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介紹

時間: 2011-09-23

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歷史悠久,遠在兩千多年前,《內經》已有關於癱瘓、麻木、肌肉關節攣縮等的康復治療的記載。此後,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不斷髮展,推陳出新。至現代已廣泛用於我國的康復實踐中,並取得顯著功效,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
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包括按摩、鍼灸、氣功、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一、按摩療法
按摩是醫務人員用手、肘、膝、足或器械等在人體體表施行各種手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醫療方法。中醫按摩又稱推拿,具有以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爲基礎的獨特手法和治療法則,是我國康復治療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多種病損具有良好的康復效果。
(一)按摩的主要作用
按摩是根據經絡俞穴、營衛氣血的原理和神經、運動、循環、消化、代謝等解剖、生理學知識,用各種手法的物理刺激,通過經絡、穴位和神經,使機體發生各種應答性反應,進而達到治療疾病與損傷、促進功能恢復的目的,其主要作用可歸納爲:
1.調節神經系統和內臟功能
按摩使神經興奮或抑制,從而反射性地引起機體的各種反應。例如,在頭部輕緩地推摩,或在某個穴位上作較重按摩可引起腦電圖α波增強,說明按摩加強了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而在身體上作快速的揉滾、捶拍,可提高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按摩亦可影響內臟功能,如用拇指推揉兩側脾俞、胃俞可引起胃蠕動增強,而推揉足三裏穴可出現胃蠕動減弱。
2.改善血液與淋巴循環
按摩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淋巴液與靜脈血液的迴流從而加速了組織水腫及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腫脹消除或減輕。
3.修復創傷組織
實驗證實,創傷早期按摩可引起組織出血,不利於創傷修復,後期按摩可促進壞死組織的吸收和細胞的有序排列,使創傷部位的成纖維細胞和破纖維細胞增多,細胞的吞噬作用活躍,使創傷組織較快修復。
4.整骨、復位
按摩可改善組織結構間的相互關係,能整復脫位的關節,理正滑脫的肌腱,還納突出的椎間盤等。例如,橈骨小頭半脫位、骶髂關節半脫位等可通過按摩手法使其復位;滑脫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腓骨長短肌腱可用按摩將其理正。
5.鬆解粘連與攣縮的組織,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應用適當的按摩手法,可鬆解粘連,解除或減輕攣縮,從而改善關節活動範圍。例如,跟腱縫合術後如應用按摩,可觀察到開始時疤痕硬而大,皮膚粘連,踝關節活動受限,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後,疤痕逐漸變軟,與皮膚粘連逐漸鬆解,踝關節活動範圍逐漸增大。
6.改善肌肉功能狀態、消除肌肉疲勞
按摩可提高肌肉工作能力與耐力,消除肌肉疲勞。例如,對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之前應用按摩作爲準備活動的一部分可以改善肌肉、韌帶的功能狀態,使其適應高難度動作的要求;在比賽或大運動量訓練後應用按摩,可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迅速得到放鬆,有利於肌肉疲勞的消除。
7.增強體質及抗病能力
按摩可引起血液成分和代謝變化,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據實驗證明:按摩後白細胞總數和吞噬能力增高,血清補體效價增高,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及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增加。
(二)按摩的操作順序和手法規律
1.操作順序
一般順序是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前再後,先頭面後軀幹,先上肢後下肢,先胸腔部後腰背部。
2.手法規律
按摩時要有條不紊,就須深入體會手法的規律。①手法的始終是由面到線,由線到點,由點到面。施治時,從面上開始,以緩解肌肉緊張,給病人以舒適的感覺,隨之循經絡或沿靜脈和淋巴液迴流方向按摩,再取穴位加以手法,最後轉至面上以結束按摩;②手法的力量是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按摩開始時,用力要輕而柔和,而後逐漸加強至需要施治的強度,維持一定時間後,再逐漸減輕力量;③手法的動作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一般手法動作起始慢,然後逐漸加快到一定速度,再逐漸緩慢下來;④手法的功夫是由淺入深,深入淺出。
