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壞習慣,激惹大腸癌

時間: 2011-12-08

有人把大腸癌比喻爲“隱形虎”。這是因爲大腸癌的可怕在於它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而當患者出現膿血便、腸梗阻和進行性貧血而去就診時,病變多已進展至中晚期,這隻隱形的老虎便肆意發威,吞噬人們的健康。

    此外,由於生活方式日漸現代化,自身新陳代謝旺盛等因素,向來被稱爲中老年“專利”的大腸癌也出現了年輕化趨勢,且惡性程度不亞於中老年人。其中,一些常被人們忽視的隱形壞習慣成爲助長“隱形虎”發威的催化劑。本期讓我們一起跟隨專家來了解大腸癌的防治要訣。

鬱寶銘教授談大腸癌早發現、早診斷

向生活方式“開刀”

    大腸癌(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瞭解,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城市增長速度尤爲明顯。而在上海,大腸癌已由1962年居常見腫癌的第7位攀升至2006年的第2位,這位“癌老二”還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中。

疏於清理垃圾,腸道備受牽連

    那麼,爲什麼大腸癌的發病率會呈現出城市高於農村,年輕人快於老年人的典型特點呢?對此,原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肛腸外科學組組長鬱寶銘教授指出,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是導致癌症高發與年輕化趨勢的主要誘因。

    受西方元素影響,城市市民逐漸接受了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西式飲食,而此類食物含大量飽和脂肪酸,易導致大腸菌羣組成紊亂,促使致癌物生成和發展。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多肉少菜的飲食比例也相應增加,大腸癌患病率當然隨之“水漲船高”。

    如同生活垃圾在桶裏放久了,垃圾桶會隨着垃圾一起腐爛一樣。大便就是人體的“垃圾”,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較長時間累積在腸道的話,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對腸黏膜造成傷害,從而誘發癌變。另外,不少年輕人士平時工作緊張、菸酒過度致使身體抵抗力降低,一旦受到癌症“侵襲”便招架不住,早早敗下陣來。

學會自我監測,避免病情擴大

    在近期舉辦的“對話希望――聚焦中國大腸癌防治”研討會上,中國抗癌協會的周玉仁副部長呼籲:在我國,早期腸癌的臨牀診斷率始終徘徊在10%-15%。事實上,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和治療,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0%-95%。因此,開展大腸癌的早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常來說,早期大腸癌症狀非常隱匿,如果腹部右側出現癌變,一般感覺不到特別症狀。而如果腹部左側出現癌變的話,症狀之一就是便祕加重。不過不少人卻對便祕不以爲然,不少臨牀醫師也容易將腹痛、腹瀉、便血等誤診爲痔瘡、菌痢或腸炎。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一些健康自測的方法,懂得“監控”自己,避免漠視或擴大病情。如果平時大便等各方面都很正常,突然出現腹瀉或便祕,並且持續腹痛、大便變細、便中帶血或鼻涕狀粘液,就應該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此外,鬱寶銘教授特別提醒40歲以上的人羣: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定期做結腸鏡檢查;如果父母曾經患有大腸癌,或者自己是家族性息肉病的成員,那麼患病的概率會比普通人高2至6倍,這兩類高危人羣必須提高警惕,必須每年定期檢查。

蔡德江教授解讀大腸癌與“飲食關”

晚期大腸癌治療,莫輕視生存質量

    “病從口入”這句話用在腸癌預防上特別合適。飲食不當可謂誘發大腸癌高發的“催化劑”。養成良好膳食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大腸癌的“拜訪”。不過,一旦大腸癌病程發展到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就會變得非常低。因此,對於晚期患者需要在治療上分型、分類進行,選擇保證生存質量的最佳康復方案。

飲食不當成爲“催化劑”

    在上海等地區,人們已逐漸接受了西方化的生活飲食模式,這就給喻爲“富貴病”的大腸癌開闢了綠色通道。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瑞安腫瘤中心蔡德江教授解釋,目前上海居民的飲食結構普遍欠缺合理,如喜食薰醃、燒烤、油炸食品、高熱量快餐食品;年輕白領經常飲用烈性酒;三餐不定時或暴飲暴食等,加上長期飲酒、少動、超體重、肥胖及便祕等因素,而這些都是形成腸癌的催化劑。

    雖然隨着大腸癌疾病知識的普及,不少人已經瞭解到它的危害,但仍有許多市民不知道如何調理飲食,避免病從口入。對此,專家特別提醒大家,預防大腸癌要調整飲食結構,食譜要寬泛一些,最好能迴歸傳統飲食習慣,比如多進食米、面、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過多的豬、牛、羊肉。最新的研究表明,適當服用一定量的維生素D和鈣,對預防大腸癌也有積極的作用。同時,每天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治療還須分病期進行

    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生存率又低,所以蔡德江教授強調“應對”大腸癌必須掌握三早政策,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目前,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一般來說,若能夠施行手術的最好先採用手術治療。不過在治療中一些患者也會陷入這樣的尷尬:爲了能完整切除腫瘤,以往的手術需要把肛門一起切除,還要在腹部做人工肛門,終生帶糞兜,這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也給病人的生活和社交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事實上,在大腸癌的治療理念中,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採用低位保肛手術等方法,既可切除癌症,又能保留肛門正常排便功能,同時又可避免了帶糞兜之痛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達到保證生活質量的目的。

總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此外,給予大腸癌患者合理、規範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也日益成爲大腸癌治療的新趨勢和新方向。臨牀數據表明,通過有效的綜合治療,約有60%-70%的大腸癌病人可以得到康復。比如通過術前輔助放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局部複發率;通過術後放化療防止復發和轉移。借用圖像引導下放射治療可以既提高放療時腫瘤組織的照射劑量又減少正常組織的不必要照射,降低副作用。

    此外,蔡德江教授還強調,對於晚期腸癌且不能手術以及術後復發轉移的患者,治療的目主要在於控制腫瘤病竈及轉移病竈、緩解臨牀症狀、延長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質量。比如通過靶向治療藥物抑制和控制癌症擴展,延長患者的生存週期和生活質量。

【專家簡介】

鬱寶銘

本刊名醫顧問團特聘專家

    教授、主任醫師,原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肛腸外科學組組長,上海分會普外科學會常委和腫瘤學會委員,原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外科副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擅長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和晚期胃腸道癌腫的綜合治療,以及家族性結腸腺瘤病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

蔡德江

    教授,主任醫師,香港安美癌科治療中心主任醫師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瑞安腫瘤特需中心,臨牀腫瘤專科主任醫師,擅長胃癌、腸癌、乳腺癌、食管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常見腫瘤的綜合治療。(稿件來源:《新聞晨報》)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