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中醫外治法

時間: 2012-09-23
胃下垂好發於老年人、瘦長體形者、經產婦、長期臥牀少動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致體質虛弱的人。胃下垂可使胃蠕動減弱,胃內食物滯留,胃分泌消化液功能降低。病人可有上腹部不適、隱痛、飽脹感、厭食、噁心、嘔吐、打嗝和便祕等症狀,餐後或久站時加重,臥牀後減輕。部分病人甚至出現站立性暈厥、全身乏力、心慌和直立時低血壓等表現。

 目前尚無根治胃下垂的藥物和方法,只能依靠加強腹部肌肉鍛鍊、增加腹腔壓力、少食多餐、食後平臥、放置胃託等保健措施來改善症狀。中醫內治以健脾益氣、昇陽舉陷爲主,常用補中益氣丸等治療。這裏介紹幾則中醫外治法,對改善胃下垂症狀有一定療效。

 中藥敷臍法

 藥用蓖麻仁10g,五倍子5g,共搗爛如泥狀,敷於臍中,紗布包裹,每日早、中、晚各熱熨1次,隔4天換藥1次。

 注意:孕婦和吐血者忌用。

 灸神闕穴法

 1.藥灸法:藥用黃芪、黨蔘、丹蔘各15g,當歸、白朮、白芍、枳殼、生薑末各10g,升麻、柴胡各6g。食慾減退者加雞內金10g,大便溏者加焦六曲10g。上藥除生薑外,焙乾,共研細末和勻,裝瓶備用。用法:將藥末10g填神闕穴,鋪平呈圓形,直徑約2~3cm,再用8cm×8cm膠布貼緊。每隔3天換藥末1次,每天隔藥艾灸1次(藥與艾之間放一圓形金屬蓋),艾條長約1.5cm,連灸3壯,以1月爲1療程。可治脾虛氣陷之胃下垂。

 2.將生薑1片插數孔,置臍上,用艾條懸起灸之,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最好於每日上午9時左右灸之,灸後胃脘部有溫熱舒適感爲佳。

 貼百會穴法

 治療時患者正坐,找到百會穴(後髮際中點上約21cm,或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將百會穴周圍的頭髮剃掉,把“升胃餅”(蓖麻子仁10g,搗爛如泥,拌入升麻粉,製成直徑2cm、厚1cm的圓形藥餅)置於百會穴,用繃帶固定。然後令患者俯臥,用灌有80℃熱水的瓶子熨燙升胃餅30分鐘,每日3次。每塊藥餅可連續使用5天,連用10天爲一個療程。飯後2小時左右治療較爲適宜。

 百會穴爲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會穴,外敷並加熱熨,可加強藥性的升浮功能,通過經絡的通達,對胃起牽引上提的作用,並使胃蠕動加快。

 使用本療法時,提醒注意兩點:

 1.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嘔吐、咯血者以及孕婦忌用。

 2.蓖麻子仁具有一定刺激性,患者用藥後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一些刺激反應,如發紅、腫脹、疼痛等,能忍受者可以繼續使用,倘若反應較重,則需停止用藥。

 挑筋割脂埋線法

 主穴取上腹部阿是穴、上脘、中脘、下脘、鳩尾、足三裏、脾俞、胃俞。氣虛配氣海;陰虛配三陰交;大便不調配大腸俞、天樞。先用挑筋法:用2%普魯卡因穴位注射皮丘後,用Ⅰ型針挑針,橫刺且拉斷挑起表皮,挑出皮內纖維40~60條,纏在針體上拉出,每穴15~20分鐘,每次取2穴。創口塗碘酊、外貼止血貼。每療程結束後,再取足三裏(或胃俞)穴,用手術刀矢狀方向切開穴位皮膚至皮下約1cm,切除脂肪如豆大,埋6~8cm捆紮如黃豆大羊腸線,縫合1針。均1~2日1次,6次爲1療程,療程間隔7日。據臨牀報道,用此法治療胃下垂100例,總有效率可達96%。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4-04
胃下垂如何治療?治療胃下垂可以用中醫治療和西醫療法,中醫治療沒有副總用,例如疏肝和胃、化痰解鬱、清肝解鬱、利膽消食和調肝化瘀都可以治癒。  胃下垂如何治療: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下緣達盆腔 ,胃小彎切角跡低於髂嵴連線。主症爲腹脹 ,食後加重 ,平臥減輕 ,伴噁心、納差、上腹痛、便祕或腹瀉等。臨牀上有很多醫生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爲法 ,常有滯脾壅胃之弊。  疏肝和胃 :該法多用於木鬱土壅 ,納腐不力 ,胃下垂伴食後爲甚 ,胃脘脹滿連脅 ,噯氣頻作 ,得矢氣稍適 ,或噁心欲嘔 ,口苦泛酸 ,大便不暢 ,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弦細。治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白芍、川楝子、...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4-04-04
補中益氣丸。一個常規治療內臟下垂的藥物。大部分人堅持服藥後會取得療效。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4-04-04
胃下垂的主要原因在於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後氣不能托住胃而下垂。用補中益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