(三)按摩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
按摩的適應範圍較廣,主要爲:四肢骨折後關節功能障礙,軟組織損傷後,截肢、斷肢再植術後,頸、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腦血管意外後偏癱,神經衰弱,高血壓病,胃下垂,小兒消化不良症及肌性斜頸等等。
2.禁忌證
主要有急性傳染病,燒傷及嚴重凍傷,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骨結核及其它部位結核進展期,按摩局部有皮膚病,精神分裂症,膿毒血癥等。婦女懷孕或月經期,其腰骶部、腹部及下肢不宜按摩,極度疲勞、酒醉後亦不宜按摩。
(四)按摩的注意事項
爲了提高療效,不發生差錯及保障按摩者的身體健康,按摩時須注意以下事項。
1.熱情接待病人,詳細診察病情,明確診斷。
2.病人須全身放鬆,體位舒適;衣着不能過緊,尤其是靠近治療的部位。治療部位應裸露。
3.按摩者應隨時注意自己的體位,使自己既能用得上力,又可節省體力。
4.按摩時要全神貫注,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並須根據患者的反應隨時調整手法的程序、強度及時間。
5.按摩者須勤修指甲,雙手應保持清潔和溫暖,按摩時須用介質。
6.患者過飽和過飢時,不宜進行按摩。一般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個半小時內,最好不進行按摩。
二、鍼灸療法
鍼灸療法是在經絡學說等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針刺和艾灸等對人體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復治療技術中亦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針和灸是兩種不同而又相互聯繫的刺激方法。“針”即針刺,是應用特別的金屬針具刺入人體的某些穴位,使之發生酸、麻、脹、重等感覺而治療病症的方法;“灸”即灸法,是使用艾葉製成的艾柱或艾條,點燃後對人體一定的穴位進行溫灼而醫治病症的方法。在臨牀上針和灸常配合應用,所以二者相提並論,合稱爲鍼灸,但也可單獨使用,各有特點,應根據病症,靈活應用,不可偏廢。
鍼灸療法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羣衆的歡迎,並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
(一)鍼灸療法的主要作用
1.調節機體功能
鍼灸療法對人的整體功能與局部功能均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例如,鍼灸足三裏、合谷、三陰交、陽陵泉、太沖、丘墟、日月等穴位,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強小腸蠕動功能,緩解腸痙攣,改善消化道功能;針刺內關、間使、心俞可使心率減慢;針刺大椎、風門、肺俞穴可使支氣管擴張及分泌減少,從而解除支氣管痙攣性喘息;針刺照海穴可促進腎的排泄功能,針刺中極、關元穴可增強膀胱的排尿功能;針劑合谷、足三裏可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針刺可促進腦出血病人出血吸收,使血腫減小,可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等。由此可見,鍼灸療法對消化、循環、呼吸、泌尿、內分泌、神經系統均有調節作用。
2.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鍼灸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增強與調整作用。實驗證明,針刺足三裏、合谷穴後可見白細胞吞噬指數明顯提高。當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時,鍼灸可促進其功能恢復,當其功能活躍時,則可使其吞噬指數下降,說明鍼灸對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調節作用。鍼灸對免疫活性細胞功能的影響也很明顯,電針後外周血中除T細胞明顯增多外,T細胞內酯酶活性也明顯增強。鍼灸還可調節體液免疫,如針刺足三裏穴可使血中備解素生成增加。
3.鎮痛
中醫學認爲經絡氣血不通則產生疼痛,而鍼灸可通經活絡,使氣血暢通,從而減輕或解除疼痛。大量實驗研究證明,針刺鎮痛與神經體液密切相關。針刺信息與痛覺信息經傳入神經進入脊髓,在中樞各級水平結構中通過神經體液途徑和痛覺調控系統的整合加工後,疼痛性質發生變化,疼痛刺激引起的感覺與反應受到抑制。此外,針刺信息進入中樞後可以激發神經元的活動,從而釋放出5―羥色胺、內源性鴉片樣物質、乙酰膽鹼等神經介質,加強了針刺的鎮痛作用。
(二)鍼灸療法的應用
鍼灸療法在康復治療上的應用範圍很廣,其常見的適應證有以下幾方面:
1.痹症
中醫學認爲風、寒、溼三種外邪侵入身體引起痹症。如風溼性或類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肌筋膜炎、纖維織炎、肩周炎、腰腿痛等。
2.痿症
是肢體發生麻木不仁、軟弱無力等症。各種癱瘓症都屬痿症,如面神經麻痹、偏癱、截癱、肢癱等。
3.臟腑病
是指五臟六腑的病,如哮喘、高血壓、冠心病、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等。
(三)鍼灸手法及注意事項
