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身痛辨證與治療

時間: 2011-10-16

                                   產後身痛辨證與治療

      總論:

      產婦在產褥期中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腫脹等症狀者,稱爲產後身痛,又稱爲產後遍身痛、產後關節痛、產後痛風,俗稱產後風。證候與痹證相似,但因其病發在產後,且與產褥期生理密切相關,故與痹證同中有異。如在產褥期若能積極治療,常能痊癒;若失治或誤治,可延至數月數年,甚則痿痹殘疾。西醫的產後發生的坐骨神經痛、多發性肌炎、產後栓塞性靜脈炎、骨質增生等病出現類似症狀時,可參考本病施治。    

      本病證的臨牀表現輕重差距很大,絕大多數病人病情雖重但經過治療後均能痊癒或好轉,只有極少數患者不能及時治癒,甚則致殘。其病發的臨牀特點,一爲時間性,即發生於產褥期;二爲季節性,即以冬春嚴寒季節爲多見;三爲地區性,是指北方較多見,南方較少見,農村、山區產婦較多見,而城市較少見;四爲突然性,因“風邪善行而數變”,故在產後突然受邪後短時間內肢體即不能屈伸,甚或不能着地行走者。

      總之,產後身痛病因雖有不同,但歷代醫者都重視因產失血多虛爲發病之根本,故提出養血爲本,兼以和絡,這一理論至今仍被臨牀醫生所重視。

病因病理: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產傷所致氣血虧虛。因爲產後氣血兩虛,所謂重虛,百節空虛,經脈失養;或因產傷腎氣,腰爲腎之府,膝屬腎,腎之經脈過足跟,腎虛,府失所養,經絡失濡,故見腰痛、膝關節痠痛,足跟痛。本病的兼夾病因多爲外感風寒,產後血去傷,正氣不足,衛表不固,腠理不密,百節開張,’若起居不慎,外邪易侵,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風性善行,走竄於血脈經絡,寒主收引,凝滯氣血,經脈收引,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導致身痛;若寒邪凝滯,氣滯血瘀,瘀阻脈絡、關節,亦致身痛。在我們的臨牀觀察中,還有一種產後身痛,開始並不嚴重,但由於心情憂鬱,情懷不暢,顧慮重重,以致心肝氣鬱,脈絡不暢,氣血失和,且心者,主血脈,肝者藏血,而性喜條達,全身之血脈,仰賴以肝血之供應,仰賴心神之主宰,心主血脈失職,肝藏血不足,氣血鬱阻於中上焦,外則營衛失和,是以周身疼痛,麻木加劇,內則使肝脾包括心在內調節氣血脈絡的功能失常,自然亦將加劇病證。

      西醫學認爲,妊娠後期及分娩時,由於骨盆各關節的活動性增加,關節鬆弛,恥骨聯合及骶髂關節輕度分離等,可致產後肢體關節疼痛;此外,妊娠,產後均需大量鈣質供應,若母體營養未能滿足此項需要,勢必動用其長骨中儲存的鈣質來補充,因而也引起肢體骨骼疼痛不適症狀。近來有人認爲,本病主要由於產後休息不當,過早持久地活動或端坐,致使鬆弛的關節韌帶不能恢復,造成勞損,或增加骶髂關節囊的損傷機會而致痛。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1.臨牀表現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等,甚則下肢痿痹不能行走,即可診斷爲產後身痛。若失治或誤治,症狀延續至產褥期後,是屬“痹證”範疇。

      2.檢查除常規體檢外,應注意檢查血常規、抗“0”、血沉、類風溼因子等。腰痛者應查尿常規等。    

      二、鑑別診斷

      1.痿證二者症狀都在肢體關節。產後身痛以肢體關節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爲特點,有時也兼麻木不仁或腫脹,但無癱痿的表現;痿證則以肢體痿弱不固、肌肉瘦削爲特點,肢體關節一般不痛。

      2.通過病史和有關檢查,主要排除風溼性、類風溼性疾病,對腰痛者,還要與腎炎等鑑別。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有實。虛者有血虛與腎虛兩者,實者有血瘀與寒溼兩者。虛者宜補,兼以和絡,實者宜通,兼以溫調,正如《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所云:“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溼之氣雜至之痹,則養血爲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

      1.血虛證

      主證:產褥期中遍身關節痠痛,肢體酸楚、麻木,面色萎黃或咣白,肌膚不澤,頭暈心悸,氣短懶言,失眠多夢,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脈象細弱。

      治法:補氣養血,和絡止痛。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黃芪15~30克,炙桂枝6~10克,白芍、炒當歸各10克,黨蔘15克,生薑3片,大棗30克。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營血虧虛,頭暈心悸明顯,兩目昏花者,加入熟地、枸杞子、雞血藤各10克;脾弱氣虛,腹脹矢氣,大便偏溏者,加入炒白朮10克,煨木香6克,炒山藥9克;周身骨節痠痛明顯者,加炒防風6克,防己10克,威靈仙9克,雞血藤15~30克。

      2.腎虛證

      主證:產後身痛,腰背痠痛爲主,或有足跟痛,兩腿乏力,俯仰不利,頭暈目眩,兩耳鳴響,按之可緩,眼眶黯黑,夜尿偏多,舌質淡或黯,苔少或薄白,脈象沉弱。

      治法:補腎強腰,祛風和絡。

      方藥:養榮壯腎湯(《葉氏女科證治》)。

      杜仲、川續斷、寄生、炒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川獨活9克,防風9克,肉桂(後下)5克,生薑3片。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若有外感風寒者,腰腿痠冷明顯者,加入秦艽、威靈仙各10克,北細辛3克;若腎陽虛明顯,腰腿痠冷,喜熱熨者,加入骨碎補9克,補骨脂10克,仙靈脾9克;若兼脾虛夾溼者,腰腿重着,小便量偏少,腹脹矢氣者,加入乾薑5克,茯苓12克,制蒼朮9克。

