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人心理問題

時間: 2013-04-10

隨着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空巢家庭增多、喪偶、自身年老體弱、社會地位下降、自我評價過低等因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如何讓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這是全社會在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爲老年人,本應該好好享受清福,可是面臨的一系列變化{概括爲四化}往往沖淡享受,反而造成很多的心理問題。

1、生理機能的退化。主要的表現一個是體態和外形的變化,臉上爬滿皺紋,頭髮變白,牙齒脫落等;另一個就是細胞數量減少,內臟器官萎縮,分泌功能下降,大腦、運動和消化功能退化,抗病能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對新的事物忘的很快,對陳年的往事能記憶猶新)

2、心理功能的老化。突出的表現一是感知覺的能力降低。視覺、聽覺和味覺等逐漸遲鈍,食量減少,易疲勞,做事效率下降。二是意志減退。精神萎靡不振,生活失去積極性,感覺力不從心。

3、社會功能的弱化。難免會因解除工作、輕閒的生活而無所適從,感到無所事事,感覺空虛。

4、人際關係的淡化。社交範圍減少,感覺孤獨。

一、老年人常見的一些心理

1.黃昏心理

因爲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多病,感到生活沒有樂趣,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對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愛發脾氣,感到孤獨。

2.自卑心理

由於退休後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3.無用心理

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爲自己很無用,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心理

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不輕易相信別人,很少與人交往,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二、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

1、離退休綜合症。是老年人典型的心理適應社會不良的心理問題。

主要的特徵是:孤獨、空虛和憂鬱。原本快樂的人變得情緒低落消沉,身上毛病增多,吃睡不香,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具體的表現是:坐臥不安、行爲重複往返猶豫不決、不知幹什麼好、注意力不集中常做錯事、性格變化明顯易發脾氣、對任何事都不滿意、經常回憶往事、每當別人議論工作就煩躁不安猜疑別人有意刺激自己、常失眠而望天長嘆等。

2、空巢孤獨症。“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這是“空巢”家庭的真實寫照。面對昔日熱鬧溫馨的家,老人難免會產生寂寞、孤獨的心情。

3、老年焦慮和抑鬱。焦慮是老人對自己衰老的恐懼,擔心自己成爲子女的負擔,對家裏的孩子的未來擔心等等。抑鬱是對喪偶、疾病、經濟收入減少以及退休等心理上的壓抑,時間長久就會引起睡眠障礙,消化功能下降、食慾減退、心律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加等,又容易誘發其他的疾病。抑鬱嚴重會造成老人的自殺,走上絕路。喪偶導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數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明:喪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靈的事件,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

4、老年癡呆症。老年癡呆症是腦器質病變引起的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一是人格的改變。自私自利,以我爲中心,冷漠不關心別人,情緒不穩易怒爭吵,無故打人,不講衛生,缺乏道德感和羞恥感,有違反道德和犯法的行爲。二是癡呆症狀。記憶障礙、健忘,出現幻覺錯覺,嚴重的是遠記憶也出現障礙,固執已見,不分主次輕重,判斷力出現障礙,多疑妄想等。三是睡眠障礙。目前病因尚不明瞭,現在主要是對症治療。此病需要談心,取得信任,引發內心的動情點。

5、疑病症和恐病症。有的人本來健康,可一看到同齡好友生病或病逝後就過分的擔心自己也患病,害怕自己身患大病,就醫院的檢查也不能消除擔心,經常把身上的不適與各種病對號入座,感到緊張恐懼,有的人還會成天躺在在牀上,除了絮叨病情,其他事一概不管。整天不修邊幅,有氣無力,給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6、更年期綜合症。更年期是人體老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的時期,一般年齡在50歲左右,有的提前和延遲,主要的表現一是植物神經紊亂。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緊張、焦慮、坐立不安、精力不集中、胃腸功能紊亂和失眠等症狀。二是心理過分的敏感。主要是感知覺的過分敏感,把周圍的不愉快的事情與自己進行聯繫,聽風就是雨,容易聯想;多疑猜忌別人,影響人際關係,好打聽和傳播小道消息。三是更年期抑鬱症。情感持續的低落、思維遲鈍、睡眠障礙,心情受到很大的影響。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調適

要想解決好當前十分突出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要想方設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需要社會、家庭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

首先,社會上應該加強對老年心理問題的重視,加強社區老年文化建設,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組織一些如垂釣、種花、養鳥等集體活動。增加一些老年心理諮詢機構。

