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運動損傷的現場急救原則

時間: 2013-03-29

簡述運動損傷的現場急救原則

一、急救的意義、原則和注意事項

  急救(Emergency treatment)是對意外或突然發生的傷病事故,進行緊急的臨時性處理。其目的是保護傷病員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傷害、減輕傷病員痛苦、預防併發症,併爲傷病員的轉運和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因此,無論何種急性損傷,做好現場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救護人員的態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婉轉;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保持鎮靜,切不可驚慌失措或顧此失彼,即使出現危急情況也應鎮靜地進行有條不紊的搶救 工作;急救技術要力求熟練敏捷。經急救處理後,應陪伴傷員到醫院,並向醫生介紹發病情況和急救經過。

二、運動損傷的急救方法

  包紮有固定夾板或敷料,限制傷肢活動,避免加重傷情;保護創口,預防或減少感染;支持傷肢,使之保持舒適的位置,減輕疼痛和壓迫止血,防止或減輕腫脹等多種作用。包紮時,動作要柔和、熟練、包紮的鬆緊度應適中,過緊會妨礙血液循環,過鬆則起不到包紮的作用;繃帶包紮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紮結束時,繃帶末端要用膠布粘合固定或將繃帶末端留下了段,縱形剪開縛結固定,但縛結不要在傷口處。

  1.繃帶包紮法  要根據包紮部位的形態特點,採用不同的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均勻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額部等,也是其他包紮法的開始或結束時使用的包紮法。包紮時,先張開繃卷帶,把帶頭斜放在傷肢上並用拇指壓住,將卷帶繞肢體一圈後,再將帶頭的一個小角反折,然後繼續繞圈包紮,每圈都蓋住第一圈,包紮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紮時先作2~3圈環形包紮,然後將繃帶向上斜形纏繞,每圈都蓋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紮時,先做2~3圈環形包紮後,用左拇指壓住繃帶上緣,將繃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繃帶,每圈反折一次,後一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處不要在創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紮法:多用於包紮肘、膝、踝等關節處。方法有二:一是先在關節處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繃帶斜形環繞,一圈在關節上方纏繞,一圈在關節下方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相交,反覆進行,逐漸離開關節,每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最後在關節上方或下方作環形包紮結束。二是先在關節下方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繃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來回作“8”字形纏繞,使相交處逐漸靠攏關節,最後作環形包紮結束

  2.三角巾包紮法:三角巾應用方便,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包紮,這裏只介紹手、足和頭部包紮法。

  (1)手部包紮法:三角巾平鋪,手指對向頂角,將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先將三角巾頂角向下反折,再將三角巾兩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圍繞一圈,在腕背打結。

  (2)足部包紮法:與手部包紮法基本相同。

  (3)頭部包紮法:三角巾底邊置於前額,頂角在後,將底邊從前額繞至頭後,壓住頂角並打結。若底邊較長,可在枕後交叉後再繞至前額打結。最後把頂角拉緊並向上翻轉固定。

   3.前臂懸掛法  分大、小懸臂帶兩種

  (1)大懸臂帶:常用於除鎖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損傷。將三負巾的頂角置於傷肢的肘後,一底角拉向健側肩上,傷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將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幷包住前臂,兩底角在頸後打結。最後拉直頂角並向前折回,用膠布粘貼固定。

   (2)小懸臂帶:常用於肱骨或鎖骨骨折。先將三角巾摺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寬帶,也可用寬繃帶或軟布帶代替。將寬帶的中間置於前臂的下1/3處,屈肘90度角,寬帶的兩端在頸後打結。  

  據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體重約有血液75ml,總血量可達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達到全身總血量的20%,即可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狀;若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30%時,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外出血的傷員,尤其是大動脈的出血,必須立即止血;對疑有內臟或顱內出血的傷員,應儘快送醫院處理。這裏主要介紹外出血的幾種止血方法。

  1.繃帶加壓包紮法  用數層無菌敷料覆蓋創口,再用繃帶加壓包紮,以壓住出血的血管而達到止血效果,同時擡高傷肢。它適用於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壓法  在動脈行走中最容易被壓住的部位稱爲壓迫點。指壓法的要領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應的壓迫點上用拇指或其餘四指把該動脈管壓迫在鄰近的骨面上,以阻斷血液的來源而達到止血的效果。這是動脈出血時的一種臨時止血法,所加壓力必須持續到可以結紮血管或用止血鉗夾住血管爲止。常用的壓迫止血法有:

  (1)顳淺動脈壓迫止血法:一手扶傷員的頭並將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寬處摸到搏動後,將該動脈壓迫在顳骨上(圖7—11)。它適用於同側前額部或顳部出血的止血。

  (2)額外動脈壓迫止血法:在下頜角前約1.5cm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將該動脈壓迫在下頜骨上(圖7-12)。它適用於同側面部出血的止血。

  (3)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法:在鎖骨上窩內1/3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把該血管壓迫在第一肋骨上(圖7-13)。它適用於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動脈壓迫止血法:將傷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頭肌內緣中點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或示、中、環三指將該動脈壓迫在肱骨上(圖7-14)。它適用於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動脈壓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時,用健側手的拇、食兩指壓迫患 指兩側指根部(圖7-15),並擡高患 肢。

  (6)股動脈壓迫止血法;傷員仰臥,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摸到搏動後,用雙手拇指重疊(或掌根)把該動脈壓迫在恥骨上(圖7-16)。它適用於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脛前、脛後動脈壓迫止血法:在踝關節背側,於脛骨遠端摸到搏動後,把該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在內踝後方,將脛後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圖7-17)。它適用於足部出血的止血。

三、骨折固定法

   骨或骨小樑的連續性發生斷裂,稱爲骨折(Frature)。

  1.鎖骨骨折:先取3條三角巾並摺疊成寬帶,在雙肩腋下填上棉團或軟布團,然後用2條寬帶分別繞過傷員兩肩在背後打結,形成兩個肩環,再用第3條寬帶在背後穿過兩個肩環,拉緊打結,最後將兩前臂縛扎固定或將傷肢掛在胸前(圖7-18)。

  2.肱骨幹骨折:用2塊長短、寬窄適宜的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傷臂的內、外側,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帶將骨折處上下部縛好,再用小懸臂帶把前臂掛在胸前,最後用寬帶或三角巾將傷臂固定於體側(圖7-19)。

  3.前臂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前臂的掌側和背側,前臂處中間位,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帶縛扎夾板,再用大臂帶把前臂掛在胸前(圖7-20)。

  4.手腕部骨折:用一塊有墊夾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側,手握棉團或繃帶卷,再用繃帶纏繞固定,然後用大懸臂帶把患臂掛於胸前(圖7-21)。

    5.股骨骨折:用2塊長夾板放在傷肢的內、外側,內側夾板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側夾板上至腋下,下達足跟。然後用5~8條寬帶固定夾板,在外側打結(圖7-22)。

  6.小腿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放在小腿的內、外側,2塊夾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條寬帶分別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縛扎固定(圖7- 23)。

  7.腰椎骨折:疑有腰椎骨折時,要-儘量避免骨折處有移動,更不能讓傷員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損傷,不論傷員是仰臥或俯臥,儘可能不要變動原來的位置。用硬板擔架或門板放在傷員身旁,由數人協力輕輕把傷員搬至木板上,取仰臥位(圖7-25),並用數條寬帶把傷員縛紮在木板上。若腰部懸空時,應在腰下墊一小枕或捲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擔架時,傷員要俯臥,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圖-26)。

  8.頸椎骨折:若固定與搬動方法不當,有引起脊髓壓迫的危險,可立即發生四肢與軀幹的高位截癱,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務必使頭部固定於傷後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轉,數人協力把傷員搬至木板上,頭部兩側用沙袋或捲起的衣服固定,用數條寬帶把傷員縛紮在木板上,嚴禁頭頸左右旋轉與屈伸(圖7-27)。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單獨或同時發生。呼吸停止後則全身缺氧,隨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後,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樞性呼吸衰竭而導致呼吸停止。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的原因較多,較常見的有電擊傷,一氧化碳中毒或藥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病人,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並注意心臟工作情況;心跳停止而呼吸尚未停止的傷員,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並注意維護呼吸道通暢;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Artifical Respiration)和胸外心臟擠壓,最好由兩人配合進行,一人作人工呼吸,一人作胸外心臟擠壓,兩者操作頻率之比2:30。呼吸、心跳驟停的搶救,必須做到行動迅速,爭分奪秒,纔可能挽救病人生命。雖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在運動實踐中應用較少,但在羣衆性游泳中發生溺水卻非少見。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員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呼吸  肺位於富有一定彈性的胸廓內,當胸廓擴大時,肺也隨着擴張,於是肺的容積增大,外界空氣進入肺內,即爲吸氣;當胸廓縮小時,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體排出體外,即爲呼氣。對呼吸停止的人,可根據以上原理用人工被動擴張與縮小胸廓的方法,使空氣重新進出肺臟,以實現氣體交換,稱爲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方法較多,最有效的是口對口吹氣法。

