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敏隔藥餅灸結合針刺治療慢性盆腔炎

時間: 2011-05-02

  慢性盆腔炎爲盆腔性疾病的後遺症,主要指輸卵管、卵巢及腹膜間的粘連、瘢痕及輸卵管堵塞等,是婦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爲小腹和腰部墜脹性疼痛,偶爾可有低熱,有時伴肛門墜脹不適,在月經前後、性交後,或勞累後,症狀會更加明顯。其遠期後遺症有慢性盆腔痛、性生活不適、下消化道症狀、不孕等。

  中醫學中並無慢性盆腔炎的病名記載,歷代醫家對本病論述散在於對“婦人腹痛”、“癥瘕”、“不孕”、“帶下”等疾病的論述中。中醫認爲本病多因經期產後胞室空虛,不潔性生活,用紙不潔或房室所傷,防範不慎,外邪乘虛而入,日久邪氣結聚胞室,留滯下焦,阻礙氣血運行,形成溼、熱、瘀留而不去,聚而不散,虛實夾雜而發爲本病。

  隔藥餅灸是艾灸、中藥、經絡、腧穴相結合的綜合療法,利用艾炷燃燒的熱力,加速血液循環,藥物發散走竄,通過擴張的毛孔滲透入穴位,出現迅速而強大的藥理效應,從而發揮藥物和穴位治療的雙重作用,達到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浙江中醫藥大學汪慧敏教授擅以隔藥餅灸結合針刺治療本病。筆者有幸跟隨臨牀學習,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選用制附子、赤丹蔘、川楝子、酒延胡索等溫經活血散瘀、理氣調經止痛類藥物,打粉,以20%酒精調製,用模具壓制成直徑3cm,厚0.5cm的藥餅。根據汪慧敏多年臨牀經驗,藥餅與艾炷體積比例爲3:2時,藥餅溫度可達到42℃,此溫度既能有效地通過艾灸熱源將藥餅效力傳導至皮膚及深部組織,又不會因溫度過高而燙傷患者皮膚。由於一般艾灸煙霧較大,容易引起嗆咳,並因此不易在國外推行灸法,汪慧敏經過多方研究改進,找到了一個可以使診室基本無煙的方法:先用95%的酒精將艾絨調製做成艾炷,置於藥餅上,點燃,待酒精完全燃燒至基本無煙,此時再將藥餅置於患者穴位上。根據灸法“先陽後陰”原則,首次治療選擇背部穴位次髎施以隔藥餅灸,第二次選用腹部穴位關元,隔日1灸,交替使用,每穴灸2壯,體針選用子宮穴、四滿、曲池、支溝、足三裏、地機、承山、三陰交、太沖等,平補平瀉,留針45分鐘,隔日1次,10次爲1療程。

  本法選用的赤丹蔘活血調經,祛瘀止痛,酒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活血化瘀藥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抑制結締組織增生,加強炎性組織的軟化吸收。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制附子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川楝子疏肝行氣止痛。以上藥物共奏補虛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

  關元爲任脈補益保健要穴,又爲足三陰經交匯之處,灸之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調整內分泌,達到補益作用,適用於免疫相關的婦科疾病的治療。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與痛經部位很近,爲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與督脈、足少陰經和腎關係密切,督脈與衝、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岐”,故取次髎有調理衝任,壯腰補腎,理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可使衝任之脈通暢,氣血旺盛,通行無滯。另外,《醫學入門·鍼灸》載:“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由於慢性盆腔炎炎症位於盆腔,部位較深,一般藥物難以到達,所選的關元、次髎爲任督二脈下腹部的穴位,均接近盆腔,通過艾灸熱源和藥餅效力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狀態,有利於炎症包塊的吸收和消散,改善盆腔充血、瘀血及慢性瘢痕粘連,達到止痛消炎的目的。再結合針刺相關穴位,使得經脈通暢,氣血通行,通則不痛。

  病案舉例

  裘某,女,43歲,職員。2009年4月就診。患者下腹疼痛及腰骶痠痛反覆發作6年餘,加重1周。患者6年前行刮宮術後出現下腹疼痛,腰骶痠痛伴白帶量多,色黃。經某醫院診斷爲慢性盆腔炎,多方治療均無顯著效果,常因勞累和經期抵抗力降低時症狀加重。婦科檢查:子宮後傾位,大小正常,活動度差,壓痛。雙側附件有片狀增厚,壓痛,左側明顯。B超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左側輸卵管增粗,少量盆腔積液,診斷爲慢性盆腔炎。給予隔藥餅灸次髎、關元;針刺曲池、支溝、中極、子宮穴、足三裏、地機、三陰交、委中、承山、太沖治療。

  治療1個療程後平日腹痛明顯減輕,繼續治療3個療程,症狀消失,僅在經後、勞累或性交後出現輕微腹痛。6個療程後諸症消失,婦科檢查子宮附件均無壓痛,盆腔積液消失,隨訪至今未復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