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老年病有那些

時間: 2011-07-01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大中城市,威協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依次爲: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慢支、肺氣腫、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其中高血壓病的患病率高達

30%至70%,而死亡率則以腦血管病、心臟病、惡性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居前4位。  

老年人疾病的特點可概括爲十七個字即

“一人多病,症狀不典型,併發症多,發展迅速”。

    隨着年齡的增長,許多器官會出現功能障礙,這種功能障礙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症狀,這便是“老年病”。我國常見的老年病主要有: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癌症、慢性支氣管炎、老年性癡呆症、帕金森病、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老年性白內障等等。
      (1)高血壓。血壓是指推動血液在血管內行進的壓力。一般是指上肢肱動脈測得的壓力,在心室收縮時測得的壓力爲“收縮期血壓”簡稱“收縮壓”;在心室舒張時測得的血壓爲“舒張期血壓”,簡稱“舒張壓”。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一般不超過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下。因此,當一個成年人收縮壓持續在140毫米汞柱以上,舒張壓持續在90汞柱以上便稱爲“高血壓”。目前醫生們可以用藥物來控制人的血壓,但未能根治,科學家們目前提出對於高血壓病的治療要做到更精細,要個體化,即對不同病人應採取不同治療方案,不但要求降低血壓,而且要求減少高血壓引起的其他器官病變。科學家們預期今後還可找出與高血壓相關的基因,從而可開展高血壓病的基因治療與更有針對性的一級預防。
      (2)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原來心臟要靠冠狀動脈來供應營養與氧,如果冠狀動脈發生一種稱爲粥樣硬化的病變,便會使冠狀動脈血管腔阻塞,這樣會造成心肌缺血與缺氧,於是引起病人劇烈的疼痛稱“心絞痛”;有時病人會發生心肌梗塞,即心肌因缺血而壞死,病人會驟然死亡,這稱爲“猝死”。目前醫生們可用擴張血管藥物、溶栓劑、抗凝劑等來治療這些病變,但由於此病來得很快,有時還沒有什麼先兆症狀,有點防不勝防,因此死亡率與複發率都較高。科學家們提出要預防冠心病,最主要的是要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不讓粥樣斑塊在冠狀動脈中形成,甚至促使已形成的斑塊消退。但是,這是一項很難的工作,需要今後人們的刻苦研究。
      (3)腦卒中。腦卒中俗稱“中風”,指的是腦血管意外,多由高血壓或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出血。此外,也可由動脈硬化、血管腔變窄血流緩慢而引起血栓形成,還可由心臟病引起腦栓塞。後兩種講得更具體一點是血管被堵住了,引起了腦缺血。卒中因腦部受血液循環障礙影響部位以及範圍大小而產生症狀及其嚴重程度的不同。常見有頭暈、頭痛、肢體癱瘓、腦神經麻痹、語言障礙、視力損害、神志模糊、驚厥、昏迷等。由於卒中可由各種原因引起,所以治療應針對病因,一般都要保持病人的安靜、補充營養、預防感染和防止褥瘡的形成。採用中西醫綜合療法往往能收到較好效果。今後對卒中要加強預防,主要地也還是要預防高血壓與動脈硬化。此外,科學家們提出今後還要加強“血管生物學”的研究。只要保持血管的正常,卒中發病率便可下降,同時還可因對血管有更充分地認識,而提高血管病的診療水平。
      (4)糖尿病。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便對這種疾病有所認識,在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已有描述,那時稱此病爲“消渴”。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這是機體內分泌――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標誌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即“高血糖”。其直接原因是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對此激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在我們人體上腹部、緊靠胃與小腸的地方有一個器官叫胰臟,它內部有特殊的細胞可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可通過肝臟來調節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然而由於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的原因使人體胰島素或者分泌不足了,或者肝細胞對它不起作用了,這樣都可引起血糖升高。病人有“三多”症狀,即多尿、多飲、多食;另外,還有疲乏、消瘦等表現。此外病人還易併發肺結核、癤癰等。到了後期患者還可併發腎臟損傷、動脈硬化、白內障(眼睛內晶體混濁)等。現代研究還證明,糖尿病可分胰島素依賴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兩種:胰島素依賴型的發病與遺傳、免疫異常有關;非胰島素依賴型與遺傳、環境因素有關。然而對其中確切的機制還不清楚。科學家們提出今後一方面要開展胰島移植等治療研究;一方面還要以分子水平來探討糖尿病發病機理,尤其是要找出糖尿病相關基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
      (5)慢性支氣管炎。無論在農村,還是大城市,在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中有不少一部分人經常咳嗽、咳痰,甚至終日氣喘噓噓,如果稍稍運動一下更是上氣不接下氣。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爲患了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人們常俗稱它爲“老慢支”。
