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診斷方法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與病變範圍的確定,尚須根據患者的情況選用下列輔助診斷方法:
(一)分段診刮(Diagnotic
fractional curettage)先刮頸管,再刮宮腔,尤其兩角部,分別送作病理學檢查,確診率可達94%。若刮取之組織眼觀足疑爲癌,即不必要再進行搔刮;若仍感需要,應從宮前、後、左、右壁及宮底宮角部逐一刮取。SanlB
Gusberg(美國子宮內膜癌專家)的經驗認爲,診斷簡便易行,雖在合併有子宮肌瘤、宮腔變形者,亦不難獲得標本,並未發現導致癌擴散,只要刮取合適,很少引起出血。
(二)宮腔吸刮法
將一直徑3mm的金屬管接一注射器樣容器抽吸,或連接於負壓吸引瓶形成300~600mmHg(40~80kPa)負壓後,在宮腔內壁做吸刮。也可用塑料帶抽吸器的人工流產吸刮器吸刮,取得之標本,可塗片做細胞學檢查,組織碎片做組織病理學檢查。Gusberg報道,吸刮法的準確率達95%。北京採用塑料管(0.1~0.5cm直徑),接乾燥注射器,插入宮腔吸引,塗片或活檢陽性率爲85.2%。吸刮較搔刮不易傷宮壁。
此外,還有人設計一種前端多孔、管徑小於19mm、可彎曲、帶堵塞之金屬導管(Isaacs
curity cannula)。用時將管送入宮腔,阻塞宮頸口,吸管末端連10ml注射器,抽吸形成所需負壓,吸取標本,先塗片,做細胞學檢查,再用鹽水沖洗注射器,過濾沖洗液,取其中組織片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據Koss(1981)檢查3208例的經驗,準確率達90.4%。
(三)螺旋器取標本檢查法
此器爲美國威爾明頓辛普森貝西廠(Simpson
Basye Inc/Wilmington),產品,由一軟塑料螺形鏟與一漿形清除器(extruder
paddle)構成。送入宮腔後,將前者順時針方向轉動10~20周,而後者則被用於探測宮腔並收集由前者所獲之標本。所得分泌物塗片作細胞學檢查〔可先用此器械所附設備能去除血液的溶解液(lysin
solution)及細胞固定液處理〕;所得組織碎片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按Cramer
(1981)檢查189例有子宮內膜癌可疑病人的經驗,準確率爲96.3%。
(四)海綿拭活組織檢查法(sponge
biopsy)
用宮內節育器送入器將V型聚乙烯海綿送入宮腔。底部直徑5mm,頂端連一線,置入宮腔拉出,取出之海綿吸附有組織,固定後切片作組織病理學檢查。由於送入器的外徑僅5mm,大多數絕經後婦女之宮頸不需擴張,故亦不致損傷。據報道約有16%所得組織不足以供診斷(Vnopala,1977)。
(五)子宮內膜洗出法(en
ometrial
lavage)
用塑料或硅橡膠制的外徑26mm之導管,連接裝有5ml生理鹽水之注射器,將導管送入宮腔,快速注入生理鹽水,反覆吸注數次,完全吸出(包括漏於陰道之液體)後,注入試管,沖洗導管之液體亦注入其中,離心後塗片,染色,作細胞學檢查。其診斷準確率爲53~97%,與診查經驗有關。
(六)子宮造影( hysterography)
長期以來認爲,子宮造影易引起癌腫順輸卵管或血管擴散及轉移,故未被廣泛應用。近年來由於技術的改進,造影術又逐漸被採用。它可協助對腫瘤的定位,瞭解腫瘤的體積、肌層受侵程度,以及排除子宮增大的其他原因,如畸形、肌瘤、子宮纖維化和長宮頸等,爲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但須注意,應選擇水溶性造影劑,注射時壓力不宜過高,每推注1ml造影劑後,即拍片一張,作連續動態觀察,能早期發現異常。
