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生殖醫學講義》九

時間: 2013-03-12

 第九篇  婦科基本方劑

第1節  調經方

(一)清熱滋陰類:

1.  先期湯(血熱之月經先期量多,治宜清熱涼血固經)——清熱調經重劑

黃芩  黃連  黃柏  生地  知母, 當歸  芍藥  甘草,香附, 川芎, 艾葉

2.  奇效四物湯(肝經虛熱之崩中,治宜清熱養陰止血)——一般清熱,養血止血偏重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阿膠, 艾葉

3.  清經散(水火俱旺之經行先期量多,治宜滋水清火)——側重清虛熱

青蒿  黃柏  丹皮  地骨皮  熟地  白芍  茯苓

4.  清熱固經湯(血熱妄行之崩症,治宜清熱涼血、固經止血)——滋陰固經止血

生地  生藕節  生甘草  黃芩  焦山梔  地骨皮, 炙龜板  牡蠣  阿膠, 陳棕炭  地榆

5.兩地湯(陰虛火旺之經行先期量少,治宜滋陰降火)——補陰而有清火養液作用

生地  地骨皮  麥冬  元參  阿膠  白芍

(二)滋水清肝解鬱類:

6.滋腎生肝飲(陰虛肝脾失調所致月經病,治宜滋腎疏肝、扶脾和胃)——兼扶脾和胃

生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柴胡  白朮  甘草

7.滋水清肝飲(陰虛肝鬱化火所致月經先期、量多、崩漏,治宜滋腎清肝解鬱)——偏清肝經之火

生地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柴胡  山梔,棗仁  當歸  白芍

8.定經湯(經來斷續或經行前後無定期,治宜疏肝解鬱調經)——偏疏肝解鬱

柴胡  當歸  白芍  茯苓  荊芥, 菟絲子  山藥  大熟地

(三)溫通理氣化瘀類:

9.良方溫經湯(血寒血瘀性月經後期、痛經,治宜溫經散寒、祛瘀調經)——偏於實寒

牛膝  當歸  川芎  丹皮,肉桂, 芍藥, 人蔘  甘草

10.溫經攝血湯(肝脾腎不足之月經後期量多,治宜補腎健脾、溫經攝血)——補中溫散

大熟地  白芍  川芎  白朮  五味子, 肉桂, 柴胡

11.過期飲(氣滯血瘀之月經後期、痛經、量少,治宜理氣活血、調經祛瘀)——溫通重劑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桃仁  紅花, 香附  木通,肉桂  甘草

12.八物湯(血虛氣滯之痛經,治宜養血調氣止痛)——偏於氣滯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元胡  木香  川楝

13.加味烏藥湯(氣滯性痛經,治宜行氣止痛調經)——氣滯作痛

烏藥  木香  香附  元胡  甘草

14.澤蘭湯(虛實閉經,治宜養血通經)——通經輕劑,常與柏子仁丸合用

當歸  白芍  甘草, 澤蘭

柏子仁丸(肝腎不足兼虛熱之閉經,補肝腎、清虛熱、通經脈)——主要在於益腎通經

柏子仁  熟地  續斷, 川牛膝  澤蘭

15.血府逐瘀湯(氣滯血瘀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治宜調氣逐瘀)——升降調氣

桃仁  紅花  生地  當歸  川芎  赤芍,桔梗  柴胡,牛膝  枳殼, 甘草

16.逐瘀止崩湯(血瘀崩漏,治宜化瘀止崩)——逐瘀止崩

當歸  川芎  三七  丹蔘  丹皮  沒藥  蒲黃  炒阿膠  烏賊骨 艾葉

17.加味失笑散(瘀血性月經過多、崩漏,治宜化瘀止血)——瘀血性出血常用方

五靈脂  蒲黃, 當歸  赤芍  益母草,制香附

18.琥珀散(瘀血性痛經,治宜活血化瘀兼理氣)——攻逐瘀血重劑

琥珀  延胡, 熟地  當歸  白芍,丹皮  三棱  莪術 官桂  烏藥

19.折衝飲(活血祛瘀、止痛調經)——有溫經止痛功能

當歸  芍藥  川芎  紅花  丹皮  延胡, 桂枝

20.脫花煎(血瘀性過期流產、死胎不下、痛經,治宜活血化瘀溫經)——利竅下胎見長

當歸  川芎  紅花  牛膝,車前子

21.紅藤敗醬散(慢性盆腔炎,治宜清熱利溼、祛瘀止痛)

