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交感神經阻滯治療心、腦血管病

時間: 2011-03-23
  心、腦血管病是多發病、常見病、而大多數又較爲嚴重,並引起較高的病死率,是人類第一號殺手。攻克心、腦血管病,似乎是天方夜譚。但也是各國醫學界投入最大的研究課題。以往的各種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出於治病救人的目的。我們設計了一種新的可靠的治療方法-雙側椎旁交感神經阻滯,也是我們醫務人員的職責。   目前,國內外對本病的治療方法,有藥物、硬膜外阻滯和星狀神經節阻滯等,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效果慢,複發率高;而硬膜外阻滯和星狀神經節阻滯操作複雜、損傷重、危險性高,併發症多。其它方法更不理想。
  1、雙側椎旁交感神經阻滯治療心、腦血管病,是利用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阻滯心、腦的交感神經,使現心、腦血管擴張,學流量增加,心、腦供血不足得以改善,營養增加,功能恢復而痊癒。心臟交感神經是由心叢支配發出的,心叢由交感乾的上、中、下節和胸1-4或5節發出的心支以及迷走神經的心支共同組成。脊神經還與相應的椎旁交感神經節借灰、白交通支相連接。交感節前神經元最密集的區域是在頸8,形狀神經節阻滯,並非局麻藥直接阻滯了星狀神經節,而是浸潤到鄰近的節前纖維,節後纖維而發揮作用。所以阻滯椎旁脊神經根。椎旁脊神經根阻滯,局麻藥並能擴散到相應的脊神經根,相應的交感神經也被阻滯,冠狀血管擴張。心肌梗塞或慢性心絞痛,有人試用左側胸交感神經阻滯,而使症狀減輕,有行雙側阻滯或左右交替阻滯。交感神經活動性使心肌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強。阻滯心交感神經,心臟自律性降低傳導減慢,心肌耗氧量減少,使心肌缺氧緩解,冠狀動脈擴張,血流灌流量增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得以改善,阻滯所用的利多卡因能減低心肌興奮性和減慢傳到速度,對室性心動過速亦有治療作用。
  2、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心、腦血管病是可形之法,但有很多併發症,如喉返神經被阻滯,隔神經麻痹考慮,且不能同時阻滯雙側;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無此併發症發生,又能同時阻滯雙側。硬膜外阻滯治療心臟疾患,能起到雙側阻滯目的,但操作複雜,損傷嚴重等併發症,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與傳統的治療方法比較,有效果好療程短等優點。                                          頸交感分上、中、下交感幹神經節的節後纖維隨血管分佈到頭頸各器官,如下頜下腺、腮腺、淚腺、瞳孔散大肌、甲狀腺及頭面部血管和汗腺,併發出心上、中、下神經分佈到心臟。
  頸上神經節:最大,呈棱形或長扁形,長25-45mm,中國人平均長度爲26.3mm,該節位於第2、3頸椎橫突的高度,其後方有頸長肌及其筋膜,其前方有椎前筋膜覆蓋,筋膜的前方有頸動脈鞘、舌咽神經及副神經,一般認爲該神經節由3個或4個神經合併而成,有時有狹窄之處,或分爲兩個。其節前纖維有脊髓上胸節發出後,大多數經上部胸神經及白交通支至交感幹內上升此節,絕大部分纖維在節內換元,少部分纖維到頸內動脈叢內細小神經節換元,其節後纖維分佈如下:
  1.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進入第1-4對頸神經,此外,頸上神經節與迷走神經的上、下神經節,舌咽神經的下神經節及舌下神經都有交通,與椎動脈叢、膈神經也有交通。
  2頸內動脈神經 起自節的上端,爲該節最大的分支,攀附頸內動脈走行,形成頸內動脈叢、經顱底頸動脈管進入海綿竇,在頸動脈管內口出,頸內動脈叢發出巖深神經,穿破裂孔至顱底,與巖淺大神經匯合形成翼管神經,向前穿翼管至蝶翼齶神經節,隨面神經來的副交感纖維一起分佈到口鼻粘膜的腺體及血管。在海綿竇內,頸內動脈叢可與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外展神經及睫狀神經節,發生交通,至睫狀神經節的交通支經眶上裂入眶,直接經眼神經的鼻睫神經至睫狀神經節,穿出後,經睫狀短神經入眼球,分佈於眼球的血管。眼球內瞳孔開大肌的交感神經纖維,一般是經眼神經、鼻睫神經及睫狀長神經而來。頸內動脈叢的終支隨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形成叢,並隨血管的分支分佈。
