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麻疹症狀

時間: 2011-01-13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爲其特徵。
年幼體弱,營養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後極易發生併發症,常見的如下。 (一)肺炎 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鉅細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併發繼發性肺炎,以出疹期爲多見。病原常爲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併發肺炎時全身症狀加重,體溫持續升高,出現氣促、鼻翼扇動、發紺、肺部有中、小溼簟32⒎⑴亍⑴亍⑿募⊙住⑿乃
及循環衰竭等。若病程遷延不愈,可引起支氣管擴張症。嚴重肺炎爲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喉炎 麻疹患者常伴有輕度喉炎,出現聲音嘶啞,有刺激性乾咳。重症喉炎多系合併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則有聲嘶加劇。咳嗽犬吠樣,出現喉梗阻現象,缺氧、青紫、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三凹徵明顯。如不及時處理,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則可迅速發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三)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重症麻疹因高熱、中毒症狀嚴重,可影響心肌功能,尤其在營養不良小兒及併發肺炎時。臨牀表現爲氣促缺氧明顯,四肢冷、發紺、心率快、心音弱、肝臟增大。心電圖顯示T波和ST段改變及低電壓。病毒重危。 (四)腦炎 麻疹併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較其他出疹性疾病爲多,發病率約1‰~2‰。多發生於出疹後2~5天,偶見於前驅期,也可在出疹後2~3周發病。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發生者多有腦組織髓鞘病變,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常出現高熱、肢體癱瘓及呼吸衰竭。腦膜刺激徵陽性,腦脊液中細胞數增至50~500/mm3,以單核細胞爲多,蛋白質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強直性癱瘓、智力障礙、失明等後遺症。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此爲一種麻疹遠期併發症,屬亞急性進行性腦炎,發病率約在1~4/百萬。病理變化主要爲腦組織退行性病變,在切片中可見麻疹病毒抗原,伴嗜酸性包涵體,並可分離到麻疹病毒。血液與腦脊液中麻疹抗體極度增高(高於急性麻疹患者10~40倍),且持續不降。患者大多在幼年時患過麻疹,故認爲本病可能系麻疹病毒長期隱伏於腦組織中,產生缺失M膜蛋白的有缺陷的病毒顆粒所致,從而引起腦部進行性退化病變。故目前認爲這是一種類麻疹病毒或麻疹有關病毒所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腦炎。潛伏期約2~17年,發病年齡以5~15歲兒童爲多,多發於男孩。起病隱匿,病初僅表現爲行爲異常或智力減退、睡眠障礙、情緒煩躁,數週或數月中病情加重,出現特徵性肌痙攣、智力異常、視聽障礙、語言不清、共濟失調或局部強直性癱瘓,病情發展直至神志昏迷,呈去大腦強直狀態。總病程約一年餘,可短至半年,長達6~7年。最後死於營養不良、惡病質及繼發感染。腦脊液丙種球蛋白及抗體水平劇度增高爲其特點,血液及細胞數正常,腦電圖呈不規則高電壓慢波。 (五)其他 尚可併發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爲細菌繼發感染。常因慢性腹瀉、照顧不當、忌口等引起營養不良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原有結核病竈者可擴散惡化,發生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麻疹後也易發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各種致敏因素,如藥物、食品、花粉、感染等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形態不規則,一般24小時內會消退,也可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治療是以去除致敏因素爲主,用抗組胺藥物爲輔,嚴重者可予以皮質激素治療。
【處方】
1.注意發病前的服藥史、飲食、感染、精神因素及吸入物(花粉、羽毛、油漆等)等情況,其中可能與發病有關的應努力避免。
2.按時服藥,不可自行停藥,服抗組胺藥有鎮靜作用,服後不應從事登高、開車等工作。
3.病人如有氣促、喉頭水腫或吞嚥困難應立即就診。 慢性蕁麻疹是一個非常頑固的皮膚病,經常反覆。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治療的原則是:口服抗過敏的藥物,如:息斯敏,撲爾敏,仙特敏等等很多。口服維生素C及各種維生素。嚴重者使用激素,靜脈,肌肉,口服視病情而定。還可以用中藥治療。
常用的一箇中藥成方,供您參考:莪術9 克,乾漆3 克,紅花9 克,桃仁9 克,麻黃3 克,桂枝9 克,連翹9 克 桑白皮9 克,生草6 克。水煎服,每日一副。建議您最好到醫院的中醫科就診。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俗稱“風疹塊”。其特點是皮膚出現白色或紅色疹塊,發作時突然,並無一定位置,時隱時現,瘙癢無度,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
治療:
本病應以藥物治療爲主,同時配合情志、飲食、鍼灸等療法。病情嚴重者,尤其是有過敏性休克或喉頭水腫時,必須立即送醫院救治。
預防:
蕁麻疹的病因是過敏反應,引起過敏的因素很多,比如藥物,食物,衣物,花粉,化妝品等等。治療應從兩個方面着手:阻斷過敏源和抗過敏治療。儘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並將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避免接觸致敏物,禁用或禁食某些對機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品等。如因冷熱刺激而復發者,不應過分迴避,相反應該逐步接觸,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以求適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病毒性肝炎、闌尾炎、腸道蛔蟲病等,以杜絕病源。平時保持精神歡樂,心情舒暢。同時還應注意氣溫變化,隨氣溫變化增減衣着,加強體育鍛煉。
但大部分患者很難找到明確的過敏源,治療辦法就是口服抗過敏藥,可同時配合加服鈣劑,維生素C,皮質激素等。
慢性蕁麻疹有時治療比較困難,需要從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入手,如堅持較長時間(3-6個月)聯合服用二類抗組胺藥,即撲爾敏、賽庚啶、賽特贊、敏迪這一類和西咪替盯雷尼替盯法莫替丁這一類。需要調整用藥時間,爲了防止晚間發作,可在下午服藥。另外,爲加強療效可以配合注射胸腺素、組織胺球蛋白或卡芥菌多糖核酸針等。部分患者隨着身體發育,機體免疫功能會發生變化,慢性蕁麻疹也會自我緩解。
蕁麻疹
俗稱風疹塊,爲皮膚和粘膜因血管擴張.血漿外滲而引起的一種暫時性紅斑和水腫反應,臨牀上較爲常見。
【病因】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藥物 2.感染 3.食物 4.環境因素 5.全身性疾病的一種表現 6.遺傳因素
【臨牀表現】起病常較急,皮膚突發瘙癢,隨即出現風團,呈鮮紅或蒼白色,皮膚色,亦有水腫性紅斑的;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有的可達10CM直徑或更大,有時在風團表面可出現水皰,疏散排列,能相互融合,形成環狀,地形圖等不規則形,風團常泛發全身,亦可侷限.數小時後即可消退,一般不超過24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跡。但新的風團陸續發生,此起彼伏,有時一天反覆發生多次。有劇癢、燒灼感或刺痛感,極少病人有癢。病情嚴重者可伴有心慌、煩躁、噁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症狀。當累及消化道時可有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累及喉頭和支氣管時可導致喉頭水腫,出現咽喉堵塞感,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等。如伴有高熱、寒戰、脈速、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症狀時,要考慮由急性感染因素引起。
據病程的不同,可分爲急性和慢性兩型,疾病可短期內(數天至1~2周)痊癒者稱爲急性蕁麻疹;若反覆發作達數月(1~2月)以上甚至經年不斷者稱爲慢性蕁麻疹。慢性者一般全身症狀較輕,風團時多時少,有的有時間性,如晨起或臨睡前加重,有的則無一定規律。
此外,臨牀上尚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如:
1.蛋白腖性蕁麻疹:(急性蛋白腖過敏性蕁麻疹)正常情況下,食物蛋白分解的蛋白腖容易消化而不被或很少吸入血液,但在一次食量過多(過食豬肉和海鮮),同時精神激動和大量飲酒時,蛋白腖可以通過腸粘膜吸收入血而致病,出現皮膚充血發紅、風團,伴頭痛、乏力。病程很短,只持續1~2日,且大部分可在1~4小時內消失。屬抗原抗體反應,其致病介質爲組胺。
2.寒冷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受寒冷刺激後在局部發生蕁麻疹反應(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和紅斑)的疾病本病可分爲兩型:家族性或遺傳性和獲得性。
(1)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爲物理性蕁麻疹中最常見,可見於任何年齡突然發病。皮膚在暴露於冷風、冷水等後,數分鐘內局部出現瘙癢性水腫和風團,可持續30~60分鐘,保暖後緩解。貼水試驗陽性。
(2)遺傳性寒冷性蕁麻疹:屬顯性遺傳,女性多見。嬰兒期發病,持續終生。於受冷後數小時出現泛發性風團,有燒灼感,不癢,可持續48小時。同時伴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和折細胞增多等。貼冰試驗陰性。
3.膽鹼能性蕁麻疹:多發生於青年期,在遇熱(熱飲、熱水浴)、情緒激動和運動後出現。皮疹的特點爲1~3毫米大小的小風團,周圍有紅暈,多在軀幹及四肢近端,倦瘙癢。有些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
4.日光性蕁麻疹:主要表現爲皮膚暴露於日光數秒至數分鐘後,局部迅速出現瘙癢、紅斑及風團、血管性水腫,持續1~2小時。以女性多發。
5.壓迫性蕁麻疹:皮膚在受到較重和較持久壓迫4~6小時後發生,受壓局部發生瀰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腫性疼痛斑塊,累及皮膚及皮膚組織。易發生於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續8~12小時。有時可伴畏寒、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發病機理與激肽有關。
6.血清病性蕁麻疹:是由於藥物(青黴素、痢特靈等)、疫苗或異體血引起。皮損以風團尤其是多環形風團最常見,還可有中毒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樣表現。患者還有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病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樣反應的症狀。尚可有心腎損害。屬一種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
7.皮膚劃痕症:亦稱人工性蕁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不久消退。可單獨發生或與蕁麻疹伴發。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無明顯的發病原因,也可由藥物(特別是青黴素)引起。也有認爲與皮膚肥大細胞存在某種功能異常有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