紅藤  敗醬草  苡仁, 延胡  當歸  赤芍  制乳沒  山楂

(四)補養類:

22.二仙湯(腎陽不足,相火上炎,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者,治宜溫腎補精、瀉相火調衝任)

仙茅  仙靈脾  巴戟天, 當歸, 黃柏  知母

23.調肝湯(月經前後腹痛,治宜調補肝腎)

山藥  阿膠, 當歸  白芍, 甘草,巴戟天

(五)倒經:

24.倒經湯(經行吐衄,治宜清肝降火、調氣化瘀)——側重陰血下行

丹蔘  歸尾, 茅針花  黑山梔  竹茹,牛膝  赤芍  茺蔚子  制香附

(六)經行泄瀉:

25.健固湯(經行泄瀉,治宜補脾溫腎、滲溼調經)——健脾兼有溫腎作用

黃芪  白朮  茯苓  苡仁,巴戟天

第2節  帶下方

1.側柏樗皮丸(溼熱帶下,治宜清熱燥溼)——赤白帶下屬溼熱者

黃連  黃柏  樗皮, 白朮  白芷,白芍, 側柏

2.易黃湯(脾腎虛熱甚之帶下,治宜健脾利溼、清熱止帶)——有補益脾腎的一面

山藥  芡實, 黃柏  車前子, 白果

3.清白散(溼熱帶下兼挾血虛,治宜清熱利溼、止帶養血)——偏於養血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川柏  大貝母, 生草, 炮姜

4.完帶湯(脾虛夾溼之帶下,治宜健脾燥溼、升清止帶)——脾虛溼陷之帶下症

蒼朮  白朮  人蔘  山藥  甘草  白芍  陳皮  柴胡 車前子

第3節  不孕方

1.毓麟珠(腎虛不孕症,治宜溫補腎陽、養血添精)

人蔘  白朮  茯苓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鹿角  杜仲  川椒目

2.開鬱種玉湯(胸懷狹隘、鬱怒不孕,治宜養血理氣、清肝解鬱)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丹皮, 香附

3.蒼附導痰丸(痰溼內阻之月經不調、閉經、不孕,治宜燥溼化瘀、理氣調經)——化痰理氣,導痰調理月經

蒼朮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香附  枳殼

4.啓宮丸(痰溼不孕,治宜燥溼化痰、調理氣血)——緩和並有理血之功,啓宮以治不孕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蒼朮, 香附  川芎

第4節  胎產方

(一)妊娠惡阻:

1.抑肝和胃飲(肝胃不和之惡阻,治宜抑肝和胃)——主清肝

蘇葉  黃連, 半夏  陳皮

2.  橘皮竹茹湯(胃虛夾痰夾熱之嘔吐,治宜和胃止吐、清熱化痰)——主胃虛

竹茹  枇杷葉  麥冬, 半夏  陳皮,赤苓, 生薑, 人蔘  甘草

(二)安胎:

3.泰山磐石散(氣虛血熱之胎動不安、胎漏,治宜補氣養血、清熱安胎)

人蔘  黃芪  白朮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黃芩  糯米  砂仁

4.膠艾湯(補血調經、安胎止漏)

阿膠  艾葉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5.  保陰煎(陰虛血熱之血崩胎漏,治宜清熱涼血、補腎安胎)——滋陰保胎特點突出

生地  黃芩  黃柏, 熟地  白芍  山藥 甘草

(三)產後惡露不絕:

6.生化湯(產後寒瘀腹痛、惡露不絕,治宜祛瘀生新、溫經止痛)——產後祛瘀生新良方

川芎  當歸  桃仁  炮姜  甘草(可加山楂、益母草)

(四)通乳:

7.通乳丹(氣血兩虛之缺乳,治宜補氣生血下乳)

人蔘  黃芪, 當歸  麥冬, 杏仁  通草,豬蹄

8.下乳涌泉散(肝鬱氣滯之缺乳,治宜疏肝解鬱、通絡行乳)

當歸白芍 川芎  生地 天花粉, 青皮 柴胡 通草, 漏蘆 山甲 王不留行, 甘草

(五)乳汁過多:

9.免懷散(產婦乳汁過多,治宜回乳通經)——回乳通經輕劑

紅花  丹蔘  川芎, 牛膝

(六)產後血暈:

10.清魂散(產後虛實錯雜之昏暈症,治宜扶正和瘀、祛風定魂)——有升散的一面

澤蘭  川芎, 荊芥, 人蔘  甘草

第十篇  月經病驗方

第1節  痛經

1.痛經湯:一般功能性痛經專方,亦用於膜樣痛經、內異症痛經較輕者,慢性盆腔炎腹痛較爲明顯者,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病。

青風藤15g     丹皮10g       丹蔘10g  赤芍10g  蒲黃10g  肉桂5g(後下) 

廣木香6~9g    地龍12~15g    川斷10g  寄生10g  益母草15g  茯苓10g

2.內異止痛湯:內異症或子宮腺肌病痛經劇烈者。

青風藤15g    紫石英10g(先煎)丹蔘10g          川芎10g  五靈脂10g  莪術10g 

廣木香6~9g   延胡12g          肉桂3~5g(後下)川斷12g  茯苓12g   全蠍粉1.5g(吞)

3.逐瘀脫膜湯:膜樣性痛經、膜樣性血瘀出血(月經過多)、內異症痛經、原發性痛經。

丹蔘12g  赤白芍各12g   五靈脂12g  肉桂5g(後下)  烏藥12g  三棱10g 

莪術10g  馬鞭草15~30g  廣鬱金9g   川斷10g         杜仲10g

(或加蒲黃6  三七粉6  炒枳殼6~9)

4.疏肝理氣湯:氣滯型痛經,慢性盆腔炎之少腹脹痛及其所致不孕不育,經行胸脅痛。

臺烏藥6~9g  制香附10g  廣木香6~9g  延胡索10~15g   醋柴胡6g 

金鈴子10g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黃柏10g       炙甘草5g

5.加味止痙散:劇烈性痛經(子宮痙攣性收縮性痛經),經行頭痛。

當歸12g       赤白芍各12g  甘草5g     全蠍6g   蜈蚣6g 

制南星10~12g  絡石藤10g    木瓜9~12g  青風藤12g

6.  安神定痛湯:痛經、經行頭痛、經行身痛、經行胸脅痛、經行失眠、產後腹痛等。

葛根15g        青龍齒10g(先煎)  玫瑰花12g    丹蔘10g 

赤芍10g        五靈脂10g          景天三七10g  廣鬱金9g 

肉桂5g(後下)川芎10g            酸棗仁15g    琥珀粉1.5g(吞服) 

第2節  出血性月經病

1.加味四草湯:血瘀夾熱之經期出血、崩漏病症,產後惡露不絕,盆腔炎之出血病症。

馬鞭草15~30g  蛇舌草30g    茜草15g    益母草15g 

大小薊各12g   炒五靈脂10g  炒蒲黃10g  炒黃芩10g

2.加味失笑散:血瘀性出血性月經病,產後惡露不絕。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制香附10g  五靈脂10g    炒蒲黃6~10g(包煎) 

茜草15~30g  大小薊各12g  炒黃芩10g  蛇舌草30g 

3.逐瘀排濁湯:瘀濁性出血性月經病,瘀濁性帶下病,產後惡露不絕。

炒當歸10g 赤芍10g      制蒼朮10g    制香附10g        五靈脂10g  蒲黃9g (包煎)

澤瀉12g   馬鞭草15~30g 馬齒莧15~30g 車前子12g(包煎)澤蘭葉12g  木瓜12g

4.新加固經湯:血熱性出血性月經病,頑固性經間期出血,產後惡露不絕。

烏賊骨9~15g(先煎)炒黃柏6~10g  椿根皮12g  炒川斷10g  炒五靈脂10g 

炒蒲黃6~9g(包煎)  炒黃芩6g     女貞子12g  棕櫚炭12g

5.加減二至地黃湯:陰虛血熱夾瘀之出血性月經病,經間排卵期出血。

女貞子10~15g  墨旱蓮10~15g  大生地12g    懷山藥9g  山萸肉9g 

丹皮炭10g     澤瀉10g        炒五靈脂10g  炒蒲黃6g  炒黃芩10g

6.加減補氣固經湯:脾氣虛的出血性月經病。

黨蔘15~30g  黃芪10~15g  炒白朮12g  茯苓10g    砂仁5g(後下)  炒黃芩10g 

黃柏10g     炒五靈脂9g  蒲黃9g     血餘炭10g  炙甘草5g

第3節  閉止性月經病

1.五味調經湯:活血調經輕劑,調經常用方。

炒當歸10~15g  赤芍10~15g  川芎10~15g  艾葉6~10g  益母草15~30g

新加五味調經湯:丹蔘10~15g  赤芍10~15g  川芎10~15g  艾葉6~10g  益母草15~30g  茯苓10~12g  澤蘭葉10g   川斷10g      延胡索10g   廣鬱金10g

