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圖)

時間: 2011-01-09
  我們很容易從影視作品、小說新聞,以及身邊看到老人。他們有的從工作上退下來以後沒有辦法適應“沒事兒幹”的生活,一天到晚到處閒逛,焦躁不已;有的老人突然覺得很寂寞,老是和家裏人鬧彆扭,要求大家都聽他的,不然就不高興;有的老人很快開始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去跳老年健美操,和同齡人們玩得很好;有的老人開始不斷的唸叨他青壯年時期的人和事,見誰都一遍遍回憶往昔……  身爲子輩的我們都很希望知道如何才能夠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經過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埃裏克森提出,在進入老年期的人們,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是“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他認爲,老年階段是彙集從出生到現在的感覺和價值的階段。經歷的過去歲月,以及死亡的必然,都讓老人們的心態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如果前面幾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彙集成完美感,會以滿足的心情回顧這—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而現在已經時日無多,想要重新開始爲時已晚,他們已經失去了年輕人擁有的機會,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還常常通過對他人的厭惡和輕蔑來表達他們對自己的失望。  埃裏克森認爲,生活中沒有什麼比一個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沒有什麼事情比一個充滿完善感的老年人更令人滿足。  那麼,中國的老人們的幸福感水平如何呢?一些研究單位和媒體進行了調查。有記者走訪了40餘位60歲以上的老人,發現近七成老人表示日子越來越幸福,對生活狀態挺滿意。他們提到,“一來社會越來越關心老年人的出行、起居,二來自己閒下來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了。所以覺得現在很幸福。”而且老人們對子女是否經常陪伴在自己身邊以及是否要求子女同住的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轉變。收入在800元以上、心態開朗和文化程度較高的老人更是如此,他們雖然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但還是覺得和子女分開過更“明智”。  瀋陽日報也登出了2009年國家統計局瀋陽調查隊公佈的對瀋陽市城區800戶家庭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瀋陽市老年人目前普遍對養老金收入水平感到滿意,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及文體活動的形式多樣,讓他們感到很滿足,幸福感提高。90.7%的老人對目前生活感到很滿意。有44.6%的老人認爲非常幸福,有43.4%的老年人認爲比較幸福。同時感到家庭生活也很幸福的老人爲94.4%。  在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記者從社會因素、家庭收入、家庭觀等方面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進行了考察,那麼,心理學研究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  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梅錦榮,1999)就香港高齡老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因素進行了研究。他們考察了老年人們的幸福感、報告的身體不適、抑鬱傾向等各方面的指標,希望能夠揭示老年人各個指標上的變化趨勢和差異。  研究發現,與西方的研究結果一樣,香港女性老年人無論在心理上或是身體健康方面,都比男性老年人差。對此,很多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解釋。  香港研究者表明,這可能是社會的性別角色期望不同,教育時常常向孩子們灌輸女孩子不如男孩子的觀點,所以女孩子從小有較強的依賴傾向,自我評價偏低。  塞利格曼認爲,在早期的家庭教養過程中,父母一般對男孩子賞罰分明,卻對女孩子的教育往往不一致。這可能導致女孩子從小覺得賞罰不受到自己的行爲所決定,由此容易產生習得無助感,由此帶來很多類似於絕望、傷心的情緒。  一般人覺得,老年人年老體衰,很容易出現各種身體疾病,也更加頻繁的進出醫院,他們報告的身體疾病應該不少。但是這個研究表明,老年人報告的疾病數量比中青年還要少,這也是和西方的研究相一致的。  另外一個方面是,主觀幸福感與教育水平顯著相關,特別是在喪偶的老年人中尤其明顯。研究者認爲,這可能代表了高的教育水平帶給老年人們更好的壓力應對資源。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