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緩――“路”的旁邊還是路-胃下垂多年

時間: 2012-08-04

胃緩——“路”的旁邊還是路-胃下垂多年

診斷現場

  案1;患者,女,36歲。

  患輕度胃下垂(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下4.5cm)5年,長期服補中益氣丸及單、驗方不效。
    刻診:形體瘦弱,面色蒼黃,腹脹下墜,餐後加重,噯氣,大便時干時稀,舌邊尖紅,苔黃白相間而膩,脈弦弱。

    案2;患者,女,38歲。
    患輕度胃下垂(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下4cm)7年,迭服中藥乏效。
    刻診:形體瘦弱,面色青黃略顯晦暗,腹脹,餐後加重,胸脅滿悶,心煩易怒,口乾,便祕,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細稍數。

辨證論治

  [老師]胃下垂是西醫病名,係指人站立時胃小彎角切跡低於髂嵴連線,屬器官性病變,中、重度者較難治。     [學生甲]迄今爲止,胃下垂似未找到一致公認的相對應的中醫病名,大概是症狀太多的緣故吧。衆所周知,胃下垂的主症是腹脹,餐後加重,可伴有納差、胃痛、便稀或便祕,短氣乏力等等,很難與任何一箇中醫病名完全對上號。     [老師]我過去治療胃下垂,也曾囿於脾胃之一隅,畫地爲牢,難免技窮之嘆!乃尋求古訓,借鑑而醫,進行反思。   第二,從病位看,胃下垂的病位僅僅在脾胃嗎?西醫的胃下垂,相當於中醫的“胃下”、“胃緩”。《靈樞》雲:“胃下者,下管約不利。”什麼是“下管”?近代解剖學證實,古人所稱的“下管”,就是胃膈韌帶和胃肝韌帶。胃下垂之發生,就是由於這兩條韌帶鬆弛下垂,無力撐託胃體所致。大家知道,韌帶屬筋,而肝主筋,筋病應治肝。   若以上認識不謬,則胃下垂可以從肝論治,或以治肝爲重心,則順理成章矣。   [老師]“木形之人”是中醫體質學概念。《靈樞》將五行學說運用到中醫體質學領域,按照人的膚色、體形、體力、智力、心理等等特徵,將人歸納爲木、火、土、金、水5種類型。   據我長期臨牀觀察,形體瘦弱,面蒼帶黃的木形之人,容易患肝、膽、脾、胃方面的慢性病,大概這類人肝氣易偏旺,即肝的氣機、氣化與自我調節功能容易出現紊亂吧。   [老師]對!   如第1例是肝旺脾虛、膽熱胃寒;第2例是肝脾陰虧,膽鬱胃燥,總之是肝、膽、脾、胃4個臟腑的功能都失調,必須從整體上全方位進行調節。   第2例除了胃下垂的共有症狀之外,還有胸脅滿悶、心煩易怒、口乾便祕等,屬於木土不和中的肝脾陰虧、膽鬱胃燥之證,故用一貫煎合四逆散養肝益脾,舒膽滋胃。   [老師]對!既不能淡化辨證論治,亦不能忽視辨病用藥。

  案1:考慮爲木土不和——肝旺脾弱,膽熱胃寒之證。   烏梅40,川椒10,熟附片10,桂枝10,北細辛10,乾薑30,炒枳殼30,蒼朮30。
  每日1劑,餐前半小時服藥,餐後右側臥半小時。
  效果:服至6劑,腹脹大減,舌質傾向正常,黃白膩苔消退過半。
  續服18劑,諸症消失。經鋇餐複查,胃在正常位置。

  案2:考慮爲木土不和——肝脾陰虧,膽鬱胃燥之證。   北沙蔘30,麥冬30,黃精30,瓜蔞仁20(炒搗),生地15,柴胡10,白芍30,炒枳殼30,炒決明子30,肉蓯蓉30,杏仁15,黃芪30,蒼朮30。
  服法、將息如案1。
  效果:服至6劑,腹脹大減,大便通暢。
  上方去決明子、生地,加生麥芽30,續服12劑,諸症若失。經鋇餐複查,胃在正常位置。

病名 主症 辨證 治法 選方 痞證 堵塞伴隱痛 寒熱錯雜 升降失調 辛開苦降
化瘀通絡 半夏瀉心湯

思辨解惑

  [老師]我近年來不囿於“脾胃病變”之說,而是側重於從肝論治胃下垂,效差者固有之,效佳者亦不少。茲錄治驗2則,供大家參考。
  [學生甲]思考老師提供的2例胃下垂治驗,第1例從厥陰論治,用厥陰病主方烏梅丸加黃芪、枳殼、蒼朮;第2例從肝脾陰虧、膽鬱胃燥論治,用一貫煎合四逆散,也加黃芪、枳殼、蒼朮,看來這3味藥物屬於辨病用藥。   [學生甲]我剛纔提到過,有人將胃下垂與李東垣的中氣下陷對號入座而倡用補中益氣湯者,我試過數例,不僅無效,腹脹反而加重。
  [老師]胃下垂不能與中氣下陷對號入座。但臨牀上胃下垂確有屬於脾胃升降失調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重用黃芪30~60g升補脾氣,加炒枳殼、蒼朮各30g和胃降濁,療效尚可。
  [學生甲]胃下垂表明胃氣降而太過,應當使用升提藥物。老師說使用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時,還要加炒枳殼、蒼朮各30g和胃降濁,其中枳殼破降力宏,升提猶恐不及,再雜以沉降之藥,不好理解。   所以脾升胃降,本是生理之常,斷無脾氣升而太過,或胃氣降而太過的病理。
  胃下垂不是胃氣降而太過,恰恰相反,應是胃腑壅滯,氣機紊亂,胃氣當降而不降,換言之,不能保持脾升胃降,以及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的生理狀態。明乎此理,思過半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