   (1)口對口吹氣法:傷員仰臥,頭部置於極度後仰位,打開口腔並蓋上一層紗布。救護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頜,掌根部輕壓環狀軟骨,使其間接壓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氣進入胃內;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氣後,對準患者口部吹入。吹氣完後,立即鬆開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覆進行,每分鐘吹氣16~18次。

   (2)注意事項;施行人工呼吸前,應迅速消除患者口腔、鼻腔內的假牙、分潑物或嘔吐物,鬆開衣領、褲帶和胸腹部衣服。開始時,吹氣的氣量和壓力宜稍大些,吹氣10~20次後應逐漸減少,以維持上胸部輕度升起爲度。牙關緊閉者,可採用口對鼻吹氣法,救護者一手閉住患者口部,以口對鼻進行吹氣,其他操作與口對口吹氣法相同。

  2.胸外心臟擠壓法   心臟位於胸腔縱隔的前下部,前鄰胸骨下半段,後爲脊柱,其左右移動受到限制。胸廓具有一定的彈性,擠壓胸骨體下半段,可間接壓迫心臟,使心臟內的血液排出;放鬆擠壓時,胸廓恢復原狀,胸內壓下降,靜脈血則迴流至心臟。因此,反覆擠壓和放鬆胸骨,即可恢復血液循環。

   (1)操作方法:病人仰臥在木板或平地上。救護者雙手手掌重疊,以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體的下半段,肘關節伸直,藉助於自身體重和肩臂肌的力量,適度用力下壓,使胸骨體下半段和相連的助軟骨下陷3~4cm,隨後立即將手放鬆(掌根不離開病人皮膚),如此反覆進行。成人每分鐘擠壓60~80次;小兒用單手掌根擠壓,每分鐘擠壓100次左右(圖7-30)。

   (2)注意事項:救護者只能用掌根壓迫病人胸骨體下半段,不可將手平放,手指要向上稍翹起與肋骨離開一定距離;擠壓方向應垂直對準脊柱;擠壓時應帶有一定的衝擊力;用力不可太輕或太大,太輕不能起到間接壓迫心臟的作用,太猛會引起肋骨骨折。在就地進行搶救的同時,要迅速請醫生來處理。

   (3)擠壓有效的表現:摸到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上肢收縮壓在8kpa(60mmhg)以上,口脣、指甲牀的顏色比擠壓前紅潤,有的病人呼吸逐漸恢復,原來已散大的瞳 孔也隨着縮小而趨恢復。若出現以上表現,說明擠壓有效,應堅持做到病人出現自動心跳爲止;如果沒有出現上述表現,則說明擠壓無效,應改進操作方法和尋找其他原因,但不可輕易放棄現場搶救。

  運動員損傷現場急救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1、擦傷 

  機體表面與粗糙物體相到磨擦而引起的皮膚表層損害,稱爲擦傷。 

  運動員在踢靶、打靶或相互對抗時,腳背、手、臂、口、眼、鼻都有可能出現擦傷。如果擦傷面積較小,可用0.1%的新潔爾滅溶液塗抹;若擦傷面積較大,需用2.5%的碘酒和75%的酒精在傷口周圍消毒,再生生理鹽水棉球塗除傷口異物,然後用繃帶包紮。擦傷在散手訓練中是很常見的,所以爲了避免或少發生擦傷,準備活動要充分,訓練前要檢查器械是否有破損或異物,訓練強度和運動量的安排要漸進。 

  2、挫傷 

  人體某部位受鈍性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局部閉合性損傷,稱爲挫傷。 

  運動員在互相對抗時,由於防守不到位,頭部,軀幹受到重擊,或失衡倒地自我保護不合理,都有可能發生挫傷。如果局部僅有疼痛、壓痛、腫脹、功能障礙等較輕症狀時,可在局部冷敷新傷藥,加壓包括扎,擡高患肢;如果出現骨折、肌肉或肌健斷裂時,應將肢體包紮固定後送醫院治療。挫傷在散手訓練中偶有發生,主要在於條件實戰或實戰時雙方配對不合理,技術有懸殊,強者不願陪練,打起來“沒輕沒重”造成的。 

