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針刺療法

時間: 2012-04-29
[處方1]  氣海 天樞 足三裏  [操作]  取仰臥位,下肢屈曲。氣海用3寸長毫針先直刺1.5―2寸,上下徐徐提插3―5次後,再將針提至皮下,向中極方向透刺2―2.5寸,按上法徐徐提插3―5次,有強烈的沉脹感後留針15―30分鐘;天樞針1.5―2寸,刮針手法,留針時間同氣海;足三裏針1.5―2寸,提插捻轉手法,持續行鍼至腹痛減輕後或消失後留針,以上兩穴同時起針。  [治驗]  王××,女,26歲。患痛經5―6年,經前腹痛,經色紫黑成塊,手足發熱,伴有頭痛,腰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婦科檢查無異常。口服鎮痛,鎮靜等藥物無效。診斷爲痛經,用上法針後疼痛即止,3次而愈,未再發。  [按語]  本病屬氣滯血瘀型,治則爲理氣祛瘀,扶正止痛。氣海爲氣之海,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爲下焦之要穴,針之可益真髒,回生氣,溫下元,振腎陽;天樞乃大腸之募穴,能分理水谷,糟粕,清導一切滯濁,與氣海相配,取氣海振下焦之陽,取天樞調理腸胃之氣,以利運化。足三裏可健脾強胃,益氣血生化之源。  [處方2]  氣海 關元 三陰交  [操作]  氣海、關元二穴,針下2寸深,有麻感下行至會陰部,再繼續施熱補手法,有酸熱感擴散至小腹部,患者自覺脹痛感減輕,再刺三陰交1.5寸深,用提插捻轉手法,以押手壓住穴下,今感傳到兩股內,針下腹痛以減輕爲有效。 治驗劉×,女,20歲,未婚,工人。既往經行腹痛2年,月經後衍4―5天,血少色黯,或有瘀塊,喜熱。面色青白,脣青苔薄白,舌面隱見瘀斑,脈沉弦。按上法取穴操作治療2次,痊癒而歸。隨訪多年未發。  [按語]  本病爲氣滯血瘀型,治則爲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本方取氣海以通調衝任二脈,蒸動氣化,宣通澀滯,調理氣機以帥血行;取關元且用熱法,以溫補下元,可敬寒活血;配三陰交可疏肝脾腎三經之氣,以活血通滯,更利調經,且是三陰皆循行過少腹,尤是循經遠位必取之穴。然本證之治,實則行氣調氣爲主,活血爲次,欲通經調氣,以手法調節控制感傳至爲重要,如氣至病所,其效立見。  [處方3]  公孫 列缺 中極 太沖  [操作]  直刺公孫(雙)0.5寸,採用提插捻轉手法,刺用瀉法。留針30分鐘,5分鐘行手法1次。  [治驗]  劉×,女,22歲。月經來潮腹痛不已1年多,―小腹墜痛,血色紅紫夾有血塊,脅痛乳脹,煩躁胸悶,舌質黯紅,苔黃,脈弦數有力。每臨經期來診治療,經3個月經期治療而愈。  [按語]  本病爲肝氣鬱滯型,治則爲疏肝理氣止痛,用瀉法施針。公孫爲八脈交會穴,通於衝任,可理氣活血,調理衝任達到行瘀止痛功效;八脈交會穴列缺通於任脈,溝通胞宮,上二穴合用爲馬丹陽“合擔用法擔”之法。太沖爲肝經原穴,有舒肝解鬱,調理氣血作用。中極屬任脈經穴,通於胞宮,可調理衝任,疏通胞脈。  [處方4]  三陰交 陰陵泉  [操作]  採用重瀉手法。  [治驗]  白××,女,20歲。痛經史4年,熱敷緩解,經來則小腹疼痛難忍,經有血塊,舌黯苔少,脈弦。經前1―2天針刺上述穴位,再辨證選穴,經期過後無痛爲止,每天l一2次。經4次治療而愈。  [按語]  本病爲氣滯血癌型,故重瀉脾經之三陰交、陰陵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處方5]  中極 歸來 地機  [操作]  行捻轉瀉法、加灸、留針15分鐘。中極、歸來針感向下放散。  [治驗]  李××,女,24歲。經期將至,腰腹痛劇,少腹脹墜1天,生氣加重,胸脅脹痛,舌紫黯有瘀點,脈沉澀。治療11次而愈。  [按語]  本病爲氣滯血癌型,治則爲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中中極可通調任衝,行瘀止痛,活血通經;歸來爲足陽明經穴,用之調氣血以輔中極之功;遠端佐地機,系足太陰經之郄,鎮痛力強。加灸,可加強溫通之力,使經脈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處方6]  氣海 關元 血海 三陰交 行間  [操作]  氣海、關元採用三進一退法補之,使針感向小腹部兩旁擴散,下達陰部。