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肝硬化的中醫治療

時間: 2011-11-10

  肝硬化是常見的慢性肝臟病,系由一種或多種因素引起的肝臟瀰漫性炎症或廣泛性肝實質變性和壞死。早期無自覺症狀,後期可出現肝功能障礙和門靜脈高壓。常見症狀有顏面黯黑、食慾減退、倦怠乏力、發熱、腹瀉、腹脹、黃疸、腹水等,還可出現腹壁靜脈怒張、肝硬、脾大、蜘蛛痣、肝掌等體徵。實驗室檢查有肝功能異常、放射檢查可見食道靜脈曲張。西醫除注意飲食和休息外,一般採用護肝和對症治療。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施治,對肝硬化也不例外。中醫從臟腑氣血的角度考慮,認爲本病主要由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其證多屬肝脾同病,後期及腎,本虛標實,虛實互見;治療必須肝脾兼顧,氣血兼顧,標本兼顧,虛實兼顧,後期還應肝腎兼顧。因此,根據不同的臨牀表現,中醫一般將本病按以下四類證型,分別治療:

 1、肝脾不調 症見脅痛脹滿、納呆乏力、噯氣不舒、食後脹甚、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細,治以疏肝理氣,方用逍遙散(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甘草、生薑、薄荷)加減。

 2、氣滯血瘀 症見胸脅刺痛或脅下有痞塊、脹滿拒按、面色萎黃、尿赤、便祕,舌紫暗、有瘀點,脈弦,治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生地、川芎)合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加減。

 3、水血瘀結 症見腹大如鼓、脅腹脹滿、腹壁青筋、喘不得臥、黃疸、尿赤、便溏,苔白膩、舌有瘀斑,脈弦而細數,治以攻下逐水,方用疏鑿飲子(羌活、秦艽、榔、澤瀉、大腹皮、商陸、木通、赤小豆、茯苓皮、椒目、生薑皮)加減。

 4、肝腎陰虛 症見腹大脹滿、肢體消瘦、乏力、口乾心煩、失眠多夢、面色黯黑、鼻衄、大便祕結、小便黃少,舌絳少津,脈弦而細數,治以滋養肝腎,方用一貫煎(沙蔘、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川楝子)加減。

 臨牀症狀往往是錯綜複雜的,某種證型裏面也可能兼挾另一種證型或出現其他症狀。中醫的原則是“有是證用是藥”。例如:少氣乏力者,加黃芪、黨蔘;脘腹脹滿者,加木香、砂仁;脅肋刺痛者,加鬱金、延胡索;小便黃少者,加豬苓、澤瀉;肌膚髮黃者,加蒼朮、茵陳;內熱口乾者,加玄蔘、麥冬;齒鼻衄血者,加茅根、仙鶴草;骨蒸潮熱者,加銀柴胡、地骨皮;筋惕肉p者,加龜板、鱉甲,等等,這叫隨症加減。

 在具體運用時,也可參考檢驗指標用藥。比如,轉氨酶升高者,可選用五味子、垂盆草、茵陳、梔子、黃柏、龍膽草、大薊、小薊等;鋅濁度高者,可加入丹皮、連翹;蛋白倒置者,可加入甲珠、白朮、鱉甲、蠶蛹;血小板減少者,可加入大棗、羊蹄根;白細胞減少者,可加入五靈脂、胎盤粉。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肝硬化,不僅能夠改善症狀,同時也能使化驗指標得以糾正。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5-19
中醫治療肝硬化,首先着重治療脾.肝木與脾土相剋.這樣我診治了多例肝硬化的患者都是用這個原理治療的,疏降脾氣,軟堅化痰.活血通筋.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4-05-19
中醫治療一.辨證論治 肝鬱脾虛證:脅肋脹痛,胸悶腹脹,食慾減退,大便不實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脈細弦。疏肝健脾。代表方:柴芍六君子湯、逍遙散加減。 瘀滯肝絡證:胸脅右側刺痛,肝臟腫硬,按之痛甚,腹大堅滿,脈絡怒張,面頸胸臂有血病,絲狀紅縷,手掌赤痕,脣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斑點,脈細澀。行氣化瘀通絡。代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 寒溼困脾證:右脅疼痛,肝臟腫大,脘腹痞脹,手足不溫,下半身胖腫,口和不渴,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沉遲。溫中健脾,化溼利水。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修復肝細胞修復受損肝細胞,調節代謝平衡,恢復肝臟動力。賽維片對肝臟脂肪和毒素的清除能力相當於肝臟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