其次,子女和晚輩應該重視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不管工作有多忙,子女都應該經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加強和老人的交流溝通,消除老人的寂寞煩惱,讓老人感受到天倫之樂。對老人的行爲和想法要多包容,多理解,鼓勵老人對生活的信心。

另外,老年人自己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態,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學會難得糊塗,自己多關心自己、多寬慰自己,設法保持心理平衡。同時應培養一些業餘愛好,與同齡人多交流溝通,廣交朋友,增加與外界的往來,並適當進行體育運動,要張弛有度,勞逸適合,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充實起來。

四、老年人心理輔導

1、首先要注意的是老人家對心理治療的瞭解與看法。在適當的時候,要給予解釋:爲什麼治療者不開藥,而只談他的心情,問他的生活方式,探討他的家人關係。對有些病人,單靠會談是不夠的。可能要開點藥,滿足患者求醫的心理,否則,他不會繼續來接受治療。還要考慮對其隱私的保密。許多老人擔心自己與輔導者所談的私事被自己的子女知道了,不好意思,而不願談起。
     2、除了以老年期的心理與習俗去了解老人外,最重要的還要依靠醫學知識來判斷。譬如:老人不太講話,是憂鬱還是輕度的癡呆?上下午的精神反應不一樣,是譫妄的問題還是情緒的變動?說不想活了,是日常的消極口頭語還是表達嚴重的厭世意念而需要住院保護?這些都需要憑藉臨牀知識與經驗作判斷,並決定處理方法。
     3、一般說來,應配合老人的心理,多談正性的話題,給老年人以希望,儘可能地避免令人灰心的負性話題。對於軀體方面的疾患,醫師可以給予比較正性的解釋,但不宜爲了支持的目的而提供虛假的“保證”,因爲老人的身體比較脆弱且不穩定,常有不測風雲,沒人可給予保證。      4、年紀大的人,腦子裏充滿的是過去的事情,喜歡回憶過去,往往靠談歷史的事情來填充目前的精神活動。因此,輔導時可利用老人此特點。但要以“聊天”的方式去閒談,先讓老人談喜歡聊的話題,然後有技巧地誘導,談些輔導者想探討的事情。假如是以“查問”的方式去追究過去的事,老人可能就因回想不出來你所想知道的資料而感到尷尬或不耐煩,可能隨便應付,甚至以“編造”的方式來應付你。      對於目前心情很不好的老人,身體不舒服的老人,他們想要解決的,是今天晚上能否好好睡個覺,明天是否能避免感到憂鬱而難受。至於患器質性腦症的,只會想到今天,而不會考慮明天或去想昨天的事。“現在”是老人們最關心的時間取向。
     5、要根據老年人個性的不同而調節輔導的技巧與要領。      對自戀而求人關心的老人——有這種趨向的老人,有時不容易被認出來。有這樣性格的人,年老了以後,可能只會訴苦或埋怨。對於這樣有自戀傾向的老人,在可能的範圍裏,要提供關心與照顧,滿足其心理需要,這樣纔會停止其訴苦的趨勢。不用說,對這樣的老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只要給予誇獎,說說他們的好話,他們就會馬上改變態度,而且很快的與輔導者建立關係,接受輔導。      以提供參考意見的方式輔導——千萬不要以教訓的方式提供知識,讓他們感到被說教而感到害羞。年老人內心裏會感到自己年紀那麼大,還要被年紀輕的(輔導者)來教導,心裏很不是滋味。爲了避免這樣的阻抗現象,要以尊敬的姿態,說明是參考意見,減少教導的味道與氣氛。      以醫學的理由給予勸告——假如輔導者本身是醫生,而且是牽涉到軀體的疾患或精神疾患的範圍,就可運用醫師的立場,使用醫學知識給予勸導。畢竟一般人都相信醫學的功能,因此可以善用。
     6、 輔導年老的人,要注意好好利用他們的潛在能力。年紀大的人,不能看輕他們,要時時去啓發,督促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因此,只要適當地支持與鼓勵,許多年老人可以發揮其潛力,消除困難,恢復活力。因此,輔導者不要持消極的態度,低估老年人的能力。     7、最後一點要提的要領是要好好運用生活環境的資源,支持並充實老人的生活。譬如可以依靠配偶的幫忙,但患者往往不是不知如何運用,便是不敢開口要求,或者開口而沒產生效果,要靠治療者的幫忙,或者經由輔導者的支持而去爭取家人的支持。對老人的支持,有時並不是來自配偶。因爲配偶可能本身也有病,或者因其他原因,而沒有能力提供支持。對年老的父母,在許多情況裏,最能幫助他們的是兒女。做兒女的,要儘自己的所能,爲年老的父母提供支持。      五、分析老年人的幾種類型