2.加減通瘀煎:血瘀性閉止性月經病。

炒當歸12g  赤芍10g  桃仁6~10g  丹皮6~9g  澤蘭葉10g  川牛膝10g 

赤芍10g    香附9g   烏藥6g     廣陳皮9g   黃柏5g 

3.新加促經湯:血瘀較甚之閉止性月經病。

香附10g  生地10g  赤白芍各10g  烏藥9g        防風6~9g  當歸12g 

丹蔘15g   紅花10g  桃仁10g      肉桂5g(後下)甘草3g    川牛膝12g 

4.益腎通經湯:肝腎不足之閉止性月經病伴煩躁寐差,經間期促排卵,青春期月經失調。

酸棗仁10g  丹蔘10g      生地10g    川斷10g    澤蘭葉10g        路路通10g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馬鞭草15g  延胡索10g  炙龜板9g(先煎) 蒲黃10g

5.進退溫經湯:寒瘀交阻之閉止性月經病、不孕症、惡露不絕症。

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丹蔘15g   桂心9g     蒼朮9g  路路通10g 

黨蔘12g  甘草3g       山萸肉10g  益母草15g  杜仲10g

6.新加血府逐瘀湯:婦人瘀血諸證,血瘀性閉經、痛經、不孕等。

桃仁10g   紅花9g  炒當歸10g  赤芍9g  川芎6g     生地10g   

炒枳殼9g  桔梗6g  柴胡5g     甘草3g  延胡索10g  馬鞭草15g

7.增損少腹逐瘀湯:寒瘀性閉止性月經病、痛經、崩漏、慢性盆腔炎、術後盆腔及腸粘連。

小茴香5g     炒乾薑5g  延胡索10g  官桂5g   烏藥10g   生蒲黃9g 

炒五靈脂10g  三七5g    當歸9g     黃芩10g  益母草15g

第4節  其他常用調經驗方

1.加減越鞠湯:肝鬱氣滯之月經不調。

制蒼朮10g  制香附10g   山楂9g   炒丹皮10g 

廣木香9g   玫瑰花6g    丹蔘10g  赤白芍各10g

2.逍遙散新方:肝鬱血虛之月經不調。

炒當歸10~12g  赤白芍各10~12g  炒柴胡5g  炒白朮10g  丹皮10g  甘草5g 

廣鬱金9g      玫瑰花5g        廣陳皮6g  川芎10g    黃芩10g

3.七制香附湯:肝鬱氣滯血瘀之月經病、乳癖、不孕不育、症瘕。

香附12g  烏藥9g  當歸10g  川芎5g  桃仁6~9g  三棱6~9g  紅花6g  益母草12g

4.加減歸脾湯:心脾氣血兩虛之月經不調。

黨蔘15~30g  黃芪10~20g  炒白朮10g  茯苓神各12g  炒棗仁6~9g  廣木香6~9g 

炒當歸10g   龍眼肉9g    炙甘草5g    仙鶴草30g    炒丹皮10g   炒黃芩10g

5.健脾溫腎湯:脾腎陽虛之不孕症、月經不調或膜樣痛經。

黨蔘10~20g  炒白朮12g         茯苓10g  懷山藥10g   川斷10g 

菟絲子10g   赤石脂10g(先煎) 杜仲9g   炒黃芩6~9g  巴戟天10g 

  第十一篇  不孕不育症驗方

(包括其相關疾病)

第1節  不孕症

1.扶陽菟絲湯:腎虛性(陰陽俱虛偏陽虛)不孕不育症,先兆流產,經後中末期及經前期。

巴戟天10~20g  山藥10g  仙靈脾10g  仙茅10g  懷牛膝10g  肉蓯蓉10g 

丹蔘10g       茯苓10g  川斷12g    杜仲12g  菟絲子6g   白朮9g

2.補腎助孕湯:黃體功能不全腎陽虛的不孕不育病症,腎陽不足之膜樣性痛經、內異症。

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懷山藥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煅牡蠣12~15g(先煎)

川斷12g  菟絲子12g    巴戟天6~9g  炒柴胡5g   玫瑰花5g

3.補腎促排卵湯:腎虛性月經後期、量少,不孕症,膜樣性痛經,原發性痛經。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懷山藥10g          黃芪10g    丹皮10g   茯苓10g 

