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食譜預防大腸癌

時間: 2012-10-26

 2006年5月24日 美國《僑報》

    ■ 據調查顯示,全世界大腸癌發病率正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專家研究結果證實,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是大腸癌發生的主要誘因。而事實上,多年潰瘍性結腸炎不愈、家族中有多人患大腸癌或息肉病、膽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做過放射治療、慢性血吸蟲感染等也是造成大腸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吃得越好越易患大腸癌
      
    近年來,大腸癌之所以有高發的趨勢,很多專家都認爲,是因爲現代人吃得太好(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攝入過多)所致。用餐時,粗糧、蔬菜往往乏人問津,面對大魚大肉卻頻頻下筷;蝸居在高樓大廈中的白領,讓運動健身也變成了一種額外的高級消遣。可以說,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爲大腸癌的高發提供了一片適合的土壤。
  
    美國農業部對近年大腸癌高發的現象也非常關注。提出,要想預防大腸癌,首先得擁有一張“金字塔”式的食物結構圖。這座“金字塔”的塔底由各種穀物、麪食、米飯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類、家禽、水產品、蛋類、豆類和奶製品,塔尖纔是高脂食物。其實,這種食物結構正是亞洲,特別是中國傳統的日常食譜。    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吃飯時,膽囊收縮會排出儲存的膽汁,幫助消化。而腸腔中的細菌會把這些進入腸腔的膽汁分解爲致癌物質“二級膽酸”,停留在糞便中。便祕者腸腔中的“二級膽酸”長期與腸黏膜接觸,增加了不斷刺激腸黏膜的機會,從而誘發大腸癌。
  
    同時,糞便中還有許多食物殘渣和細菌。細菌產生的毒素以及被細菌分解的有毒物質,如果長時間停留在腸腔內,對人體也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因此,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祕,對預防大腸癌的作用也很大。    長期腹瀉、腹痛也是不利因素    人們通常把長期腹瀉、腹痛統稱爲慢性結腸炎。    作爲慢性結腸炎的一種,“潰瘍性結腸炎”和大腸癌有着非常緊密的關係。它的主要症狀是腹痛、腹瀉,糞便中有血或膿血,嚴重者會發燒。一旦患病,病人可能長時間不能痊癒。    專家提醒:10年以上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應被視爲“癌前疾病”,要密切隨訪、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