1是愉快積極型。即性格開朗、心情愉快、熱愛生活、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是直接興趣型。即能理智地接納和適應離退休後的變化,對生活知足常樂,並能主動搞好人際關係。

3是關心健康型。這類老人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唯恐年老體弱多病。

4是解脫型。即性格內向,離退休後更是減少社交,往往有抑鬱心理。

5是追求支持型。即依賴性強,需要別人在情感上支持他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

6是堅持工作型。即總是用忙碌的行爲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

7是冷漠型。即認爲生活很苦,而自己對現狀又無能爲力,給人的印象冷漠無情。

8是自責型。即回顧自己一生後,發現一些目標沒達到,他們把這些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無能,因而常常自責,甚至有自我犯罪感。

9是憤怒型。這類老年人往往多疑,把自己看作是環境的犧牲者,感到生活毫無樂趣。回顧往事,把失敗原因歸咎於客觀,把怨恨發泄在別人身上。愉快積極型和直接興趣型的老人對他們身心健康較爲有利,而冷漠型、自責型、憤怒型的老人則容易患心理疾病,對身心危害較大。

六、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據調查,由於退休後的生活變化和大腦功能的退化,有85%的老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孤獨,27%的老人明顯的焦慮和抑鬱,還有不到1%的老年患有癡呆症,還有個別的出現精神分裂症狀。所以說,心理問題已經成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調查發現:63%的老人要爲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操心,沒有退休金和養老保險的老人更加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身體狀況以及兒孫們的將來,這也更容易讓其積慮成疾。調查顯示,這些人中60%以上都存在心理問題,而10%以上已經出現嚴重的抑鬱症狀。相比之下,那些家庭條件優越,家庭生活幸福、生活能自理、閱歷豐富、文化層次高、愛好廣泛、思維活躍的老人患心理問題和抑鬱症的概率更低。調查發現,參加老年大學,有愛好文藝、書畫等興趣的老年人不但生活充實,還愛參與各項公共活動,他們甚至感到時間不夠用。與此相反,那些文化層次相對低,心胸不開闊,遇事愛斤斤計較,不參與公共活動的老人更容易出現消極情緒,進而發展爲各種老年心理問題。

行動是否自如、生活能否自理也是影響老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在調查中,80%以上行動不便的老人心理狀況堪憂,表現爲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專家對此解釋,一方面,參與外界事物的慾望得不到滿足,讓他們備覺痛苦;另一方面,凡事要依賴他人使他們產生很大的內疚心理。如果任其發展,演變成心理疾病和抑鬱症的可能性極大。如何讓這部分老人擺脫糾纏自己的消極情緒和精神痛苦,應該成爲臨牀關懷的重點。

調查還發現,經歷坎坷、閱歷豐富的老人相對前半生生活順暢的老人心理承受力更強,處事時更多表現出堅強的一面。比如,在面對子女將老年人送進養老院這個問題時,一生經受過波折的老年人對此看得較淡,多認爲是順其自然,“既來之,則安之”。而一生順暢的老年人有一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這部分老人更傾向於認爲,自己之所以被送進養老院,是因爲“人老了”、“不中用了”、“被後輩拋棄了”。

一份調查表明,老年人對社會問題的心理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4方面:85%的老年人關心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63%的老年人關注社會風氣問題,36%的老年人關心收入問題,82%的人擔心有病看不起,35%的人關心子女下崗問題。

另一份調查顯示:讓老年人困惑的問題中,家庭婚姻問題諮詢佔40%,醫療保健問題諮詢佔18.9%,心理障礙問題佔9.3%。老年心理問題開始呈快速上升趨勢。

目前我國有三千多萬退休人員,而且這個羣體還在成倍地擴大。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長壽時代也悄然而至。據統計,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4萬,而且每年以5.4%的速度增長。另外,目前我國有退休年齡提前的趨勢。據有關部門對20個城市的抽樣調查,我國的退休年齡已提前到52歲。從50多歲到80歲,甚至90歲,人生還有30年乃至40年的老年期需要度過。

人到老年時,隨着機體的衰老,各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很容易將一個原本心理健康的老人折磨到心理出現問題。對此老年人自身和家人要多加關注,及時疏導,以防心理問題逐漸堆積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疾病,如老年抑鬱症、老年疑病症、老年焦慮症等。如果您對老年人心理問題還有更多關注,請來中心進行諮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