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跟着社會一起往前走!

時間: 2011-05-03

   老年人,跟着社會一起往前走!

   冷靜地說,60歲以後的人,可以說是“向死而生”(其實,從生命的意義講,這句話適用於一切人)。死,是生命的必然,衰老後的死亡“既不是生命的失敗,也不是醫學的失敗”。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終極結局還沒有到來之前,我們應該珍愛生命,善待生命,讓生命延續得有價值。退休後,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儘快地從舊的生活內容、生活秩序中走出來,從舊的思維定勢中走出來,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去開拓一種新的生存方式,開拓一種新的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和品位。我想,我們總不該把自己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歷史裏吧,我們總應該有勇氣跟着社會一起往前走。我想,即使我們退休了,只要身體容許,也還是可以有所作爲。記得,齊白石老先生在60歲以後,來了個“衰年變法”,晚年的成就更大。我們雖然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對於安排退休生活,總是一種啓發。

   我爲自己退休後的日子提出一條生存準則:感受現代、品味古典、生活在現實中。我還爲自己設計了一個“夢”。

  “感受現代”,是指儘可能地感知和品嚐現代高科技爲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新鮮成果。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一日千里地改變着人類,改變着世界,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幾乎天天在變。誠如馬克思一百多年前所說的,好象用法術從地底下呼喚出大量的人口參加了社會勞動,請問過去的哪一個世紀創造瞭如此巨大的社會財富?我有幸活到了21世紀,是不應該辜負了現代經濟增長帶給人類的福利與進步。只要可能,我總是想盡量地到外面去看一看、走一走,感受與品嚐現代生活;儘可能地擁有和使用高科技帶給社會和家庭的新工具、新用品。跟着社會一起往前走,那該是怎樣的一種享受?!

  “品位古典”。“古典”,尤其是中國古典,可是醞藏着深厚的文化寶藏,退休之前幾乎是沒有可能更多的接觸,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想想自己,上了大學就一頭鑽進專業裏不出來,一干就是幾十年,除了專業領域的書,其他方面的很多好書幾乎沒有讀。人文素養缺失是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通病(爲高考“折磨”的一代可能不比我們好到哪)。現在好了,終於有機會可以補上這一課。人們不是說了嗎,“沒啥想啥,缺啥補啥”。所以,中外的古典文學、詩歌、音樂、繪畫、建築,都想盡其所能地接觸接觸,無論採取什麼樣的閱讀、欣賞方式,總是要讀要看要聽的。這,算不算奢侈?其實,從養生的角度說,也是需要的,因爲它可以抵禦衰老。又能夠充實自己,何樂不爲?!

  “生活在現實中”。就是要求自己站在地上,凡事都從實際出發,不要想入非非。頭髮白了,能染就染染,不能染,白了也沒啥;耳朵有點背,不怕,少聽煩心事;牙齒掉了,那就鑲個假的,照樣吃東西。總而言之,飲食起居、心態思緒、情感情緒,都儘可能的現實一點,接受現實、坦然面對。不怕衰老,只要精氣神不倒。

   我常想,人有個宗教信仰,挺不錯。據我所知,渴望信仰的人,大多是因爲現實中遇有困難,心理無奈又無助,覺得唯有神靈能夠拯救自己,從信仰中求得內心的平衡。我自己,也許是因爲在“無神論”中駐留的時間太久,無論是釋迦牟尼還是耶穌基督,總是難於走到心理,雖然看了一些書,可總是扎不下根兒。到用的時候,還是得靠理性。我覺得,真正能參透宇宙人生真諦的理性,在平衡內心世界的功能上,一點也不亞於宗教。人們不是說了嗎,學問深時心氣平。就算自己的學問不深,也還是可以受到感染的

我心目中的老年人,或者說,我憧憬的老年生活,還是要“老有所爲”。我甚至欽佩那些幾年如一日的站在馬路上爲陌生人指路的志願者。記得,在一首歌中有這樣一句詞兒:“人若在,夢就在”、“從頭再來”。退休,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從頭再來”,同樣可以活得光鮮,只要不在意“名”與“利”。作爲一名退休老師,我願意以一個志願者身份走上講座臺,在恬淡、寧靜、從容、豁達的心境中,以激情和慈愛之心,爲學生獻出母性的愛,與他們共同分享幾十年積澱的專業知識和六十多年的人生經驗。這些智商極高卻缺少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喜歡這種平等的交流——他們的眼神告訴了我。

我想,我還可以再寫點什麼,記下退休後的心路歷程。前大半生,已經有了幾十萬字的鉛字,那是專業論文和教科書,是職業也是一種謀生手段。“著書立說”對於一個大學老師是不能缺少的,這也幫助我們養成了一種行爲習慣。以往的的專業文字,都已經成了歷史,封存在我的書櫃裏。今天,也想在非專業領域嘗試嘗試,不過,我得時時給自己“加油”、“打氣兒”:不是連七、八歲的小孩子都能寫書出版嗎?不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下崗女工也出書了嗎?更激勵人的是,有一位五十多歲的殘疾女性,手不能敲鍵盤,全身時不時地抖動抽搐,口也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可能得的是“小舞蹈病”),居然用嘴叼着木棍兒擊打鍵盤,也寫出了書。我,還有理由害怕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