      3.風寒證

      主證:產褥期中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痛處遊走不定,或疼痛劇烈如針刺,或肢體腫脹,麻木重着,或腰背強痛,步履艱難,或足不能任地,得熱則舒,惡風怕冷,初起時可有惡寒發熱、頭痛,舌質淡紅,苔白膩,脈象浮緊或細緩。

      治法:散寒祛風,養血利溼。

      方藥: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川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川桂枝各10克,杜仲、懷牛膝各12克,川芎5克,細辛3克,乾地黃、黨蔘各9克,炒當歸10克。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若腎虛偏陽,腰腿痠冷明顯者,加入炒川續斷、仙靈脾各10克,骨碎補9克;寒凝血瘀,疼痛劇烈,寒冷明顯者,加入制附片6克,桃仁、紅花各10克;若溼濁偏甚,肢體關節沉重者,加入制蒼、白朮各12克,薏苡仁15—30克,淡乾薑3~5克,茯苓12克。

      4.血瘀證

      主證:產後身痛,四肢關節屈伸不利,按之痛甚,或肢體皮膚輕度紫黯,或兼小腹疼痛,惡露不暢,或惡露淋漓不盡,色紫黯類血塊,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苔色黃自,脈象細弦或細澀。

      治法:養血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秦艽10克,川芎6克,桃仁、紅花各9克,甘草5克,羌活9克,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各10克,乾地龍12克。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若血瘀較重,疼痛明顯者,加入全蠍5克,炙乳香6克,炙沒藥5克;若兼寒溼,形寒肢冷者,加入炙桂枝10克,淡乾薑5克,雞血藤15克;若兼氣血不足,伴有頭暈眼花,心慌寐差,神疲乏力者,加入黃芪、黨蔘各15克,熟地10克。

      臨牀體會:

      產後身痛,最爲主要的原因是氣血虛弱,經脈失養,不榮則痛,但其痛不劇;其次是腎虛,腎虛所致之痛,大多反映在腰背或兩膝,或者還有兩足跟作痛,勞則加劇。在實證中,主要是風寒所致,故俗稱“產後風”者,意即指本病與風有關,產後百脈空虛,腠理不密,節節亦呈空疏,所以最易爲風寒所乘襲。而且其風寒侵襲後,直入於內,留伏於深處,如不及時治療,常常導致慢性“痹證”,不易治癒。在實證中還有一種血瘀性的關節疼痛,常常侷限在某一部分,以腰背關節疼痛爲主,疼痛較爲明顯。此外,我們在臨牀上發現還有一種溼熱性質的,大多發病在下肢或腰背部,以重着、痠麻爲主要反應,亦可能出現一些低熱現象,一般均有小便黃少、煩熱口渴、舌苔黃白膩厚等證候。但臨牀上所見者,大多屬於上虛下實夾雜的證型,即血虛夾風,或腎虛夾風等證。正如《女科經綸•卷五》在“產後遍身疼痛屬血氣失其常途”中說:“產後有遍身疼痛證也。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日遍身,則自筋骨、皮肉、手足、脅腹、腰背,無處不痛,《大全》以爲血滯經絡,似屬有餘,然去血過多,虛而風寒襲之,亦爲疼痛,故趁痛散爲的對方藥,陳無擇乃雲,不能療,不若五積散,殊未確也。”   

      在治療方面,一般以補養氣血,和絡止痛論治爲主,但由於疼痛的關係,因此在治法上均偏於溫養,如範濟平在《陝西中醫》1995年第6期上發表“採用《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當歸生薑羊肉湯、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合方治療產後身痛130例,
總有效率達到98%,具體藥用:羊肉250克(先煎取湯),黃芪、桂枝、生薑、炙甘草各10克,當歸、白芍、雞血藤各30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但如氣血虛弱夾有風寒者,《經效產寶》所載趁痛散是治療本病較爲重要的方劑,藥用:當歸、黃       瘀現象者,還當在趁痛散中加入全蠍、炙蜈蚣、乾地龍等品,不僅有助於活血通絡,而且蟲類藥還有着搜風 止痛的作用。在腎虛陽弱的產後身痛病證中,應用補腎強腰,養血祛風的養榮壯腎湯中,要重視骨碎補與仙靈脾的應用。骨碎補又名毛薑,是治療腰俞痠痛的良藥,《日華子本草》贊仙靈脾“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若精血已傷,腎性惡燥,雖有陽虛寒象,也不宜桂、附、乾薑等大辛大熱,有耗津灼液之弊,故不可妄投。若有少數溼熱者,產褥期肢體關節紅腫熱痛,或伴低熱淹纏,重在清熱除溼,疏風活絡,可用四妙丸,藥如黃柏、薏苡米、蒼朮、懷牛膝,但在產後風的病證中,四妙丸還應組合《劉奉五婦科經驗》中的清熱除痹湯,療效較好。後方藥物用金銀花藤、威靈仙、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防己、桑枝、追地風等。對溼熱所致產後身痛,如不及時治療,將易釀成痿證。

      此外,在臨牀上診治產後身痛時,需要注意產後情懷不暢,心肝氣鬱,氣機壅滯,以致外則營衛失和,加劇了身痛、寒熱的症狀,內則陰陽失衡,脾胃中虛,後天生化之源不足,氣血虧虛則不復,故常見產後身痛不易痊癒,或者反覆發作,除佐用桂枝湯、逍遙散方外,心理疏導和情志調節很重要。俗雲“心病必須心藥醫”,即此理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