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病治驗 李翰卿

時間: 2016-08-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產後病
產後病有廣義、狹義之分 多數醫家認爲,產後病爲產婦在新產後至產褥期中所發生的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李老則認爲此義狹窄,尚不能包容臨牀所見之疾,他認爲,凡產後所發生的一切疾病,不論其時間短暫或長久,均爲本病範疇,其中包括產後常見病和產後兼見疾病,如產後血崩、產後中風、產後蓐勞等。另外,古有“小產重於大產”之說,臨證確有因墮胎、小產後起居不慎或感觸外邪而致生諸病者,因其與產後諸病證治、因機相類,故亦將其列入產後病論治。
產後傷寒慎用汗法
太陽病,發熱、惡風、汗出、脈緩者,爲中風,以桂枝湯調和營血;惡寒、無汗、脈緊者,爲傷寒,以麻黃湯解表發汗。然於產後發病傷寒者,汗之宜慎,若汗之無異於傷血。古有“汗血同源”之說,正如《女科經綸》所云: “大抵產後大血空虛,汗之則筋惕肉(目閏)或鬱冒昏迷……其害非輕。”故李老治療產後傷寒不泥其證,必顧護其產後多虛的特點,無犯虛虛之戒。
附案:
武某,女,38歲。門診號:56032。
1962年7月24日初診:流產後3個月,正是夏季,但仍身穿棉衣,嚴守惡寒,少腹涼而不適,飲食無味,喜按,吃熱飲食後舒服,苔薄白,脈緊。處方:
桂枝7.5克 生白芍7.5克 生薑3克 附子3克 大棗4個 炙甘草4。5克
二診:服上藥後惡寒大減,將棉衣換成毛衣。上方改附子爲4.5克,再服2劑。
三診:惡寒已除,少腹冷痛亦減大半。上方再服2劑。
按:本病爲產後傷寒,表裏俱寒之證。方中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附子既助桂枝扶衛陽發表,又溫胃陽暖胞宮,達表裏同治、藥中病的之功。二診增附子用藥量以求藥到病除.、本案用藥簡練而效佳,值得後人借鑑。
產後惡露不絕 治宜養血和血
產後惡露持續20天以上仍淋瀝不斷者,稱惡露不絕.爲衝任受病,氣血運行失常所致。因惡露爲血所化,其爲病或虛損或內有瘀血,故治宜養血和血爲主。臨證李老多據全身症狀及脈症辨其虛實寒熱,孰輕孰重,或重養血,或重活血,或養血、活血並重,但宜隨證隨人,靈活應用,使氣血調和,衝任得固,舊血祛,新血生,進而病癒。
附案:
郝某,女,30歲。門診號:30905。
1960年6月15日初診:患者體質素弱,產後72天,惡露不止,下腹部脹痛,乳房脹痛,苔薄白,脈沉細。處方:
當歸9克 川芎6克 炒白芍7.5克 阿膠4。5克 黑艾葉4.5克 香附4.5克 五靈脂4.5克 黑蒲黃4.5克雞內金4.5克炙草3克
2劑,水煎服。
按:患者身體素弱,產時產後失血,虛損不足,衝任爲病,故惡露不止。辨其全身症狀。見下腹、乳房脹痛,爲肝脈氣滯血瘀.脈沉細爲虛候。縱觀其證,屬虛重於實,故以養血爲主,活血爲輔。方用膠艾四物湯養血止血,失笑散活血止血,去地黃避其傷胃泥膈之弊,用香附調肝理氣,內金消積,爲未病先防,防其胃虛將積之虞。全方共奏養血和血之功,藥雖簡而功效全,有的放矢,重點突出。
產後腹痛 證多夾雜
寓攻於補 寓補於消
產後腹痛,多數醫家以小腹疼痛爲主症。李老宗《醫宗金鑑》所訓,認爲本病病在上、中、下全腹,非侷限於小腹也。證有虛實之分,正如《景嶽全書·婦人規》中所論:“產後腹痛,最當辨察虛實……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病也,宜行之散之;若喜揉按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病,不可妄用推逐之劑。”然臨證純虛純實者少,兼寒兼熱、虛實夾雜者多。治當勿忘產後,亦勿拘於產後,虛者補之,實者攻之,攻則慮其虛,補則慮其實,當隨證隨人施治。
附案:
案一 張某,女,38歲。門診號:35926。
]961年8月22日初診:產後食慾不振已2個月,胃脘不適,噁心,不欲冷飲,舌苔薄白,脈沉遲緩。處方:
黨蔘7.5克 生白朮7.5克 茯苓6克 陳皮7.5克半夏7。5克 砂仁4。5克 草蔻仁4。5克 雞內金6克 生薑3片 炙草3克廣木香6克
2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服後,前症大減,守原方繼服2劑,痊癒。
