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檢查、胸廓檢查

時間: 2011-11-28

病毒性心肌炎的檢查應該注意哪些

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必須建立在有心肌炎的證據和病毒感染的證據基礎上。胸悶、心悸常可提示心臟波及,心臟擴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爲心臟明顯受損的表現,心電圖上ST-T改變與異位心律或傳導障礙反映心肌病變的存在。病毒感染的證據有以下各點:

①有發熱、腹瀉或流感症狀,發生後不久出現心臟症狀或心電圖變化。

②血清病毒中和抗體測定陽性結果,由於柯薩奇B病毒最爲常見,通常檢測此組病毒的中和抗體,在起病早期和2~4周各取血標本一次,如二次抗體效價示4倍上升或其中一次≥1∶640,可作爲近期感染該病毒的依據。

③咽、肛拭病毒分離,如陽性有輔助意義,有些正常人也可陽性,其意義須與陽性中和抗體測定結果相結合。

④用聚合酶鏈反應法從糞便、血清或心肌組織中檢出病毒RNA。

⑤心肌活檢:從取得的活組織作病毒檢測,病毒學檢查對心肌炎的診斷有幫助。

附錄 1995年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參考標準

(一)在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後1~3周內或急性期中出現心臟表現,如嚴重乏力(心排血量降低)、第一心音明顯減弱、舒張期奔馬律、心包摩擦音、心臟擴大、充血性盡力衰竭或阿-斯綜合徵等。

(二)上述感染後1~3周內或與發病同時新出現的各種心律失常和(或)心電圖異常而在未服抗心律失常藥物前出現下列心電圖改變者:

1.房室傳導阻滯、竇房阻滯或束支傳導阻滯。

2.2個以上導聯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或多個導聯S-T段異常擡高或有異常Q波。

3.多源、成對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動過速、持續或非持續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房或心室撲動、顫動。

4.2個以上以R波爲主的導聯T波倒置、平坦或降低

5.頻發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注:具有1~3任何一項即可診斷;具有4或5,以及無明顯病毒感染史者必須具有以下指標之一,以助診斷:

1.有下列病原學依據之一:

⑴第2份血清中同型病毒抗體滴度較第1份血清升高4倍(2份血清應相隔2周以上)或一次抗體效價≥640者爲陽性,320者爲可疑(如以1∶32爲基礎者則宜以≥256爲陽性,128爲可疑陽性,根據不同實驗室標準作決定)。

⑵病毒特異性IgM≥1∶320者爲陽性(按各實驗室診斷標準,但需在嚴格質控條件下)。上述⑴、⑵如同時有同種病毒基因陽性者更支持有近期病毒感染。

⑶單有血中腸道病毒核酸陽性,可能爲其它腸道病毒感染。

⑷從心內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測出腸道病毒或其他病毒基因片段。

2.左室收縮功能減弱(經無創或有創檢查證實)。

3.病程早期有CK、CK-MB、AST、LDH增高,並在急性期中有動態變化。如有條件可進行血清心臟肌鈣蛋白I或肌鈣蛋白T、肌凝蛋白輕鏈或重鏈測定。

(三)對尚難明確診斷者可長期隨訪。在有條件時可作心內膜心肌活檢進行病毒基因檢測及病理學檢查。

在考慮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時,應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二尖瓣脫垂綜合徵及影響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風溼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結締組織病、代謝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區)等。如有條件必需進行上述任何一項病原學檢查。

胸廓檢查的概述

胸廓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礎和支架,由12個胸椎、12對肋骨和1個胸骨借關節、軟骨連結而組成。胸廓各骨的形態肋骨12對,左右對稱,後端與胸椎相關節,前端僅第1-7肋借軟骨與胸骨相連接,稱爲真肋;第8-12肋稱爲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軟骨與上一肋的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遊離,又稱浮肋。胸骨是位於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似短劍,分柄、體、劍突三部。檢查時,應先從前胸部開始,然後至側胸部及後背部。胸廓支架是由胸骨、鎖骨、十二個胸椎骨、十二對肋骨、肩胛骨等骨骼構成,胸骨上部爲胸骨柄,其上部兩側與鎖骨端相連接。檢查胸壁時,除注意營養狀況、皮膚狀況、淋巴結腫大、肌肉發育等外,還應着重檢查:靜脈、胸壁、肋間隙等。正常的胸廓兩側大致對稱,呈橢圓形,雙肩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胸廓檢查時病人取坐位或立位,裸露全部胸廓,平靜呼吸。檢查者從前、後、左、右對病人胸廓形態進行全面、詳細的視診檢查,必要時可配合觸診,要兩側對比觀察。

正常胸廓兩側大致對稱,呈橢圓形。雙肩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鎖骨稍突出,鎖骨上下稍凹陷。慣用右手的人右側胸大肌常較左胸發達,慣用左手者則相反。成年人胸廓的前後徑較左右徑爲短,兩者的比例約爲l:1.5,和老年人胸廓的前後徑略小於左右徑或幾乎相等,故呈圓柱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