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看世界(三)

時間: 2011-02-08

三、怎樣走出“嘮叨”

上面說到,適度嘮叨,非常正常。雖然如此,但最好還是不發嘮叨,或者說是儘早從“嘮叨”中走出來。因爲,嘮叨不加控制,必然會由“適度”而慢慢走向“過度”,而一旦陷入“過度”,便會引發種種心理問題,損害身心健康。

那末,怎樣才能走出“嘮叨”呢?這個問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改變自己處境,再是改變社會環境。

(一)改變自己處境

處境,就是周圍的環境,包括家庭、社會、自然環境。環境如何,全由心生。本文開頭說到的,一場大雪,讓詩人、官員、財主、乞丐生出不同的感受,原因在於各人的生存處境、內心情緒不一樣。所以,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境由心造”,提醒大家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文學中有一句話叫做“景由心生”,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告訴人們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要和作品中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聯繫起來。

說這些話的目的,是要說明一點:改變自己的處境,就要從改變自己的心境着手。因爲,改變客環境,有時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但改變自己,則是可以做到的。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中有一句話,叫做“山不過來,我就過去”,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末,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心境?

1、走出封閉,融入社會

封閉,必然導致孤獨,而孤獨,對老年人心理傷害是很大的。老年人必須走出封閉,接納世界,融入社會。

①理解周圍,開放心靈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1944年冬天,兩萬多名德國戰俘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穿過。街道兩邊擠滿了人,大部分是婦女。她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父親,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都讓德寇殺害了。婦女們懷着滿腔仇恨,攥緊了拳頭,望着走過的俘虜。爲了防止意外,生怕婦女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衝動而發生衝突,蘇軍士兵與警察竭盡全力阻擋着她們。這時,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她穿着一雙戰爭年代的破舊長筒靴,擠到人羣前邊,把手搭在一名警察肩上,要求讓她走近俘虜。她到了俘虜身邊,從懷裏掏出一個小包,裏面是一塊黑麪包,她不好意思地把這塊黑麪包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飢餓萬狀的俘虜的衣袋裏。俘虜先是一臉驚恐,繼而是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時,場上的氣氛全變了。婦女們紛紛擁向俘虜,把麪包、香菸等各種東西塞給俘虜。這是前蘇聯作家葉夫圖申科在《提前撰寫的自傳》中講到的一個故事。故事的結尾,葉夫圖申科寫了意味深長的兩句話:“這些人已經不是敵人了,這些人已經是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敵人是可以變成人的。把敵人變成人,這是讓自己的靈魂走向通往天使;反過來,假如把人變成敵人呢,則是讓自己的靈魂走向通往魔鬼。

殘殺自己親人的敵人都可以變成人,還有什麼怨恨不能化解的?同事間的磕碰、朋友間的芥蒂,親人間的誤會……,哪一種矛盾不能消除?

通往天使的大門暢開着,只看我們是否願意走進去。開放心靈,不要再讓那些令人煩躁不安的怨恨充塞心間。天使來了,魔鬼走了;親情、友情來了,怨恨、不平走了。魔鬼走了,怨恨、不平走了,你還會不開心嗎?開心,先要開放心靈的大門!

②正確定位,平衡心理

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說的是一位歌唱家和他的妻子之間的事。歌唱家有極好的男高音,他視歌唱爲自己第二生命。就在他演唱技藝成熟、前途一片輝煌的時候,他被疹斷出患了喉癌,需要手術。這一刻真是天崩地塌。一位視歌唱爲第二生命的歌唱家,他失去了聲帶,他的心理上會遭受怎樣的沉重打擊!妻子六神無主。可是,歌唱家倒顯得十分平靜,他從容地走進了手術室。手術後,他悄悄地拜師學會了用食管發聲。飯桌上,他對妻子說了手術後的第一句話,儘管聲音古怪,但令妻子熱淚直流。他說:“櫻子,以後我不能唱歌了,但還能每天吃你煮的飯菜,看你的笑容,這真好。”

歌唱家雖然被迫放棄了歌唱,但他守住了美好的世俗之情。

人,可以不當歌唱家,也可以不當什麼長、什麼經理……但不能沒有家,不能沒有親情、友情。守住那美好的親情、友情,人生中無論遇上怎樣的惡風巨浪,都能平安度過。

許多老年朋友,因爲着年齡、身體的關係,放下了手中的權力,放下了榮譽、掌聲,那怕是被迫放下的,就像那位歌唱家一樣,迴歸家庭,守住那美好的世俗之情。

放手,也是美麗的。

③正視不幸,放寬心態

仍然從故事說起。

這是一個關於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1914年12月,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爲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愛迪生一生的心血成果付之一炬。大火最兇猛的那一刻,愛迪生的兒子查理斯在濃煙中發瘋似地尋找他的父親。他終於找到了:愛迪生坐在一邊平靜地看着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髮在寒風中飄動。查理斯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我真爲他難過,他都67歲了,可眼下,他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了。可是,當他看到我進去嚷道:‘查理斯,你母親上哪兒去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着這樣的場面了。’”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着一片廢墟說:“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叫大火燒了個一乾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火災過去三個星期後,愛迪生就着手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