     “老慢支”多與長期吸菸、反覆感染(如受涼後感冒、上呼吸道炎症)、空氣污染刺激,或因對氣候變化不適應,或個人的過敏體質(即對某些物質,如塵埃、花粉、某些病原體、化學物質特別地敏感)以及個體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關。
     醫生們診斷慢性支氣管炎除了要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外,一般都要給病人進行胸部X線檢查。此時可見到患者的兩肺紋理增粗、紊亂、呈網狀或條索狀陰影,表明病人支氣管管壁增厚,以及肺部有炎症及纖維化形成。
     正如其他慢性病一樣,“老慢支”較難徹底治癒,少數病人還會併發肺氣腫或肺心病,對生命有一定的威脅。爲此要預防“老慢支”,首先是戒菸;其次要預防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另外,氣候變化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如果知道自己對什麼過敏的話(醫生可以幫你找出過敏因子,如某種花粉等),要儘量避免接觸。由於該病在人羣中,尤其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極高(分別爲3.82%及15%),而目前的治療方法很難使疾病“斷根”,因此攻克“老慢支”仍是今後醫學研究的一大任務。
      (6)老年性癡呆症。老年性癡呆症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病。65歲以上的人中發病率較高,但也有極少數人30歲過後便發病的。病人的早期症狀是記憶障礙,剛做的事一回頭便忘了,到後來甚至發展到上街後不認識回家的路,只好讓家人從某處將他領回來。此外,少數病人會出現反常行爲,如不知垢潔,甚至隨地大小便;有的病人會變得貪食、多疑、自私自利起來。最終少數病人會因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大小便失禁,合併感染而去世。
     目前醫學家認識到老年性癡呆的產生與腦動脈硬化導致腦血流量下降有關。另外一部分病人則與某些特定基因發生突變有關。因此,今後也還須從阻止動脈硬化以及徹底闡明基因的改變、糾正基因的錯誤及其後果着手解決老年性癡呆的發病問題。
      (7)帕金森病。有些老年人當他們靜坐的時候,手會不自主地不斷髮顫,或者頭會不自覺地搖動。那是什麼緣故呢?那是因爲他們得了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出了毛病,醫學家們統計發現,在50歲以上的人中,每10萬人中有500人發病;到了60歲以上,則每10萬人中有1000人發病,而且隨着年齡再增高而升高。
     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由於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探索,現在已發現該病往往與一種載脂蛋白E(APOE)有關,如果此基因出了毛病便會出現我們上述的症狀。另外科學家們還注意到一種“老化相關酶”――單胺氧化酶B與這種疾病的發生也有關係。那麼是否還有別的基因改變與此病有關呢?醫生們相信是有的,這便需要我們再努力去尋找。
      (8)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人體的骨骼是一種十分堅硬的組織。它具有很強的抗壓性能,所以它可以維持人體體形數十年而很少變樣。那麼骨骼爲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本領呢?原來骨骼主要由骨細胞與骨基質兩部分組成。骨基質中除有機成分外,有大量鈣鹽沉着,構成有相當密度的實體,而且骨骼爲適應人體直立負荷,還以一種十分巧妙的方式排列,組成如鋼筋支架那樣的結構,因此可以承受很大的壓力。
     不幸的是,當人們進入老年,甚至中年以後,骨細胞逐漸退化,基質中鈣成分降低,因此骨骼變得疏鬆脆弱起來。因此老年人有時一不小心摔到在地,不能像小孩或年青人立即爬起來,毫不介意,很可能他就發生骨折了,這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痛苦與不便。雖然醫生們經常提醒人們要補鈣,服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攝取與合成)等,但效果仍不是太好。
     據科學家們統計,老年人中患骨質疏鬆症者幾乎高達60%,按此估算,我國目前骨質疏鬆症患者不下3000萬。那麼怎樣才能使人體骨骼保持堅固的狀態呢?科學家們認爲一方面要從遺傳學着手,一方面要研究維生素D與骨密度的關係,設法不讓鈣從骨基質中“流失”掉,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們人體“鋼筋鐵架”固若金湯。
      (9)老年性白內障。人們能夠看清物體,是由於我們有一雙寶貴的眼睛。人的眼睛就如一臺照相機,由一系列屈光系統組成,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件就是晶體。這是一對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其形狀及功能都如雙凸鏡,還可以調節厚度,使總屈光力增強看清物體。不幸的是,老年人的這種調節力下降,尤其到了50歲以後,晶體往往因蛋白質變性而逐漸混濁,而且失去彈性,這就是老年性白內障。
     患白內障的人往往有進行性視力減退,有些病人還會出現固定不動的眼前黑點,或者單眼複視或多視(看不清物體是一個還是二個,甚至看作多個的現象)。當然到了後期患者視力明顯下降,此時即使你將手指放在病人面前,他也看不清楚。
     雖然老年性白內障是全身老化表現之一,但醫生們發現它可能與遺傳、紫外線、某些疾病 (如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壓)、營養等因素有關。白內障治療多以手術摘除,再置入人工晶體,或手術後配帶適度的凸球鏡片(或角膜接觸鏡)以矯正視力。由於這種手術一定要待到白內障發展到易於操作的成熟期纔可摘除,因此,很長一段時期內病人都會處於視力不佳的苦惱之中,爲此未來的醫學家們應當研究如何阻止白內障的發生,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困擾老年人的視力衰退問題,使他們能與青少年一樣享受更多的生活樂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