川斷10g    菟絲子10g    煅牡蠣15g(先煎)  山萸肉6g   桃仁12g  紅花5g

4.健脾補腎促排卵湯:脾腎不足、溼濁內阻之不孕不育,脾腎不足之膜樣痛經。

黨蔘15g    制蒼白朮各10g      懷山藥10g   黃芪10g   茯苓10g    川斷10g 

菟絲子10g  赤石脂10g(先煎)  煨木香9g    藿香8g    益智仁12g

5.溫陽促排卵湯:寒瘀內阻性排卵功能障礙,以致痛經量少、不孕不育症,子宮腺肌病。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熟地黃10g  丹皮10g           茯苓10g   巴戟天9~12g 

川斷10~15g  紅花6~10g   五靈脂10g   煅牡蠣15g(先煎) 制附片9g  山楂10g

6.化痰促排卵湯:痰溼瘀阻型排卵功能障礙,痰溼型月經稀發、閉經(PCOS)。

制蒼朮10g  制香附10g  丹皮10g  蒲黃10g      陳皮6g     川芎6g 

法半夏9g   炒枳殼9g   丹蔘10g  赤白芍各10g  廣陳皮10g  赤石脂10g(先煎)

7.滋陰活血生精湯:陰虛血瘀性排卵功能障礙,陰虛血瘀之慢性盆腔炎,陰虛性子宮肌瘤。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山藥10g  山萸肉10g  熟地黃12g  炙龜板12g(先煎) 

紅花6g     川芎5g       三棱5g   莪術5g     丹皮10g    茯苓12g

8.滋陰抑亢湯:陰虛性免疫不孕,抗精子抗體陽性(佔絕大多數)。

炒當歸10g    赤白芍各10g    懷山藥10g      炒丹皮10g   茯苓10g 

廣木香9~12g  山萸肉10~12g   甘草5g        青風藤10~15g  炒柴胡5g 

白茅根15g    蒲黃6g         仙鶴草12g

9.助陽抑亢湯:陽虛瘀阻性抗精子抗體陽性(少數)。

黃芪12~30g  黨蔘12~30g   巴戟天6~10g  炙甘草6g  懷山藥10g 

丹蔘10g     赤白芍各10g  五靈脂10g    桃仁10g   紅花5g

第2節  盆腔炎

1.加味紅藤敗醬散:急慢性盆腔炎。

紅藤15~30g  敗醬草15~30g  丹蔘12g       赤白芍各12g  桃仁10g       紅花5g 

廣木香6~9g  延胡索12g     馬齒莧10~30g  苡仁30g      茯苓12~15g    寄生12g

2.加減易黃湯:溼熱性帶下病症,溼熱性經間期出血。

懷山藥10~12g  炒芡實10~12g  炒黃柏6~10g  車前子9g(布包)  白果6~10g 

制半夏10g     薏米仁15g     雞冠花10g     寄生12 g

3.加味四妙湯:溼熱下注之帶下陰癢病症。

炒黃柏10g  制蒼朮10g  懷牛膝9g  薏苡仁15~30g  懷山藥12g  制半夏10g  寄生10g

4.通管湯: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包括附件積水、盆腔粘連等。

山甲片10g  絡石藤15g  桃仁9g     炒當歸12g  赤白芍各12g 

三棱6g     莪術6g     雞血藤15g  川斷12g    制香附10g

5.婦科橘核湯:慢性盆腔炎、輸卵管阻塞症。

炒橘核10g  荔枝核10g  制香附10g     海藻(洗)9g  昆布(洗)9g  制川樸5g 

桃仁10g    延胡索12g  赤白芍各12g   絡石藤12g     雞血藤10g

6.盆腔消症湯:血瘀性症瘕,盆腔炎包塊病症,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病症。

石打穿10~12g  五靈脂10~12g  丹蔘10~12g   莪術6~9g 

延胡索12g     炒當歸12g     赤白芍各12g  生黃芪15g

第3節  胎產病

1.抑肝和胃飲:肝胃不和型惡阻。

蘇葉3~5g  黃連3~5g  制半夏6g  廣木香5g  姜竹茹6~9g

嘔吐劇烈者,必須加入炙烏梅3~5g,鉤藤12g,生薑片2~3片

2.加減膠艾湯:衝任虛損之先兆流產、崩漏。

炒當歸10g   白芍10g   川芎3~5g   乾地黃10g   阿膠10g(溶入) 

艾葉6~9g    甘草5g    炒黃芩10g   蘇梗5g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