減,滋養肝腎,調氣止痛。偏虛寒者加巴戟天、補骨脂等溫補腎陽。

⑺肝鬱溼熱型:西醫所稱的附件炎、盆腔炎多屬此型。方用四逆散加四妙丸清熱利溼,加炒貫衆、炒地榆、茜草、益母草等清利溼熱,涼血止血。若月經過多去川牛膝。

⑻肝經溼毒型:西醫所稱的附件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膿腫等多屬此型。治療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調氣止痛,方用銀翹四逆四妙散加敗醬、紅藤、蒲公英、炒貫衆、丹蔘、桃仁之類,或四逆四妙五味消毒飲加減。若瘀積成徵則加蒲黃、鱉甲、土鱉蟲等軟堅散結之品。

[謝萍.楊家林教授運用四逆散加減治療婦科痛證的經驗.中醫中藥2006;3(32):106]

傅寬福經驗

傅氏認爲產後腹痛有血瘀、血虛、寒凝之分。究其病因病機,爲產後正氣損傷,氣血運行不暢,瘀血積滯胞宮,以至胞宮收縮乏力,惡露不下,不通而痛。其治療方法如下:

取山楂30g,益母草15g,元胡10g,加水與米酒各150ml,煎成160ml左右,再加入適量紅糖溫服,每日1劑,每療程3劑,中病即止。

[傅寬福,等.化瘀散結止痛湯治療血瘀型產後腹痛42例.中國民間療法2003;11(1):37]

葉騰輝經驗

葉氏辨證治療產後身痛經驗如下:

⒈血虛寒滯產後腹痛,治以溫調血脈、補虛散寒、行滯止痛,用當歸生薑羊肉湯。

⒉氣鬱血滯之腹痛, 用調氣和血之法治之,善用枳實芍藥散。

⒊瘀熱內結產後腹痛,產後腹痛用枳實芍藥散而不愈者,非氣滯爲患,乃瘀血阻滯,蓄積不散所致,用下瘀血湯治之。如瘀熱下結之實證,可配用逐瘀泄熱之法主治。

[葉騰輝.論《金匱要略》治療婦人妊娠產後腹痛.四川中醫2003;21(8):8]

王萍經驗

王氏防治產後身痛的經驗如下:

對經產婦在產後30min內加服新生化沖劑2袋,日三,口服,連用3天預防。

新生化沖劑主要成分爲: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益母草、乾薑、甘草等,具有收縮子宮,改善微循環及抗炎鎮痛作用,無任何毒副作用,是產婦康復的理想藥物。

[王萍.新生化沖劑預防產後痛104例臨牀觀察.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107):40]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