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淺述產後抑鬱症的發病誘因及護理對策

時間: 2011-01-30
 淺述產後抑鬱症的發病誘因及護理對策  

摘要:婦女在妊娠期、分娩期和產褥期,承受着軀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可以引起產後精神障礙,最常見爲抑鬱,尤其在分娩後的12個月內是婦女一生中發生精神疾患的高危時期,嚴重者可發展爲產後精神病,對母嬰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國外報道發病率高達30%左右。因此,醫務人員對孕產婦應予以足夠重視,預防產後抑鬱症的發生,加強護理及有效的心理干預,利於產後抑鬱症患者康復。

1、產後抑鬱的臨牀表現

產後抑鬱症的主要表現是抑鬱,多在產後2周內發病,產後4-6周症狀明顯。多表現爲:心情壓抑、沮喪、感情淡漠、不願意與人交流,甚至與丈夫也會產生隔閡。有的產婦還可表現爲對生活、家庭缺乏信心,主動性下降,流露出對生活的厭倦,平時對事物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食慾、性慾均明顯減退。亦可伴有頭暈、頭痛、胃部不適、心率加快、呼吸增加、便祕等症狀,有的產婦有思維障礙、迫害妄想,甚至出現傷嬰或自殺行爲。

2 導致產後抑鬱的有關因素

2.1 心理因素  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由於產婦缺乏對分娩過程的正確認識,90%產婦對分娩存在着緊張、恐懼心理,主要是分娩時的疼痛,是否能順利分娩,分娩過程中母兒是否安全,嬰兒是否健康,有無畸形,嬰兒性別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等擔憂。另外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的角色不適應,有關照料嬰兒的一切事要從頭學起,對產婦造成壓力,導致情緒紊亂,產生抑鬱、焦慮、人際關係敏感,形成心理障礙。

2.2 生理因素  產時產後的併發症、滯產、難產、手術產是產後抑鬱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於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緊張恐懼,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造成心理不平衡,從而誘發產後抑鬱的發生。

2.3 社會因素  接觸死胎死產嬰兒的孕婦易產生精神傷害,曾經歷了不良產史的產婦往往是憂心忡忡,精神高度緊張,其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比一般產婦爲重,更易導致產後情緒低落,是引起產後抑鬱的誘發因素。

2.4 家庭因素  產後母體雌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產婦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強,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發生,此時的產婦非常在乎家人特別是丈夫的關心與幫助,如產後家屬的冷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經濟條件差,居住環境低劣,家庭對嬰兒性別的期盼等都是產後發生抑鬱的危險因素。

3 護理對策

3.1 加強圍產期知識宣傳  從產前檢查開始,向孕婦宣傳孕產婦正常的生理變化與分娩相關的知識,使其瞭解分娩過程,解答孕婦所提出的問題,使她們從中獲得相關的衛生保健知識,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瞭解,能正確對待孕期、分娩期出現的不適,樹立起正確的生育觀,開設母嬰課堂,利用圖譜、多媒體讓孕婦學會給嬰兒哺乳、換尿布、洗澡等技能,爲孕婦向母親角色的過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準備。

3.2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由於產後抑鬱症患者情緒極不穩定且敏感多疑,護理人員與其接觸時態度要和藹可親,動作輕柔,以鼓勵、勸告、指導、支持爲主,耐心傾聽她們的傾訴,關心同情她們,並提出指導性建議,以取得她們的信任。同時要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治療、護理時間要相對集中,減少打擾次數。產後1~4d是產婦精神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各種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問題,如體形的恢復、嬰兒的性別、孩子的出生加重了經濟負擔等,都應儘可能地避免。

3.3 注重產後心理疏導  產婦由於分娩的疲勞,產後會陰傷口的疼痛、剖宮產術後切口痛、子宮收縮痛、睡眠差、乳汁不足、照顧嬰兒無經驗、尿瀦留、便祕等均可使產婦情緒低落,醫護人員要主動接近患者,關心體貼產婦,耐心傾聽患者訴說,給予心理疏導和支持,詳細瞭解癥結所在,誘導產婦疏泄情感,爲產婦提供心理和生活護理,盡一切努力爲產婦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指導如何進行母乳餵養,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指導工作,母嬰互動情感交流,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減輕產婦生活中的應激壓力,提高其心理素質。另外增加產婦產後早期鍛鍊的意識,有利於產後身體各器官的恢復,消除負性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

3.4 指導產婦進行自我調節 加強產褥期衛生知識的宣教,保持充足的睡眠,閒暇時聽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看一些圖文並茂的育兒書籍,來調節身心,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對產褥期進行科學地指導。

3.5 爭取良好的家庭氛圍 醫務人員對患者家庭成員進行教育和指導,讓他們不僅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患者,還要進行情感交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對生男生女有抱怨,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

3.6 樹立患者自信心 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與她們進行情感交流,使她們認識到產後抑鬱會給自己及嬰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減輕心理壓力,增加自信心,保持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情緒。

4 預防

產後抑鬱症的發生,受到許多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孕婦的精神關懷,瞭解孕婦的生理特點和性格特點,運用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及時接觸致病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在孕期和分娩過程中,多給一點關心、愛護,對於預防產後抑鬱症具有積極的意義。

4.1加強圍生期保健,利用孕婦學校等多渠道普及有關妊娠、分娩常識,減輕孕婦對妊娠、分娩的緊張、恐懼心理,完善自我保健。

4.2對有精神疾患家族史的孕婦,應定期觀察,避免一切不良刺激,給予更多的關愛、指導。

4.3在分娩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充滿愛心和耐心,尤其對產程長、精神壓力大的產婦,更需要有耐心解釋分娩過程。

4.4對於有不良分娩史、死胎、畸形兒的產婦,應向她們說明產生的原因,用友善、親切、溫和的語言,給予她們更多的關心,鼓勵她們增加自信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