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檢測診斷與治療研究現狀

時間: 2012-07-3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臨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小兒、中青年患者多見,近年來老年患者常有發病。該病病情差別較大,輕者幾乎無症狀,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或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VMC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爲其發病與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腺病毒、Parvovirus、艾滋病毒)和細胞因子的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IL-2,IL-6,IL-10,IL-18),干擾素(IFN),趨化因子(chks)及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等多種炎症有關。VMC的診斷較困難,國際上尚無統一標準,我國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於1987年在張家港,1995年在武漢、1999年在鎮江,2006年在南京舉行的全國心肌炎、心肌病研討會議上就其診斷參考標準進行了多次修訂,目前國內主要採用1999年關於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然而迄今爲止對VMC診斷治療預後判斷還有很多未知領域的困惑。 1 檢測現狀 VMC臨牀診斷目前尚無確切的客觀指標,多數實驗室仍將CK-MB作爲判斷心肌損傷的主要手段和指標,但是CK-MB的敏感性較低特異性不高。心肌肌鈣蛋白、肌紅蛋白(MB)、缺血變性白蛋白(IMA)、C-反應蛋白(CRP)、定量多聚酶鏈反應(PCR)、99mTc-MIBI心肌顯像等是近年發展起來新的心肌損傷血清標誌物和手段。因其檢測心肌損傷的特異性顯著,敏感性較高而被廣泛關注。 1.1 心肌肌鈣蛋白      心肌肌鈣蛋白由三個亞單位組成,分別爲心肌鈣蛋白T(cTnT)、肌鈣蛋白I(cTnI)和肌鈣蛋白C(cTnC)。它們在鈣離子條件下形成複合物,維持生理功能。cTnI依其在骨骼肌和心肌分佈的不同,可分爲快肌型cTnI,慢肌型cTnI和心肌型cTnI(cardial
troponin),後者爲目前心肌損傷的標誌物。由於cTnI僅存於心肌收縮蛋白的細肌絲上,cTnI(24KD)分子量比cTnT(37KD)小。cTnI屬於心肌結構蛋白,即94%以結構蛋白形式固定於肌原纖維上,爲不可溶性;6%以遊離於胞漿中,爲可溶性。當心肌炎損傷時更易從心肌細胞彌散出來,遊離於胞漿中的cTnI釋放入血,形成血清第一高峯。隨着病情的發展,以肌原纖維蛋白形式存在的cTnI也不斷入血形成第二高峯,cTnI可在血液中持續1周。因此cTnI心肌損傷特異性標誌物對診斷急慢性VMC比CK、CK-MB等心肌酶譜敏感性高。 1.2 肌紅蛋白(Mb)     
 肌紅蛋白是一種結合蛋白,由一條珠蛋白多肽鏈和一個血紅素輔基組成,能可逆的與氧結合,有儲存運輸氧的能力,存在於骨骼肌和心肌,正常人血清中Mb含量很少,當心肌損傷時快速釋放,症狀發作後1小時血中見升高,2~4小時內達正常上限的10陪左右,5~10小時達高峯,約30小時回到基線,在急性心肌炎性損傷時檢測Mb具有重要價值。 1.3 缺血變性白蛋白(IMA)  缺血變性白蛋白是美國學者Bar-Or等研究UA和MI早期發作的血清白蛋白(HSA)氨基(N-)末端與外源性鈷的結合能力下降,N-末端受損或被Cu佔據,這種N-末端發生改變的白蛋白爲IMA。IMA是美國FDA批准的第一個心肌缺血性標誌物。臨牀在心肌損傷檢測cTnI的同時加入IMA檢測,其診斷靈敏度可上升到89%左右,對急性心肌炎性損傷和心肌缺血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臨牀意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