  3、掌指關節和指關節扭傷 

  掌指關節和指關節由於碰撞受力,使局部關節韌帶或關節囊受損而造成的扭傷。 

  運動員由於指節活動不充分、纏綁繃帶不正確、力點不準確等原因,在互相擊打時就會發生扭傷。輕度扭傷,即局部關節穩定性仍正常者,可將傷指微屈輕輕拔伸牽引,外擦舒活酒輕捏數次,注意不能揉、不能扳,然後用粘膏將靠近傷側的健指連同患指固定在一起。重度扭佃,即關節稍有側方活動者,宜用一塊弓形小夾板放在掌側將患指固定成半屈位,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指節損傷在散手訓練中時有發生,因此除了準備活動要充分,纏綁繃帶(手腕和手掌、指節)正確,動作方法要準確外,在打手靶或消包時要由輕到重,逐漸增強拳的抗擊打能力,爲技術和實戰訓練打下基礎。 

  4、膝關節急性損傷 

  膝關節由股、脛、髕、腓骨組成,關節內及周圍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半月板,以及肌肉和肌腱,是較容易發生運動損傷的關節。 

  (1)內側副韌帶損傷 

  當膝關節屈曲130°-150°,小腿受力產生外展外旋時,或足和小腿固定,大腿受力產生內收、內旋時,都可使內側副韌帶抽傷。例如運動員的一腿被對方抄起,支撐腿保持平衡用力防摔或反摔時,由於力量差,技術不高,就容易出現內側副韌帶損傷。 

  (2)外側副韌帶損傷 

  當膝關節屈曲,小腿受力產生內收、內旋,或大腿受力產生外展、外旋時,外側副韌帶就會出現損傷。例如運動員被摔倒時,小腿被抱壓,膝關節就可能出現外側副韌帶損傷。 

  輕微的側副韌帶損傷,疼痛較輕,腫脹不明顯,無關節屈伸障礙,這時只需停訓2-3天,外敷活血止痛中藥即可。如果參加比賽,應用粘膏支持繃帶及彈力繃帶纏裹保護。 

  較重的側副韌帶扭傷,會出現明顯的腫脹、伸屈功能受限,疼痛劇烈,一般採用橡皮海綿加彈力繃帶壓迫包紮,再用託板將患膝固定於微屈位,然後擡高患肢休息。側副韌帶如出現斷裂,應立即加壓包紮固定,然後轉送專科醫院進一步診治。 

  (3)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 

  十字韌帶損傷是由於膝關節處於半屈位時,突然出現旋轉,或內收、外展動作而引發的。 

  半月板損傷是由於膝關節處於半屈位,小腿外屈或內收、內旋時,受到急劇的研磨、捻轉的撕裂而引發的。 

  在運動員使用前、後掃腿或轉身外擺腿時,由於動作不正確,時機把握不好,支撐腿就容易出現上述的損傷。 

  半月板或十字韌帶損傷後,當時即有膝關節鬆活、軟弱無力、不能持重行走的症狀,這時需加壓包紮,固定制動,送往醫院診治。膝關節急性損傷一般發生在實戰和比賽時,主要由於力量不足、防護技術差,以及對方使用犯規動作造成的。所以,在訓練中要加強專項與非專項身體素質訓練,要正確運用技術動作,這樣可以減少或避免損傷。 

  5、休克的現場急救 

  休克是指人體受到強烈的有害作用而引起的一種急性循環功能不全綜合症。運動員出現的休克多見於外傷性休克,主要是損傷引起的劇烈疼痛或震盪所致。 

  對於散手運動來說,多在實戰比賽中由於頭部、腹部、襠部受到嚴重挫傷,從而引起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休克現象。出現休克時,應立即讓傷員平臥,頭側偏,注意防寒或防寒或防暑,不可隨意搬動和讓傷員坐站立。對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或嗅以氨水使之甦醒。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昏迷時間在5分鐘以上;清醒後頭暈、噁心、嘔吐劇烈、兩瞳孔不對稱或變形;清醒後有頸項強直或出現第二次昏迷時,說明頭部嚴重損傷,應立即送醫院處理。襠部挫傷急救措施同前,但要檢查外部是否出血,睾丸是否進入腹腔,如有這些情況應立即送往醫院。

  2、關節脫位的臨時處理

  關節脫位是指關節失去正常的連結,也稱脫臼。

  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由於倒地時自我保護動作不正確,易出現肘關節、肩關節脫臼;在使用衝拳、慣拳用力空擊時也有可能出現肘、肩關節脫臼。這裏受傷關節會出現疼痛、壓痛和腫脹,關節功能喪失,關節外表出現畸形。

