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時間: 2011-02-03

 近來,有人諮詢大腸癌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相關問題,就此我們請教了腫瘤養生專家,讓專家來跟我們做詳細介紹。

    除早期大腸癌的症狀可起病隱匿,毫無症狀外,進展期大腸癌常有程度不同的臨牀表現。此時只要提高警惕,詳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輔以實驗室、內鏡和X線等檢查,作出正確診斷並不困難。   一.病史   詳細詢問病史,常可啓示大腸癌的診斷。凡中年以上出現原因不明體重減輕、貧血、大便習慣改變、粘液便、血便、腸梗阻等症者,均應考慮大腸癌的可能。爲早期發現大腸癌,對於一些無明顯症狀但具有大腸癌危險因素的人羣如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本人罹患過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慢性血吸蟲病或接受過盆腔放療、膽囊切除術者,均應定期隨訪和複查。   二.體格檢查   全面的體格檢查不僅有助於大腸癌的正確診斷,而且可估計病情的嚴重程度、癌侵襲轉移狀況及作爲制訂合理治療方案的參考。局部徵象尤應注意腸梗阻、腹塊及腹部壓痛體徵。由於絕大多數大腸癌發生於直腸及乙狀結腸,故直腸指檢應必可少。凡遇患者有便血、大便習性改變、大便變形等症狀,均應進行直腸指檢。檢查時瞭解肛門或直腸有無狹窄,指套是否沾有血液,如觸及腫塊,應明確其部位、形態、病竈範圍,基底部的活動及其二與鄰近器官的關係。   三.大腸癌早期診斷及其人羣普查的評價   如前所述,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與Dukes分期密切相關。由於大腸癌的病因未明,因此生存率的提高有賴於二級預防,即早期診斷大腸癌。早期診斷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早期發現,二是早期確診。目前由於纖維結腸鏡的廣泛應用,內鏡病理組織取材活檢變得十分簡便易行,因此確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並不十分困難。而大腸癌早期發現尚面臨着多方面的障礙。主要是早期大腸癌常症狀隱匿,前來就診者往往癌腫已屆晚期;此外,目前尚缺乏特異的早期癌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方法。   通過對無症狀人羣進行普查或對有大腸癌家族史或確診有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監測是發現早期癌的重要途徑。由於癌的確診常依賴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活檢,因此,任何形式的普查必須考慮工作量、經濟花費及社會承受力。進行初篩試驗縮小高危人羣可彌補纖維結腸鏡在應用上的不足,即使單純從篩檢效率考慮,初篩試驗亦能提高纖維結腸鏡的檢出效果,例如在萬餘人的普查中,我們對比觀察了單純乙狀結腸鏡及免疫潛血-腸鏡序貫普查的結果,發現經初篩試驗後,可使乙狀結腸鏡對癌的檢出率先0.14%上升到0.43%。   作爲大腸癌初篩試驗不僅要求方法敏感、特異,而且必須是簡單易行,經濟實用。至今爲止,已有多種方法已試用於大腸癌的實驗診斷,但絕大多數難以符合上述要求,這是因爲多數診斷指標只是在大腸癌患者與對照患者間有平均值的差異,但它們並不特異,難以確立癌腫的診斷閾值,對於早期癌往往不敏感。 從世界範圍內的大腸癌普查資料來看,目前用於普查的初篩試驗主要爲便潛血試驗及近年開發的直腸粘液T抗原檢測。此外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血液或糞便中大腸癌相關抗原正在小範圍內普查人羣中試用。   便潛血試驗方法較多。化學潛血試驗方法簡便,但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假陽性(如進食肉類、新鮮水果、蔬菜、鐵劑、阿司匹林等)和假陰性(如糞便留置過久、腸腔內血紅蛋白分解、服用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等)。免疫測定法是繼化學潛血試驗後第二代大腸癌篩檢試驗,其突出優點是特異性強,不受食物及藥物干擾。早期的研究是瓊脂免疫擴散法,但我們在應用中發現該法的特異性雖好,但對癌檢出的敏感性並不比化學法優越。繼後我們相繼比較了反向間接血凝試驗、免疫膠乳試驗及SPA協同凝集試驗等。其原理都是將人血紅蛋白抗體包被在載體上,結果發現SPA免疫潛血試驗可大大提高潛血檢出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我們在8233例普查中,發現陽性患者934例,其中檢出4例大腸癌,3例爲早期癌。值得提出的是SPA試驗是以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作載體,抗體標記無需純化及複雜處理,操作時只需現場採糞液一滴與SPA試劑混勻,在1~3min內便可出現穩定結果,因此十分適合普查。   值得注意的是,便潛血試驗都是基於腸道出血而檢出大腸癌的。因此無出血或僅有間斷出血的大腸癌患者可漏檢。許多腸道非腫瘤性出血可出現假陽性結果。我們對3000餘例40歲以上的人羣進行內鏡普查時發現的5例大腸癌,其中有2例早期癌,潛血試驗爲陰性,而潛血陽性患者中,有97%以上爲非腫瘤性出血。此外,免疫潛血反應中尚存在反應的適量比問題。糞液中血液過多或血紅蛋白分子過剩等可出現假陰性結果,即所謂的“前帶”現象。   爲克服潛血試驗的不足,近年來美國Shamsuddin等根據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粘膜可出現類似T抗原表達這一特徵,提出直腸粘液半乳糖氧化酶試驗用於篩檢大腸癌的可行性(簡稱Shams 試驗)。在國內我們首次將該法對大腸癌的篩檢效果進行驗證並通過方法改良,使之能用於大規模人羣篩檢。結果表明其對臨牀結直腸癌檢出的陽性率爲89.6%。我們在對3820例40歲以上人羣普查中採用Shams 試驗並與SPA免疫潛血試驗對照,結果表明,前者的陽性率爲9.1%,病變檢出率爲12.7%,其中包括2例早期癌和28例腺瘤,對病變檢出與SPA試驗有明顯互補作用。   