鍼灸治病的手法較多,常用手法包括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徐疾補瀉、提插補瀉、燒山火、透天涼等。臨牀上根據八綱辨證來運用這些手法。
應用鍼灸療法時應意下列事項:
1.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鍼灸,並禁用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穴;
2.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部腧穴不宜針刺,且小兒不宜留針;
3.飢餓、疲勞、酒醉者不宜針刺,精神緊張、體質虛弱者刺激量不宜過強;
4.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針刺,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腫瘤的部位不宜進針;
5.須避開血管進針,以防止出血,針刺頭面部、頸部、胸腹部及腰背時應防止刺傷重要器官;
6.施灸時應注意防止燙傷病人。
三、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是患者用氣功鍛鍊所要求的特殊方法調整呼吸、形體和意念元氣、調整氣血與臟腑功能和機體的陰陽平衡,促進身心康復的方法。
掌握練功三要素是氣功鍛鍊的前提條件,即體態(調身)、呼吸(調息)和意念(調心)。
(1)調身
調身即調整練功的姿勢,不同的功法對練功的姿勢有不同的要求。總的說來,可分爲行、站、坐、臥四種類型。
(2)調息
調息即調整呼吸。只有正確調息,才能取得較好的練功效果。調息有很多方法,常見的有自然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提肛呼吸法等。
(3)調心
調心又稱調神,即調整意識活動。練功時必須收神於內,防止心神外馳。這是氣功鍛鍊區別於其他鍛鍊方法的主要特點。
在練功過程中,調身、調息、調心三個環節互相聯繫,互相促進。必須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一致,纔有利於達到入靜狀態,取得更好的鍛鍊效果。
氣功鍛鍊的功法很多,康復醫療中所採用的功法主要有放鬆功、內養勸和強壯功,這三種功法也是各種氣功鍛鍊的基本功法。
(一)氣功療法的基本特點
氣功療法具有我國傳統醫學的許多特色,而強調“三調、三煉”是它有別於其他中醫療法的獨特之處。其基本特點可概括爲以下四方面。
1.主動療法
氣功療法中,一方面需要堅定的戰勝疾病的信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善於主動控制自己,使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動與行爲都置於理性控制之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整體療法
氣功療法並不是針對某個局部或疾病的特異性療法,而是以改善整體機能狀態,增強人體素質的鍛鍊方法。
3.自然療法
順乎自然是氣功療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指尊重客觀規律,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積極主動地進行鍛鍊。
4.綜合療法
氣功療法雖然有時可作爲主要療法或單獨療法應用,但在多數情況下還是將其作爲綜合療法的一部分而加以應用。
(二)氣功療法的基本作用
中醫學認爲氣功療法具有調和陰陽、調暢氣血、調理臟腑、調養精氣神的作用。
現代研究證明,氣功療法具有調整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的功能,降低代謝率,改善消化吸收過程,矯正異常的呼吸形式,增強機體免疫防禦功能等作用。
(三)氣功的功種與適應證
氣功的功種很多,康復醫療中應用的氣功有下列幾種:
1.鬆靜功
特點是煉氣與煉意結合,默唸“鬆靜”二字,以逐步用意識使全身放鬆爲主。適用於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
2.內養功
特點是鍛鍊入靜結合進行腹式停閉呼吸。適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與胃下垂等。
3.強壯功
特點是以調心爲主,着重鍛鍊入靜,並結合進行逆呼吸。用於防治神經衰弱。
4.靜功
特點是以調身、調心入靜爲主。用於防治神經衰弱。
5.快速誘導氣功
特點是暗示與煉氣結合以誘導入靜,用於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
6.氣功搬運法
是以意領氣沿任督二脈運行爲主。用於神經衰弱、遺精、早泄等。
7.新氣功
是意念、呼吸、動作、吐納和綜合導引等方法相結合。用於多種慢性病。
8.三圓式站功
是以煉形爲主,結合煉呼吸、入靜。用於增強體質、防治疾病。
9.銅鐘勢站功
是煉形、煉意、煉氣結合。用於防治肺結核。
10.太極棒氣功
是在鬆靜的前提下,持小木棒做簡單動作,以誘導入靜。用於防治多種慢性病。
四、傳統運動療法
傳統運動療法古稱“導引”,是肢體運動與呼吸練習、自我按摩相結合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傳統運動療法源流久遠,從春秋戰國時代《莊子》中記述的“吹胸呼吸、吐故納新、熊筋鳥伸”,到兩漢的《導引圖》,華佗的“五禽戲”,唐宋時代的“八段錦”,明末清初的“太極拳”,以及現代的“卻病延年二十勢”、“練功十八法”等,一脈相承,逐步完善,其在康復醫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