按:患者產後2月,胃脘不適,屬產褥期所發生之腹痛證,爲產後氣血俱耗,復傷於飲食,以致脾虛不運,從不欲冷飲一條可知爲裏寒,故本病證屬虛寒,其病位在脾胃,故治以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益氣,佐以少量草蔻健脾溫脾,生薑溫胃止嘔,加雞內金取其既能消食化滯又兼祛瘀除積之功,充分發揮本方無論臟腑何處有積皆能消之之功效,並照顧了產後多瘀之特點。
案二 楊某,女,30歲。門診號:16246。
1959年4月16日初診:患者小產後少腹長期隱痛,面色萎黃,自覺下午內熱,頭痛,頭暈,舌苔薄白,脈細弦。處方:
丹蔘15克 生白芍9克 赤芍9克 歸尾6克 柴胡3克 香附4.5克 五靈脂6克 生蒲黃6克 陳皮7.5克半夏7.5克甘草4.5克
水煎服,4劑。
按:患者因故小產,胞絡受損,瘀血內阻,不通則痛,故少腹疼痛;午後內熱爲久病瘀血已成幹血之證;弦脈主肝、主痛;肝主氣,血爲氣母,血瘀則氣鬱,頭爲諸陽之會,循經犯上故頭暈頭疼;面色萎黃一症爲虛象,與衆脈症不符。觀之實證多,故治以活血止痛爲主,疏肝理氣爲輔,待瘀滯祛而新血生,則顏面得榮,而此證盡除。加陳皮、半夏者,用以理氣降逆,此所謂見肝之病,知其傳脾,當先實脾之意,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產後身痛當從虛治本
產後身痛爲產後肢體疼痛、麻木、重着之病,因產後氣血俱去筋脈,胞脈失於榮養,不榮而痛,或百節空虛之時感觸風寒溼邪,留滯於經絡關節,虛滯而病,其不論血虛、腎虛、外邪侵襲,皆本於氣血不足。治病求於本,故凡治本病皆以補虛爲主。正如《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中雲: “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溼三氣夾雜之痹,則養血爲主,稍參宣絡。”李老認爲,補虛之法可直補氣血或補脾資化源,補腎益精血,可多途徑人手,求殊途而同歸。如血虛者,以歸脾湯加減;風寒者,以四物直補其血,生芪、紅花補氣活血以生血,並用秦艽、防風、桂枝、桑枝等祛風藥,體現了“治風先治血”的思想;腎虛者,腎經虛損,當辨其陰陽,陰虛有熱者,六味地黃湯加枸杞、牛膝,腎陽虛者,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補骨脂、續斷、杜仲等。
附案:
案一 王某,女,31歲。門診號:55054。
1963年4月11日初診:患者2個月前小產後手足麻木,乏力,少腹痛,食慾不振,夜寐多夢,苔薄,脈沉細。處方:
黨蔘7.5克 白朮7.5克 炙黃芪6克當歸7.5克茯神7.5克 遠志6克 炒棗仁15克 廣木香3克 元肉6克 桂枝4.5克 生白芍7.5克炙草3克
二診:服上方2劑後,飲食增加,夜寐改善,手足麻木、腹痛減輕。上方繼服。
按:本病因小產失血,筋脈失於濡養,屬血虛證。方用養血歸脾健脾養血,加桂枝溫通經脈,合生白芍,取其養血柔肝、利筋脈之意,又取其制桂之燥性之意。
案二 靳某,女。32歲。門診號:37682。
1961年12月5日初診:患者產後40天出汗受風,身痛如針刺3年,舌苔薄白,脈沉無力。處方:
丹蔘9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白芍7.5克 生芪4.5克 知母4。5克 羌活4.5克 獨活4.5克秦艽4.5克
3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3劑後,身痛減輕。上方繼服12劑,基本痊癒。
按:患者於產後40天汗出腠理開時感觸風邪。邪伏經絡不去,歷時3年不愈,李老於此並不搜風剔邪,而以四物之歸、芎、芍養血,黃芪益氣以助血行,以達“血行風自滅”之功,知母制羌、獨之猛,防其燥性傷陰。全方養血爲主,稍佐丹蔘宣絡,柔和祛風,顧護了產後的生理特性。
大柴胡湯治療產褥熱一得
.患者產後發燒,西醫認爲系產褥熱,曾用退燒藥及抗生素效果不著。診之爲陣發性寒熱,舌苔厚黃,腹部拒按,4日未大便,系一典型的大柴胡湯證。因時在數伏之季,用增損大柴胡湯之意,在大柴胡湯原方中加入連翹、蟬蛻、殭蠶,因系產後,再加入當歸、臺參,1劑即減輕。此證雖爲大柴胡湯證無疑,但因病人、季節等特殊原因,故在應用本方時既要考慮到產後體虛的一面,也要考慮胃腸有積滯,須通裏攻下的一面,同時還要考慮季節氣候的因素,因人(體質)、因季(氣候)隨症加味,絲絲入扣,所以能夠應手而效。診治疾病,不論哪一種情況,都應這樣全面考慮。
《百名老中醫之李翰卿》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