尋找更爲敏感特異的大腸癌初篩試驗方法是大腸癌防治的重要課題之一,最近報告可從大腸癌糞液中檢出ras癌基因的突變,但這一基因水平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牀,爲時尚早。當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現有的初篩試驗,優化普查方案,將來的大腸癌普查可能不再是單純的腸鏡檢查或潛血-腸鏡序貫普查,而基於各種實驗的敏感性、特異性、經濟性以及受檢者接受性和社會承受能力,實驗普查試驗的綜合和互補,從而提高大腸癌的篩檢效果。   早期大腸癌症狀不明顯,可無症狀或僅隱約不適、消化不良、隱血等。隨着癌腫進展,症狀逐漸明顯,表現爲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腹塊、腸梗阻以及發熱 貧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症狀 因腫瘤浸潤轉移尚可引起相應器官的改變。大腸癌依其原發部位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臨牀徵象和體徵。   一.右半結腸癌   突出症狀爲腹塊、腹痛、貧血。部分可出現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頻、腹脹、腸梗阻等症,但遠較左半結腸少見。右半結腸腸腔寬大,原發癌待發現時常已增大甚大,以潰瘍腫塊多見,許多患者可於右腹部捫及腫塊,除非癌腫直接累及迴盲瓣,一般較少出現腸梗阻。由於大便在右半結腸內仍呈半流體稀糊狀,因此由大便在右半結腸內仍呈半流體稀糊狀,因此由大便摩擦癌竈而引起的出血就較少,多數出血是因癌腫壞死潰瘍所致,因血液與糞液均勻混合而不易察覺可致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往往因貧血而就醫。腹痛亦多見,常爲隱痛,多由腫塊侵及腸壁所致。癌腫潰瘍繼發感染可致局部壓痛和全身毒血癥等。   二.左半結腸癌   突出症狀爲大便習性改變、粘液血便或血便、腸梗阻等。左半結腸腔狹小,原發癌多呈環狀浸潤生長,易致腸腔縮窄,故便祕多見。隨後因縮窄上端腸腔積液增多,腸蠕動亢進,故在便祕後又可出現腹瀉,常兩者交替出現。由於大便進入左半結腸漸由糊狀變成團狀,因而由大便摩擦病竈引起的肉眼便血多見,患者常就醫較早,因長期慢性失血所致貧血就不如右半結腸突出。癌腫向腸壁四周浸潤致腸腔狹窄引起的腸梗阻多爲慢性不完全性,患者常有較長期的大便不暢,陣發性腹痛等。由於梗阻部位較低,嘔吐多不明顯。   三.直腸癌   突出的症狀爲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及因晚期癌腫浸潤引起的伴發病徵。原位癌部位較低,糞塊較硬,癌腫易受糞塊摩擦而易引起出血,多爲鮮紅或暗紅色,與成形糞便不混或附於糞柱表面而誤診“痔”出血。因病竈刺激和腫塊潰瘍的繼發性感染,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誤診爲“菌痢”或“腸炎”。癌腫環狀生長導致腸腔縮窄,早期表現爲糞柱變形變細,晚期表現爲不全梗阻症。   四.腫瘤浸潤及轉移症   局部擴展是大腸癌最常見的浸潤形式,癌瘤侵及周圍組織常引起相應的病徵,如直腸癌侵及骶神經叢致下腹及腰骶部持續疼痛,肛門失禁等。由於癌細胞的種植脫落,直腸指檢可在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內捫及塊物,播散廣泛者可出現腹水。早期癌瘤亦可沿腸壁神經周圍的淋巴間隙擴散,以後則由淋巴管轉移到淋巴結。當癌細胞轉移到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進入乳糜池後,可通過胸導管而發生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引起該處淋巴結腫大。尚有少數患者由於上行淋巴管爲癌栓所堵塞而使癌細胞逆行播散,在會陰部出現無數瀰漫性小結節,女性患者,腫瘤可轉移至兩側卵巢而引起Kruken-berg氏病。晚期大腸癌亦可經血行轉移到肝、肺、骨等處。 本文出處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24
曾被譽爲“膽大包天”第一人,集團擁有航空、乳業和置業投資三大板塊,總資產35億元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患腸癌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年僅38歲。這則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國各地。在爲這位年輕老總因病逝世惋惜的同時,癌症的高發和年輕化再次成爲殘酷的事實,擺在人們眼前。  大腸癌每年新發13萬  有最新資料報道,目前全國每年約有新發大腸癌病例13萬。令人不安的是,各國的統計資料均顯示:大腸癌尤其是其中的結腸癌發病率正在迅速上升,而年輕患者一直佔有一定的比例。  醫師介紹,現在大腸癌發病率約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2%-15%,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隨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24
用手指伸入肛門內檢查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因爲大部分的痔瘡和直腸癌都是發生於手指可以觸及的部位。如果用手指由肛門伸入觸之,感到內部有一些凸起的小粒則爲痔瘡。如果感到腸內有菜花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並發現腸腔狹窄得僅能容納一個手指;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濃液和粘液者,則極可能患上了直腸癌,應該快去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