(七)子宮鏡檢查(hysteroscopy)1889年Panto1eoni首次用膀胱鏡探查人體宮腔,1897年Nitze將透鏡與光源結合起來,造成第一個新式內窺鏡。近代由於光導纖維冷光源的問世,大大推動了身體各部位內窺鏡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子宮鏡有三種:
1.全景式子宮鏡(hysteroscope
of panoramic)
多用纖維光絲導光或位像。管徑較粗,須擴張宮頸或膨宮。
2.接觸式的子宮腔鏡(contact hysteroscope)
系將鏡面直接放在子宮內膜上觀察的宮腔鏡,其特點不須膨宮介質(uterine
distention
media);宮腔內流血或粘液不干擾檢查,分辨力強;可直接拍照或連續攝影;不需助手,一人即可操作。其缺點是不易見到宮腔全貌,易遺漏,並須防子宮穿孔。
3.子宮顯微鏡(hysteromicroscope) 1980年Ham ou製成,在接觸子宮鏡的頂端或頂端之側方置一透鏡,可放大20~150倍,能向前後方或側方觀察。放大20倍,可與陰道鏡檢查子宮頸腺癌相似;放大60倍,並做活體細胞核染色,可查見腺體的結構與細胞的排列;放大150倍可查見上皮細胞層內核質的改變(核明顯增大,且大小形態不規則)。Kimiyasu曾將113例之子宮顯微鏡與組織學檢查對比,發現其結果一致。
凡有異常子宮流血,疑爲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者,均可考慮應用子宮鏡檢查,但應避開急性盆腔炎症期;又如遇伴有心、肺疾患或年邁者,亦應先考慮應用其他刺激性小的輔助診斷法,若仍不能確診,則應在做好預防併發症的準備下進行子宮鏡檢查。
Baggish發現較早期或可疑子宮內膜癌在子宮鏡下觀察有5種形態:①白色上皮;②灰白色毛狀物;③閃光;④象腦髓樣迂曲的血管;⑤不正常的血管。確診率爲91%。
較明顯的子宮內膜癌中,在子宮鏡檢查下表現爲:①息肉型:表面淺灰色,不規則出血,大小不等的突起;②結節型:表面呈盤曲的血管,並見感染或潰瘍;③乳頭型:表面呈樹枝狀,似觸鬚,呈葡萄狀或絨團狀;④潰瘍型:凹陷,表面被覆膿苔,質脆;⑤瀰漫型:整個宮腔呈高低不平,淡紅色,質脆並感染,潰瘍或壞死。
對可疑部位可通過子宮頸用活檢鉗鉗取做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
(八)X線腹膜後淋巴結造影
明確淋巴結是否受累,以利判定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後。國外統計:發現子宮內膜癌的淋巴結轉移率爲32%,即或在早期,亦有少數轉移;異常造影像與癌的病理相關,復發病人淋巴受累情況與癌腫蔓延範圍一致,此項造影的準確率爲80.3%,但因造影方法與技術較難掌握,故近年對必須瞭解者已改用CT。
擴散與轉移 子宮內膜癌一般病程長,發生轉移較晚,其擴散以直接蔓延與淋巴轉移爲主。很少見到血行與種植性轉移。但分化差者,即使在早期,亦可有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其擴散途徑與生長部位有關,大致如下:
子宮底部→闊韌帶上部→輸卵管、卵巢→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子宮角部→子宮圓韌帶→腹股溝深、淺淋巴結。
子宮下段或宮頸→宮旁→髂內、外、閉孔淋巴結→輸尿管旁淋巴結→髂總淋巴結。
子宮後壁→子宮骶韌帶→骶骨前淋巴結。
子宮前壁→膀胱和逆行引流→陰道前壁。
晚期可經血行轉移到全身,最後多死於尿毒症、肺栓塞、腸梗阻等。
子宮內膜癌輔助診斷方法及淋巴擴散(圖)
時間: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