血海、三陰交、行間施以平補平瀉法,並在針柄上裹艾絨進行溫鍼灸。每於月經後1周開始治療,隔日1次,7次爲1個療程。  [治驗]  徐××,女,27歲。小腹疼痛已4年餘,月經來潮前後加劇,惡寒喜暖,苔薄白,脈沉緊。治療3個療程後,諳症悉除,2年後隨訪,未見覆發。  [按語]  本病爲寒溼凝滯型,治則爲溫經化瘀,利溼止痛。氣海、關元均屬任脈,前者爲任脈之脈氣所發,元氣之海,有通調下焦之功;後者爲小腸募穴,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類經圖翼》謂:“此穴處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這說明它所處部位的重要。上穴通過針刺與艾灸,能起到溫經散寒,祛瘀通絡和調衝任的作用。血海爲足太陰脾經治血癥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陰交爲足三陰經的三脈交會處,佐以足厥陰肝經榮穴行間,具有通經活絡,調和氣血之功。根據“寒則溫之”的原則,重灸氣海、關元,胞宮得暖,寒凝得散,而痛經自愈。  [處方7]  合谷 三陰交  [操作]  平補平瀉,留針15分鐘。  [治驗]  姚××,女,23歲。經期適至,少腹疼痛難忍,伏臥屈膝,雙手緊按。診脈沉而遲,乃胞宮因寒凝氣滯,經來不暢,氣血不和之故。以上法治之1次,疼痛解除。5日後隨訪,經回未再作痛。  [按語]  本病爲寒氣凝滯型,治則爲溫經化瘀止痛。因左側主血,右側主氣。右合谷配左三陰交可補氣和血,而寒自散。合谷爲手陽明之原穴,陽明爲多氣多血之腑。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主血分。故2穴相配可調和氣血,通經止痛。  [處方8]  中極 歸來 三陰交 秩邊  [操作]  中極、歸來針上加灸,每穴灸3壯;三陰交、秩邊只針不灸,月經前5天治療。  [治驗]  趙××,女,39歲,幹部,1989年1月24日就診,4年前因受寒溼而致行經腹痛,每月發作1次,西醫檢查:子宮內膜移位,用中西藥物無效,於月經第3天來診。查:不能直腰,手足不溫、伴頭痛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診斷:痛經。依上方上法治療10次而愈。  [按語]  本病爲寒溼凝滯型,治則爲溫經散寒,化瘀除溼。中極,歸來可調理衝任,溫運下焦,活血化瘀;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刺之可調脾,益肝腎;秩邊可調經止痛。上穴合用,可使寒溼得化,胞宮得復,其痛得止。   [處方9]  腎俞 中極 次s 地機  [操作]  每次月經前針3天,每天溫鍼灸2次。  [治驗]  張××,女,18歲,病歷號:66―44464,月經痛5年,始於初潮,每行經前小腹疼痛,經色紫黯成塊,經行後才能逐步緩解。查:舌淡苔薄。診斷:痛經。依上方上法治療3個月告愈。  [按語]  本病爲寒凝氣滯型,治則爲散寒行氣,溫經止痛。取腎俞可益腎氣;中極爲足三陰與任脈交會穴,有調衝任、暖胞宮之功;配以次留可利氣止痛;地機爲足太陰脾之郡穴,能行血調經,上穴合用,能行氣化瘀,溫經止痛。  [處方10] 氣滯血瘀: 中極 三陰交 血海        寒溼凝滯型:命門 帶脈 關元       氣血兩虛型:足三裏 氣海 關元        肝腎虧損型:腎俞 關元 太沖  [操作] 皮下針刺,對準穴依,垂直快速進針達皮下,然後平刺進針達1.5寸。留針30分鐘:快速拔針,每日3次,7日爲1個療程。  [治驗] 王××,女,16歲,學生。15歲月經來潮,每次均出現小腹脹痛,胸肋脹滿經量少而不暢,色紫黑並有血塊,潮期4―5天,症狀隨之逐漸消失。脈沉弦,舌紫黯。診爲痛經。皮下針刺中極、三陰交、血海,針後10分鐘腹痛漸減、留針30分鐘,每日1次,共3次,腹痛消失,次月於月經前3天,按上法連針3天,月經來潮時,無腹痛感覺,第3個月月經正常,隨訪5年未復發。  應用本法治療85例,治癒51例,佔60%;顯效18例,佔21%;進步12例,佔14%;無效4例,總有效率95%。  [按語] 痛經的病因多見於虛寒,本病爲氣滯血瘀型,治則爲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故採用微刺激以溫補之,適當留針有利於療效提高。  [處方11]  承漿 大椎  [操作]  承漿向下斜刺5分,持有酸、麻、脹、重針感後,快速提插捻轉約30秒鐘,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提插捻轉1次。大椎將針刺入皮膚至皮下後,向深部緩慢進針3分深,使針感向背部下方放射。如屬寒凝血癌或虛證痛經,可在此穴用l寸長的艾條套在針柄上點燃施灸,每次2壯。上述治療可在月經來前3天開始治療到月經停止爲1個療程,每天針刺1次,共針治3個療程。  [治驗]  李×,女,26歲,農民。自述痛經1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經來前1天,少腹絞痛,俯臥屈膝,雙手緊按。舌淡,苔白,脈沉而遲。此乃寒凝氣滯之痛經。用上法治療1次後痛減。治療至月經過後停止,以後每次經來前3日開始針治,共治3個月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  61例患者,痊癒55例,顯效4例,好轉2例。治療1個療程有效者6例,治療2個療程有效者13例,治療3個療程有效者42例。  [按語]  痛經病位主要在胞宮,和衝任有密切的關係。因爲任脈主一身之陰脈,起於胞中,行於腹部正中,與足三陰經交會,主一身之陰,爲“陰脈之海”。月經爲陰血所化生,任脈之陰血滋養胞宮,與衝脈相互資助,才能保證女子正常的月經來潮,正如《素問。上古天真》日“任脈通……月事以時下。”故任脈受病,胞宮失養,則易發生疼痛,晉。王叔和《脈經。卷二》論述任脈疾病有“動苦少腹繞臍丫橫骨,陰中切痛。”故選任脈之承漿,可以調衝任,補陰血不足。加之大椎是手足三陰經和督脈之交會穴,可以總彙一身之陽,調整全身諸陽之氣,推動氣血運行。二穴合用有振奮陽氣,滋養胞宮之功,使胞宮內氣血運行通暢,衝任調和則無疼痛之虞。  [處方12]  主穴:十七椎下 三陰交 氣海          配穴:太沖 足三裏 合谷 血海 地機 次s 膈俞 肝俞 中脘[操作]  先針椎下或次謬,平補平瀉或瀉法,捻轉半分鐘至1分鐘起針。氣海平補平瀉,針感達前陰爲宜,留針,在針旁加艾條灸。下肢穴,虛補實瀉,用間歇行鍼,留針30分鐘。每日1次,痛甚者日可2次。或配合耳針子宮點撳針留之,每天按壓數次,每次約30―40下。經前1周即要針刺,隔日1次,行經期可每日1―2次。平時每週針1次。連續3個月爲1個療程。  [治驗]  沈××,女,28歲。月經臨行腹痛甚劇,量少色黯有塊,卷臥不伸,形寒,嘔吐,舌黯苔薄白,脈弦細。治療則取:十七椎下、胸椎十二夾脊、合谷、三陰交、太沖、關元。先針十七椎下及胸椎十二夾脊,用捻轉瀉法留針14分鐘。針旁加艾條溫灸,當即嘔吐止,腹痛稍緩,次針合谷、三陰交、太沖,用間歇法留針,並在關元艾條灸,當日20分鐘後,腹痛頓減,能下牀活動。調治3個月痊癒。  [按語]  痛經,爲經脈阻滯或經脈枯澀而致,總治則爲疏通經脈。十七椎爲經外奇穴,有調經的作用,所在部位爲督脈循行部,可通調陽經之氣。氣海爲任脈穴,可調一身元氣,與十七椎相配則盡調一身陰陽經氣,調和陰陽之偏勝偏衰。三陰交爲足三陰經交會穴,調三陰經之氣,而調補肝、脾、腎。太沖、足三裏可通氣滯,合谷、血海可通血脈;地機、次s溫中通經;膈俞、肝俞、中皖補益氣血。各穴合用則可治各型痛經。  [處方13]  承漿 大椎  [操作]  先取承漿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針感後,快速提插捻轉30秒,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鍼1次,復取大椎將針刺入皮下後,向深部緩慢進針,使針感向背部下方傳導如屆寒凝血癌或虛證痛經,在針柄上套l寸長的艾條點燃懸灸,每次2壯。一般在經來前3天治療,到月經停止爲1個療程。每日1次。  [治驗]  李×,女,26歲,未婚,農民自述痛經1年,曾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每次月經來前l天,少腹部疼痛難忍,診之舌淡,苔白潤,脈沉而遲。按上法治療1次疼痛減輕,治療至月經停止,以後每次月經來前3日開始治療,連續3個月痊癒,隨訪1年,未見覆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