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時因爲它更加的嚴重嗎?

時間: 2011-11-14

  痛經是一種症狀,可由不同病因引起。西醫將痛經分爲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前者是指月經時腹痛但不伴有盆腔器官疾病,常發生在月經初潮(少女第一次來月經)後6~12個月內;而後者多數發生在初潮後兩年,因爲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等引發痛經。

  引起原發性痛經有許多原因,但其病理主要是子宮收縮力增強和子宮血流量減少。已證實痛經患者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PG濃度越高,痛經越嚴重。PG能誘發子宮肌肉收縮,引發像在分娩中子宮收縮般的痙攣性絞痛,還引起子宮的缺血缺氧,加重疼痛,甚至伴噁心、嘔吐等症狀。另外子宮發育不良,如子宮細小,使子宮血管供應異常而致子宮缺血缺氧;子宮頸管狹窄,使經血外流受阻;子宮極度前屈或後屈,致子宮及子宮頸間成角,阻礙經血流暢,都可以引起痛經。還有精神神經因素,如過度緊張、焦慮、恐懼等,可使痛覺敏感(痛閾降低)。微細的病理變化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疼痛纖維,引發痛經。

  許多婦科疾病都可以發生痛經症狀,稱爲繼發性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腔或子宮頸粘連、子宮畸形發育等。這些疾病除痛經外,還有其他的症狀,如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過少等。通過婦科檢查或特殊檢查可以查明婦科疾病。其中引起痛經的最主要疾病爲子宮內膜異位症。它也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約4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引起不孕。

  正常子宮內膜被覆在子宮腔內面,隨着女性激素的變化,每個月子宮內膜脫落出血形成月經,經陰道排出體外。如果某些因素使子宮內膜出現在子宮腔內面以外的部位,如盆腔、卵巢、輸卵管、腸管表面等,這些部位的子宮內膜也同樣隨女性激素的變化,每個月發生脫落出血,但血液無法排出體外,只有貯積在原處,刺激腹腔或盆腔產生疼痛。隨着時間的推移,異位病竈擴大,疤痕反覆形成,在某些部位如卵巢中,經血堆積變爲陳舊巧克力色液,形成巧克力囊腫,痛經逐漸加重。有的月經過後,仍有輕微的下腹部疼痛,嚴重者拖到下次月經時仍未消失,影響健康、學習和工作,有時止痛藥也無濟於事。

  子宮內膜爲什麼會異位到他處呢?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也還未完全明瞭。其中多數醫學家公認的原因有:月經血倒流到盆腔、不注意經期衛生(包括經期劇烈運動),還有多次的人工流產、剖宮產術。雖然醫生在進行手術時採取了預防措施,但凡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除以上種種,患者自身的體質,如免疫功能異常等可能是主要的內在因素。

  對於多數痛經不嚴重的少女,可以通過注意營養衛生,經常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自身體質,促進生殖器官功能發育,合理安排經期生活;放鬆心情,避免精神緊張,注意經期衛生,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等。必要時經期服止痛藥。如果痛經逐漸加重或者已經結婚伴發不孕,就需要到婦科醫生處做檢查,以早期明確有無婦科疾病,並做進一步治療去除病根。例如對子宮極度後屈的,可以在經期通過膝胸臥位使經血流暢緩解痛經;對子宮發育畸形,有的可經手術得到糾正。暫時不要求生育的,口服短效避孕藥,減少月經量及PG的產生,使疼痛緩解或消失。

  對一般婦科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婦科疾病時,必須進一步做特殊檢查,如B超、腹腔鏡術、宮腔鏡術。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頸粘連或宮腔粘連、子宮畸形等,採取上述檢查方法以及鏡下病竈病理檢查便能確診並進一步治療。對於沒有明確診斷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醫生往往不會輕易給予緩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或針劑。由於藥物和針劑價格昂貴,使用時間長,副作用較大,服藥或打針期間“清規戒律”多,必須遵照醫囑,並在醫生的嚴密觀察下進行,否則將適得其反。當然,對於暫時不生育的婦女,即使患了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通過口服短效避孕藥,使月經量減少,作爲緩解痛經的辦法。

詳細參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