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蕩的胸懷與達觀的心境。 2.良好的處事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變遷始終能保持良好的情緒。 3.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爲樂,與人爲善。 4.有充分的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總是惶惶不可終日,怕這怕那,焦慮恐怖不斷、生活痛苦不堪、生命受到傷害,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所以,安全感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 5.充分了解自我。悅納自我、相信自我,對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出正確、恰當的估計,對自己的前途和成功充滿信心。 6.給自己確定比較實際的生活目標。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以平常心要求自己。既不把期望值定的過高,也不把自己的期望值定的太低,只有經過自己積極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才能使人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社會、家庭應積極創造條件讓老人多與外界交往,培養老人的情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從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保持老人的心理健康。從老人方面,也應當主動多與子女晚輩多溝通交流,不能因爲子女晚輩較忙,就放棄溝通的機會。比如可以選擇餐前飯後短暫的時間進行一些簡單交流,疏解獨自在家的孤寂感,獲得心理調適;也可以找相關心裏服務諮詢機構諮詢心理健康問題,幫助老人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