人生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祥的事,甚至是災難。如何面對?是沉溺其中,深受苦痛的折磨,還是正視它,從中找出新的生機?愛迪生的故事應該對我們有所啓發。

下面我們再講一個故事,它說的是中東的事情。中東有個皇帝,他擁有遼闊的疆土、強大的軍隊、無比的財富。有一天,他把大臣們找來,告訴他們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仙人將他帶到雲霧繚繞的深山,山中到處金碧輝煌,滿地都是寶貝。仙人隨手拾起一枚戒指說,當你心中難受時看看戒指上的這句話。他說,自己戴上戒指,果然一切靈驗,悲傷的時候看到這句話,便感到快樂;快樂的時候看到這句話,便心生警誡,不可驕奢淫逸。可是醒來以後,戒指沒有了,這句話也忘記了。於是,皇帝要大臣們進山找來這枚戒指。大臣們面面相覷。最後,一位大臣想出了一個辦法:大家都去設想一個句子,然後一起討論、篩選,再將它刻到一枚戒指上。數天後,他們呈上了這枚戒指,皇帝一看,高興地點了點頭,說:正是它。那麼,這是一句怎樣的話呢?這句話是:“這也同樣會過去。”

是的,世上沒有什麼事情不會過去,關鍵在於放寬心態,以平常之心對待它。老年朋友們,當你遇上不如意的事,哪怕是災難,想想愛迪生,想想這句話,這個坎一定會邁過去。

④廣交朋友,開闊世界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喜歡交朋友。《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話的意思是說,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過來,我內心非常快樂。爲什麼會快樂呢?有朋友來,大家相聚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心得,探討問題。現代人更是感受深切:有朋友可以共享歡樂、共擔艱險,沒有朋友只能孤單寂寞、獨承不幸;有朋友可以廣遊天下,沒有朋友寸步難行。老年人離開了工作,離開了同事,迴歸家庭、守住親情,但不要忘記,還要守住友情。有親人相守,有朋友相伴,還會怕孤獨、怕寂寞嗎?

吳先生,退休前忙於工作,除了有三兩個知心好友外,幾乎沒有什麼別的朋友,工作以外幾乎沒有別的活動,也沒有什麼愛好。因此,剛退下來那陣子,生活中似乎失去了依託,感到無所適從,一片茫然。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單位中老同事聚會,大家唱唱歌、跳跳舞。從來不唱歌、不跳舞的他,被人強迫着唱了一首歌,跳了一曲舞。這一唱一跳不打禁,原來吳先生還很有一副爽亮的歌喉,跳舞雖不咋樣,但也還能扣得住節奏。吳先生感慨地說,是同事們幫助他挖掘出了這點“寶貝”。從此,吳先生每天早晨去公園、廣場跳舞,結交了一些跳舞的朋友,一週中常有幾次歌友相約,一起去歌廳亮亮歌喉,唱歌又結交了一批朋友。吳先生的朋友多了,生活內容也豐富了,原先的無所適從、一片茫然的感覺早被丟到爪窪國去了。

老年人交朋友,不一定要尋求知心朋友,知心朋友可遇不可求。像吳先生這樣的舞朋歌友,都是泛泛之交。但泛泛之交也有它的好處:沒有利害牽扯,因而也不會有心理上的負擔,彼此或聚或散,都會十分自在。

也許有的老年人生性內向,不喜結交。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到老年,如不想改變多年養成的習慣,也不必強求自己,順其自然爲好。不過,朋友還是要交的。這個朋友是書本。讀書,這是與古聖先賢交朋友,與現代學者哲人交朋友。

下面是一位朋友多年以前寫的由讀書而得的感受,徵得朋友的同意,抄在下面,與大家交流。

噪     音

噪音,最讓人心煩,尤其是那始終不變的節奏,沒有大小變化的音量。那種響徹耳鼓的單調聲響,簡直一聲聲在敲擊着你脆弱的神經。此刻,我正經受着這噪音的折磨……窗外不遠處,一種叫不上名稱的機械,正發着連續不斷的“口突口突口突”的響聲。關上窗,響聲遠離了,可室內悶熱難擋;打開窗,這“口突口突”聲如鋼鋸般在我的神經上來回不斷地拉動。

不得已,我打開書本。

漸漸地,耳畔響起了古聖先賢的聲音,我在與古聖先賢們對話。慢慢地那折磨我神經的“口突口突口突”聲似乎已不存在了。我沉靜下去了,煩躁遠離了。

然而,當我離開書本,中止與古聖先賢的交流,那瞬間,“口突口突口突” 聲又敲擊着我的耳膜,拉鋸着我的神經。

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無法讓“口突口突”聲中止,我只能改變自己,一是關上窗戶,或者乾脆走出屋子,離開噪音讓耳根清靜;一是或讀書,或沉思,讓心專司於自己所作的事中而獲得清淨。

