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招防治糖尿病

時間: 2011-06-02

ICCMD2009]仝小林教授“糖絡同治”探析

內容概要:糖尿病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疾病,而糖尿病的併發症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既重視降糖,又重視調暢絡脈,且注重全程通絡。在糖絡同治方面中醫藥治療有一定優勢。

    1  糖絡病的提出

    糖尿病從中醫角度看是因血糖高而引起絡脈損傷的疾病,糖尿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就是病絡到絡病的過程。病絡是大小血管病變形成的過程(高黏血癥、微循環障礙,屬瘕聚);絡病是大小血管形成的病變(屬Y積)。脈指經脈,大者爲經,支者爲絡,絡脈即微血管。臨牀上嚴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大幅減少,但不能減少大血管病變,這表明糖尿病以高血糖主要損傷的是“絡”而不是“經”。建議將糖尿病的中醫病名改爲“糖絡病”,①是考慮到糖尿病的中醫病機及演變特點;②是爲了與糖尿病的西醫病名接軌,體現中醫特色;③是爲了增強糖尿病併發症的可預見性和可干預性;④是爲了指導臨牀治療,既着眼於“糖”,更着眼於“絡”,治療當考慮從病絡到絡病的過程,前者屬潛證,後者屬顯證。     2  降糖――重用苦寒,佐以辛溫(熱)

    糖絡病辛開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早期、適量應用辛香疏絡以治絡,臨牀療效顯著。綜其用藥特點爲重用苦寒藥爲主,“辛開苦降”主藥爲黃連、黃芩、乾薑等;“苦酸制甜”重用苦藥,主藥爲黃連、烏梅等;“開鬱清胃” 主藥爲柴胡、黃連、大黃等。苦寒之品易傷胃陽,大量或長期應用會易致胃脘脹滿、疼痛、納差、嘔吐等症,故苦寒藥不宜過用。應用大量苦寒藥同時多配以辛溫之生薑或辛熱之乾薑。
中藥降糖主要通過三條途徑:①直接降糖,運用苦酸制甜的理論,以苦酸的方藥直指病本;同時抓住中焦,斡旋大氣,轉動氣機,消補靈活運用,清(苦)、通(下)、助(虛)、消(減少能量)並用,使代謝的升降出入運轉恢復正常。②間接降糖,通過對血糖難控制因素的治療降低血糖;還可以配合飲食療法;③輔助降糖,通過中藥調理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對降糖藥物的敏感性,消除口服西藥的繼發性失效,減少西藥用藥種類和劑量――減副增效。    3  通絡貫全程    糖絡病治療從發現那一天起即給予活血通絡的藥物,防治併發症,早期介入,積極治療,事半功倍。糖絡病的絡脈瘀阻時刻在發展着,故強調全程兼顧活血化瘀通絡。糖絡病的併發症是糖絡病致殘、致死的根本原因。在衆多的併發症當中,大血管併發症往往出現在代謝綜合徵的背景下,同時會伴有高血壓、血脂紊亂、肥胖等;而微血管併發症的出現主要是由於高血糖的糖毒性引起的,是糖尿病的特異性損害,多由血糖增高等因素所引起的絡脈損傷所致。糖絡病併發症都有一個共同的病理基礎――脈絡瘀阻。因此需抓住這條主線積極治療。脈絡瘀阻的程度在病程的不同階段有血淤、血瘀、Y積等不同的表現,有時還會有不同程度的脈絡瘀阻同時存在的情況發生,相應的治療上應予以活血、化瘀、通絡等不同力度的治療,根據需要還可以合用不同力度的治療。糖絡病的治療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儘早應用絡藥,以防止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早期應用絡藥,辛香疏絡,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一旦出現了併發症,應用活血通絡,可延緩併發症的發展;到糖尿病後期,可辨證應用滋陰、益氣通絡藥物,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糖絡病的演變過程可分爲鬱、熱、虛、損四個階段。
  糖絡病的早期,即鬱、熱階段的治療要以開鬱、清熱爲治,同時要兼顧氣陰不足的虛證。鬱的階段可以越鞠丸加減治療氣、血、痰、火、溼、食諸多鬱滯;熱的階段可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胃、腸、肝、膽、肺的鬱熱。   糖絡病中期多虛實相兼,寒熱並存,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更有痰、濁、瘀的標實,治療當標本兼顧,並根據虛實寒熱的多少施治。脾虛胃滯或胃熱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氣陰不足兼內熱者可用當歸六黃湯加減;上熱下寒者可用烏梅丸加減。   糖絡病後期,諸虛漸重,脈損絡瘀益顯,治療在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氣陰兩虛者可用生脈飲加減;肝腎陰虛者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陰陽兩虛者可用地黃飲子加減,脾腎陽虛者可用金匱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糖絡病常見氣陰兩虛證,但往往單純益氣養陰效差,尤其是血糖較難控制且不穩定者,在氣陰兩虛的背後往往伴有髒熱、髒毒。髒熱或見肝胃鬱熱,或見胃腸燥熱,或見肺胃燥熱,或見肝腎陰虛火旺。熱耗氣、傷陰,熱之不除,氣陰緣何能補?故而有熱必清。如玉女煎之石膏、黃連配青黛、連翹清胃熱;瀉肺散、清氣化痰丸之黃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熱;當歸蘆薈丸配夏枯草、黃芩清肝熱;增液承氣湯清腸熱;大柴胡湯清肝胃腸熱並存。酌用黃芪、太子參、南沙蔘、天花粉等益氣養陰,配石榴皮、烏梅、白芍以斂氣斂陰。雖然糖絡病後期虛損階段以虛和瘀爲主要表現,但後期虛損階段的治療也要注意清熱。   另外脈絡瘀阻的以下臨牀表現需要特別注意:①即使無臨牀症狀,無陽性檢查結果,也要從早期開始活血、化瘀、通絡治療。②眼底出現出血,不必忌憚活血藥的應用,中醫把離經之血辨爲瘀血,仍可用活血通絡藥,但需把握分寸。③皮膚幹、糙、裂、魚鱗樣變、發黑,表面上看似是陰津虧虛,但其本質是微循環障礙,治療上養陰是次要的,重點在於通絡。④對舌底發現小血管網絡樣分佈,血管顏色變暗變黑者,即使未發現眼底和腎臟的早期病變,治療上也要加大活血力度。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