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三種治療方式

時間: 2012-07-19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病之一,病人一般經歷患肢疼痛,潰瘍形成以至壞死的過程,

最後因截肢致殘或因不能及時截肢而死亡。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是其突出特點。

  有研究表明,我國大多數糖尿病足是由於缺血性或神經缺血性所致。因此對於其治療應以改善血液循環爲主。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主要是指糖尿病性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如果糖尿病長期得不到理想控制,內分泌及代謝紊亂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此種動脈硬化90%以上累及膝以下的外周血管。血管逐漸狹窄終致完全閉塞,肢體發生缺血性壞死,易合併細菌感染,如不及時截肢將導致病人死亡。

  糖尿病動脈硬化的早期,病人肢體無明顯不適。當動脈管腔狹窄至供血不足時,病人有下肢麻木、發涼、怕冷的感覺。缺血進一步加重,將影響肢體活動。病人行走一段距離後因下肢疼痛而止步;休息後則疼痛緩解,這種現象叫做“間歇性跛行”。血管嚴重狹窄時,病人休息時即感下肢疼痛,夜間尤甚,稱爲“靜息痛”。患肢一般蒼白、變細、皮膚粗糙、皮溫低、動脈搏動減弱,可因缺血感染有潰瘍形成或水泡。動脈完全閉塞而無有效側支供血時則出現壞疽或壞死。壞疽一般先發生於足趾,嚴重者範圍可達踝關節以上,局部由暗紫色逐漸變黑,並與鄰近健康皮膚分界清楚。壞疽易繼發細菌感染,二者互相影響,往往導致病情迅速加劇。

  糖尿病足病的防治關鍵是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的早期,適當的內科治療即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但是當出現間歇性跛行或壞疽時,則應考慮外科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血管腔內介入、手術治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

  經皮腔內血管成型術(PTA):經皮穿刺將帶球囊的導管插入動脈腔內,到達病變部位後,充盈球囊,反覆擴張狹窄段至接近正常。近年來,PTA多結合支架植入術。即動脈狹窄部位擴張完畢後,將有支撐作用的金屬支架置於該處,以使PTA的療效更加鞏固和持久。這種方法優點是可在局麻下完成,損傷小,療效可靠。目前我院血管外科已治療包括主髂動脈病變在內200餘例這類病人,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使大多數病人保住了肢體。最近兩年我們又從國外引進了超聲消融技術,更使手術成功率和保肢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手術治療:

    1)血管重建術:最常用者爲血管旁路轉流術。即在正常供血動脈段和病變血管遠側非狹窄動脈段之間“架設”一段自體或人造血管橋,以改善肢體遠端的供血。

  2)截肢術:當肢體發生難以挽回的壞疽或感染時,適時截肢遂成爲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然而,正確選擇截肢平面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有很多病人不得不多次接受多次的再截肢或截肢殘端修復,以致不少病人因此而失去生命。谷涌泉教授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通過對202例232條下肢動脈造影資料的研究,制定出一個“標準”去預測術前截肢平面,其準確率在95%以上,目前經我們診治的病人中需要截肢的病人,很少有再截肢的發生。

  3)自體幹細胞移植:自從2003年我們在國內首先開展了採用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尤其是治療糖尿病足病取得成功以來,目前全國已經治療近1000例糖尿病足的患者。我們在全國舉辦了三期學習班和兩屆全國幹細胞移植學術論壇,在全國幫助60餘家醫院開展了這項技術,使不少患者提高了生活質量。最近我們在前期開展的自體骨髓幹細胞和外周血幹細胞基礎上,又在國際上首創採用動員後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50餘例患者,並發現其療效明顯提高,而且抽取的骨髓量明顯減少,不良反應也明顯減少,這項技術作爲新的發現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國學習班推廣。

  總之,隨着糖尿病人的增多,糖尿病足將威脅到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充分認識糖尿病足及其危害,及早診斷,採取合理的內、外科綜合治療措施,將有助於減輕其危害,提高糖尿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下一篇:什麼是糖尿病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