  3.頸內靜脈神經 起於神經節上端或頸內動脈神經,爲一個或幾個小支,部分纖維分佈於頸靜脈球及顱後窩的腦膜,但大部分纖維與舌咽神經的下神經節和迷走神經的上、下神經節聯繫。
  4.頸外動脈神經 由節的下端發出,至頸外動脈形成頸外動脈叢,此叢伴隨頸外動脈的分支分佈,並形成相應分支的動脈叢,如甲狀腺上動脈叢、舌動脈叢、面動脈叢等,腦膜中動脈叢   5.咽喉支 有4-5支,發出後向前內側行至咽壁,在咽中縮肌表面與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咽支形成咽叢,向下和食管叢相延續,自咽叢發出分支隨喉上神經至喉,此外還有分支分佈於咽壁。
  6.心上神經 以兩條或更多的分支起自頸上神經節的下部,偶起始於頸上、中神經節之間的之間支,此神經發出後,沿頸血管鞘的後方下行,經甲狀腺下動脈的前或後方(多數在動脈前面),繼與喉返神經交叉。在頸部,心上神經與迷走神經的心上支,喉下神經、喉上神經外支和心中神經相交通。再向下,右心上神經沿鎖骨下動脈前或後側進入胸腔,沿頭臂幹向下至主動脈弓後側,在此加入心深叢。左心上神經進入胸腔,沿左頸總動脈前面下降,經主動脈弓和迷走神經前方加入心淺叢。一般認爲,心上神經只有傳出纖維,它的節前傳出纖維來自脊髓上胸節
  頸下神經節(星狀神經節): 較頸中神經節大,可視爲由第7、8頸神經合併而成,多數人(75~85%)頸下神經節與第1胸神經節合併而成星狀神經節又稱頸胸神經節。   1.灰交通支 連至第7、8頸神經和第1胸神經。
  2.鎖骨下動脈支 多數細支至鎖骨下動脈周圍構成鎖骨下動脈叢,並隨該動脈到達腋動脈的第一段,上肢其餘各段動脈接受該血管鄰近動脈乾的交感纖維,即腋動脈接受臂叢分出的小支,肱動脈接受正中神經,尺動脈接受尺神經,橈動脈接受橈神經,手掌則接受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分支。
  3.椎動脈神經 圍繞椎動脈形成動脈叢,隨椎動脈上升達顱內,沿基底動脈及其分支分佈,直到大腦後動脈,在此和頸內動脈的交感叢匯合。
  4.心下神經 自頸下神經節或第1胸神經節發出,或此兩節各發細支共同組成,常爲數小支單獨下行或互相合並,在鎖骨下動脈後方,氣管前方下行加入心深叢,行程中與喉返神經及心中神經之間有交通支,左心中、心下神經常共幹至心深叢。
  我國資料表明,星狀神經節的出現率爲60%,其中86.6%爲頸下神經節與第1胸神經節合成,4%爲頸下神經節與第1、2胸神經節合成,雙側同時出現率爲65%,單側出現率爲34.4%。
  1、星狀神經節與椎旁頸交感神經阻滯相比較,因星狀神經節周圍有氣管、喉返神經、經總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椎動脈、臂叢神經。椎旁頸交感神經阻滯是一種簡便、安全、成功率高的方法,並且無星狀神經節阻滯可能出現的氣管、食道、胸膜及喉返神經阻滯等併發症。
  2、星狀神經節阻滯是神經阻滯治療中應用甚多的方法,可單側阻滯,也可交替阻滯,但應相膈2小時。單側星狀神經節阻滯後阻滯側血流增加,對側血流減少,兩側頸總動脈血流變化有產生“借貸(竊血)現象”的可能性。雙側頸交感神經阻滯後,整個面部有熱感,雙側Horner綜合徵出現,即說明兩側頸總動脈各自血流均有增加。從避免臨牀副作用(雙側喉返神經麻痹)考慮,仍以單側星狀神經節阻滯爲宜。而椎旁頸神經阻滯雙側同時進行,無喉返神經麻痹併發症,避免頸總動脈血流有產生“借貸現象”。
  結論:頭部血管主要是頸總動脈的分支-大腦前、後動脈,舍動脈、面動脈及腦膜中動脈等均由頸上神經節發出分支並組成各種神經叢予以支配,星狀神經節僅發出分支支配椎動脈所分佈的區域。所以,治療頭部疾病,頸椎榜神經阻滯(選頸2頸上神經節)是首選,要比星狀神經節阻滯效果確切;並能阻滯雙側!頸椎旁交感神經阻滯將會代替星狀神經節阻滯!
  頸椎旁交感神經阻滯:治療各種頭痛、腦血栓、腦梗塞、腦血管痙攣、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癡呆、眩暈症、神經衰弱、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心臟病.
下一篇:經絡治療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