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

時間: 2011-08-31

痛風是體內一種叫嘌呤的物質代謝紊亂並沉積於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和其他軟組織和腎臟所引起組織的異物炎症反應。多有家族遺傳因素和傾向,但至今其遺傳模式尚不清楚。痛風無症狀期時間較長,不少患者僅有血尿酸增高,大部分始終停留於此階段而不發生臨牀表現,只有約1/3病人以後有關節症狀。急性關節炎期起病急驟,多數在夜間或清晨突然發病,首發關節常累及拇趾關節,其次爲踝、膝等,受累關節有劇痛,紅、腫、熱和壓痛,同時還有全身無力、發熱、頭痛等合併症。持續3至11天症狀可逐漸消退。急性發作多與飲酒、暴食、過勞着涼、手術刺激、精神緊張有關。有些患者可持續數月或數年,隨病情反覆發作間歇期會越來越短、發病期會越來越長、病變關節可增多,且漸轉成慢性關節炎,出現關節僵硬畸形、運動受限。30%左右患者可見痛風石和發生腎臟合併症以及輸尿管結石等。晚期合併有高血壓、腎腦動脈硬化、心臟梗塞。少數患者可死於腎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急性發作期可有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慢性期可見痛風石,化驗及X線一般基本檢查結合臨牀表現即可確診。痛風性關節炎應與牛皮癬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滑囊炎)、化膿性關節炎、急性蜂窩組織炎等相鑑別。

痛風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痹證”;“痛風”;“歷節風”;“溼熱痹”範疇。《張氏醫通》指出“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載:“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腎,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名歷節”;“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外臺祕要》謂其“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於手足,則赤熱腫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生,攻於手足也。”該病病因病機多因患者素喜厚味,是溼熱內蘊又兼受外邪,寒溼或溼熱痰濁痹阻經絡,氣血失暢,筋脈不通則痛。其發病乃脾腎兩虛爲本,溼濁、痰瘀、熱毒爲標,屬正虛邪實之證。鍼灸治療痛風病效果較明顯且有悠久的歷史,金元時期就有朱丹溪治療一因惡血入經絡,血受溼熱、久之凝濁的痛風病人,刺委中出黑血並配合方藥,結果近三合而安的記載。由於痛風患者嗜食肥甘厚味,體質多溼熱,外感風寒溼諸邪又易溫化成熱,故而鍼灸治療以清熱利溼,通經活絡爲重點。主穴取受累關節局部、足三裏、陰陵泉。肘關節腫痛者加曲池、合谷;腕關節腫痛者加支溝、合谷;膝關節腫痛者加血海、三陰交;踝關節腫痛者加三陰交;第一足跖趾關節腫痛者加太沖。受累關節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小號三棱針對準患部鮮紅或暗紅的瘀絡快速點刺(所選瘀絡不必拘泥於一條,可以同時選擇多條。如果患部沒有明確瘀絡顯現,則在該關節基底部周圍尋找到瘀絡並刺血),令其瘀血順勢由針眼處向外流出並時不時用75%酒精搽拭以助瘀血能夠順利外泄,觀其血液顏色由暗紅轉爲鮮紅後即可按壓止血。足三裏、陰陵泉、曲池、合谷、支溝、血海、三陰交、太沖等穴常規消毒後取長度適宜毫針直刺,採用小幅度的捻轉提插瀉法,留針20分鐘並隔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方中受累關節局部刺血刺激量大、針感強,有較強的清熱祛風、散瘀止痛的作用,能夠很好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抑制局部炎症反應和緩解痛疼。一般急性發作者可以說僅此一刺就可立馬消除症狀。足三裏、血海、三陰交理血和營、活血祛瘀、調和氣血。足三裏、陰陵泉健脾益胃、化溼通絡。曲池、支溝清熱祛風通絡。合谷取清走衰,宣泄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有宣通氣血之功。太沖疏泄清熱。諸穴配伍同時患者再注意平素飲食習慣,不進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心、肝、腎和腦,要避免肥甘厚膩之味,體重超重者當限制熱卡攝入,必須限制飲酒或禁酒(特別是啤酒)。禁用維生素B12和磺胺類藥物。記性發作時應臥牀休息,擡高患肢,局部固定冷敷24小時後可熱敷,注意避寒保暖,宜大量飲水達到迅速中止症狀。有痛風家族史的男性應經常檢查血尿酸,如有可疑,即給予預防性治療。平素適當鍛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及時消除緊張情緒。

2009-7-19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