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小細節-防治新生兒疾病.html

時間: 2011-12-02
醫學上把出生後28天以內的嬰兒稱爲新生兒。
  這一時期是小寶寶脫離母體,爲獨立生活進行生理調節的適應時期。  由於內外環境發生極大變化,而其適應能力又不完善,新生兒在初生後第1~2周特別容易生病,如溶血、體溫不升、出血、體重下降、感染。同時,分娩過程中帶來的產傷、窒息以及先天性畸形也是新生兒早期的重要問題。  正因如此,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從出生後密切觀察新生兒生理徵象變化,早期識別病理徵象,有助於防治新生兒疾病。  年輕父母呵護新生寶寶,要細心觀察小寶寶的日常飲食作息,留意細節,具體關注下面的10個關鍵詞:  1 吃奶  正常嬰兒出生後,皮膚與母親接觸時,就有覓食反射吸吮功能,吸吮有力是初生兒健康的標誌。
父母只要掌握每四小時進食這一大原則即可,早點哺乳或晚點哺乳完全可以根據嬰兒自身的需要,四小時的進食習慣應該至少持續兩週以上。  若小寶寶吸吮力弱、頑固性口區吐,提示身體有病。如果小寶寶不能吃奶喝水,那麼他可能病得很重。父母一定要帶小寶寶上醫院檢查。  2 呼吸  新生兒剛從媽媽肚裏娩出來後,就開始了第一次呼吸,緊接着啼哭、肺泡張開,呼吸頻率快40~80次/分。  如果看見小寶寶呼吸急促、呻吟、面色青紫、凹陷呼吸(指吸氣時胸凹陷),就要留意小寶寶可能有呼吸系統疾病。  3 哭聲  哭聲是嬰兒的語言,也是表達自己要求的一種方式。正常嬰兒哭聲響亮,滿足要求後就安靜了。  小寶寶嗜睡、少哭、哭聲弱或過度啼哭,這些現象他是生病的信號。小寶寶的病理性啼哭一般以腹痛、口腔痛及頭痛最常見。  4 體溫  正常新生兒體溫波動在36℃~37℃之間。使用體溫表經常測量孩子體溫,有助於及早發現體溫失衡如發燒(體溫>38℃)或低體溫<36℃)。用手經常摸一摸孩子的手腳,也會覺察到體溫變化。  5 大小便  正常新生兒一般在生後第一天排便,在12小時內開始排出墨綠色胎糞,約2~3天排完。  若生後24小時沒有排出胎糞或48小時沒有排尿視爲異常情況,應檢查是否爲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肛門閉鎖。  若發現孩子大便爲柏油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以維生素K缺乏居多;如果是鮮血便提示腸出血;每天大便次數超過6次需要引起重視,可能患有腸道感染。  6 臍帶  分娩時經無菌操作臍帶結紮後於3~7天內脫落。護理中注意觀察嬰兒臍帶有無滲血或化膿徵象,有助於早期發現新生兒臍炎。  7 黃疸  正常新生兒於生後3~4天皮膚開始發黃,7天左右達到高峯,10~14天全部消退。  當黃疸超出生理性範圍――生後第一天就出現黃疸或第7天才出現黃疸,黃疸退而復現應特別重視。及時上醫院,有助於預防高膽紅素腦病(俗稱核黃疸)的發生。  8 睡眠  儘量讓嬰兒仰臥入睡(而不是側臥或是俯臥),以減少新生兒猝死綜合徵;兩週內的新生嬰兒是不能整夜睡覺的。  如果讓嬰兒整夜睡覺,長時間得不到進食,會發生脫水。嬰兒過於睏倦,以至於無法喚醒自己而用啼哭來要求進食。所以在夜間父母必須每隔四個小時餵食一次寶寶。  假如嬰兒一覺能睡八小時以上,很有可能是患了嚴重的黃疸病。直到嬰兒滿月後,其體重有了明顯增加,纔可以讓他(她)安睡一整夜。  9 外出  孩子滿月後,年輕父母可帶着新生寶寶到戶外曬太陽,去不太擁擠、環境較好的地方散步,這樣不僅能使媽媽精神愉悅,還能增加寶寶的免疫力。  切不可將小寶寶帶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超市、大商場、影劇院和酒店,將稚嫩的嬰兒暴露在充滿細菌的環境中,嬰兒容易傳染疾病,引起感冒發燒,甚至患上肺炎,應該避免。  10 免疫接種  嬰兒出生後,應及時注射乙肝疫苗、維生素K、接種卡介苗等,以預防各種傳染病的發生。(以上內容僅授權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楊洛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