耳根清淨,有時需要藉助一些外在條件,比如,有窗戶,雙腿靈便,附近有可去之處等,心的清淨,則只需求自己。

前者是外求,後者是內求。

不必強分兩者的高下。內求固然好,無須藉助他力,且持久下去,定力增強,心態寬容,但外求也不必拒絕,只要方便,也可實施。

我無法改變噪音,我只能調整自己。

讀書讓我的朋友遠離了噪音,獲得了寧靜。

讀書可以豐富知識,讀書可以獲得智慧,讀書可以讓你體悟人生,讀書可以讓你感受世界……書籍真的是人類的良師益友。

老年朋友讀的書,儘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是,那些描寫感情跌宕起伏的長篇小說,還是迴避爲好。因爲,老年人禁不起情感激盪。當然,假如你與書中情節保持一定距離,以欣賞的眼光去閱讀的,那另當別論。

⑤黃昏再戀,綻放美麗

“少爲夫妻老爲伴。”老年喪偶,失去了伴侶,這在精神上的打擊是十分的沉重。但是,想一想,人生的聚散、離合,本是一種必然,誰也無法改變,那就不必過度地沉溺於傷痛之中。隨着時間的流逝,心中的創痛逐漸磨平,在條件許可、機緣牽促下,可以考慮再婚。老年人再婚,可以驅除孤獨,有益於身心健康。

趙丹,大家都很熟悉,一位著名電影演員表演藝術家。非常不幸,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害致死。1993年深秋,在趙丹離世13年之後,趙丹的妻子,散文作家黃宗英與馮亦代結婚了。馮亦代也是一位散文作家,他本是趙丹、黃宗英的至交。黃宗英在一次聚會上偶然遇到了馮亦代,當時馮的夫人也已過世許久。過後,黃宗英給她的大哥寫了一封信,說“我想跟馮亦代結婚,如果你們同意的話,就把這封信轉給二哥。如果你們不同意,算我沒說。”對於小妹的再婚,黃宗英的大哥很贊成。有的朋友雖然不反對黃宗英再婚,但對於她要找一個年齡比自己大一輪的人很不理解。對此,黃宗英有她獨特的理解:“正是因爲他老了,沒有人照顧,而我比他年輕,所以才和他結婚,可以照料他。”此後的十幾年中,黃宗英一直細心地照料着馮亦代,馮亦代也真心呵護着黃宗英,兩位老人在晚年盡情地享受着黃昏之戀。馮老說:“我還想修改我的遺囑,加上:我將笑着迎接黑的美。”那段時間裏,馮老給黃宗英寫了許多情書,黃宗英將它們一一輸入電腦,她說:“我們都是閻王殿裏報了名的人,來日無多,唯有用最大的力量來澆灌這朵奇花。”

當然,並不是所有老年人的再婚都能像馮亦代、黃宗英他們那樣美滿。再婚的老人,要尊重對方的感情,尊重對方對已故配偶的感情;要信任自己的新配偶,信任對方的人品,從而信任對方的言行;要了解對方的感情經歷,尤其要了解對方的心靈上的傷痛,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避免造成再次傷害;要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儘量做到協調一致。這些心理調適,尤其是在初始階段,更需注意,以後隨着彼此間的互相瞭解,感情的增進而走向自然。

願所有的老年再婚的朋友們,你們的黃昏之戀,綻放出鮮豔的美麗。

⑥記恩忘怨,欣賞生活

我們仍然從故事說起。

在上個世紀的歐洲,爲了排除一切可能出現的干擾,以實現欣賞的最佳效果,音樂家演奏時總要熄滅演奏場地內的所有燈光。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燈光熄滅之後。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有個仇人,他十分嫉妒帕格尼尼高超的演奏技藝,得知帕格尼尼來當地演出,就想了個歪點子,意欲讓帕格尼尼當場出醜。演奏會上,燈光熄滅了,帕格尼尼動情地演奏着。一曲剛完,人們報以潮水般的熱烈掌聲。帕格尼尼笑笑,放下琴,舉起雙手向人們致謝。帕格尼尼一點也不知道,就在他舉手致謝的瞬間,黑暗中,有人偷偷地換走了他的琴。帕格尼尼在拿起琴的剎那,方知琴已被人換了。這時,他也意識到可能是某個仇人藉機出他洋相。可是他不慌不忙,非常從容地說:“朋友們,就在剛纔,有位朋友把我的琴換了,也許是他想考驗我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演奏家;也許是他有意給我創造一個機會,用我的琴聲證明,美妙的音樂並不在樂器上,而是在演奏者的心裏。我要謝謝這位朋友。”說完,他用那把破琴,一如既往地演奏起來。美妙的音樂依舊如夢幻般地盪漾開來。此時,那個仇人也在臺下,混在黑暗中。他聽到了帕格尼尼的真情敘述,聽到了帕格尼尼的美妙音樂,淚流滿面。他不僅佩服帕格尼尼的技藝,更佩服帕格尼尼的博大胸襟。仇恨瞬間化解了。

人生難免有些恩怨。記住那些恩,忘卻種種怨,心靈會變得非常美麗。以這樣的心靈來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生活也會美麗無比,世界也會風光無限。記住帕格尼尼,我們雖然無緣聆聽到他的美妙琴聲,但我們可以聆聽到他美麗的心聲。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