  肘關節脫臼時,讓患者取坐位,助手站在患者背後,用手握住傷肢的上臂,術者一手握傷肢腕部,另一手拇指抵住尺骨鷹嘴,與助手對抗牽引數分鐘,然後逐漸使肘關節屈曲,即可復位。

  肩關節脫臼時,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坐於患側,雙手推患肢腕部,並用足底伸入患側腋下(左肩用左足,右肩用右足),蹬住其附近的胸壁,徐徐拉傷肢,並同時向外旋轉患肢,此時肱骨頭可從鎖骨下、喙突下、盂下離開,自關節囊的開口處滑入關節盂內。

  2、中暑的急救:

  發生中暑時,應儘快將中暑病人送醫院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腎臟衰竭等併發症。但在送醫院之前,仍需作一些急救處理:迅速將病人立即停止運動,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解開衣褲,以利於呼吸和散熱。可喝些冷飲、鹽糖水,可服用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人丹等解暑成藥,取十滴水2到3滴,加適量溫水灌服,或內服仁丹兩三粒。並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冰袋、冰塊置於病人頭部、腋窩、大腿根部等處。將病人置於4℃到18℃的水中,並用毛巾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一般按摩15到30分鐘左右,即可把體溫降至37℃到38℃。

  待溫度降至38℃,可停止降溫。老年人、體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最好不用這種水中降溫法。如在有先兆症狀時不採取措施而繼續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或運動,患者可能發展到中度或重度中暑,出現體溫上升,皮膚灼熱、呼吸急促、嘔吐、煩躁、抽搐、昏迷。可用冰袋敷患者頭、頸、腋、腹股溝部位,並迅速送醫院搶救。

  6、抽筋的處理方法

  正確的處理步驟如下:

  1、按摩抽筋部位。

  2、小心地舒展、拉長抽筋部位的肌肉,使它保持在伸展狀態。

  3、在抽筋局部用毛巾熱敷。

  腓腸肌抽筋的處理:

  (1)急劇運動時腓腸肌突然覺得疼痛、抽筋時,要馬上捉緊拇趾,慢慢地伸直腿部,待疼痛消失時進行按摩。

  (2)手指、手掌抽筋:將手握成拳頭,然後用力張開,又迅速握拳,如此反覆進行,並用力向手背側擺動手掌。

  上臂抽筋:將手握成拳頭並儘量屈肘,然後再用力伸開,如此反覆進行。

  小腿或腳趾抽筋:用抽筋小腿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腿的腳趾,用力向上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小腿的膝蓋上,幫助小腿伸直。

  大腿抽筋:彎曲抽筋的大腿,與身體成直角,並彎屈膝關節,然後用兩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貼在大腿上,並做震盪動作,隨即向前伸直,如此反覆進行。

  7、 腳扭傷處理方法

  首先,傷後要避免繼續負重或行走,切忌由同伴在傷痛局部手法按揉。

  可以用繃帶或寬膠布將患側足踝背伸90後輕度外翻位包紮固定,限制行走,並送醫院處理。

  對於症狀輕者,可在傷後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並擡高患肢。此時冷敷能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起到止血、消腫、鎮痛的作用。因此在急性扭傷後,應施行局部冷敷,並且越早越好。擡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迴流,不至於使血液瘀積於血管損傷處。

  冷敷方法:將冷水浸泡過的毛巾放於傷部,每3分鐘左右更換一次,也可以用冰塊裝入塑料袋內進行外敷,每次20~30分鐘。夏季則可用自來水沖洗,沖洗時間一般在4~5分鐘左右,不宜太長。

  如果踝部扭傷已超過24小時,則應改用熱敷療法。此時熱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利於傷處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

  熱敷方法:將熱水或熱醋浸泡過的毛巾放於傷處,5~10分鐘後毛巾已無熱感時進行更換。每天進行1~2次,每次熱敷約30分鐘即可。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覆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3-30
(三)骨折固定法 骨或骨小樑的連續性發生斷裂,稱爲骨折(Frature)。 1.鎖骨骨折:先取3條三角巾並摺疊成寬帶,在雙肩腋下填上棉團或軟布團,然後用2條寬帶分別繞過傷員兩肩在背後打結,形成兩個肩環,再用第3條寬帶在背後穿過兩個肩環,拉緊打結,最後將兩前臂縛扎固定或將傷肢掛在胸前(圖7-18)。 2.肱骨幹骨折:用2塊長短、寬窄適宜的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傷臂的內、外側,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帶將骨折處上下部縛好,再用小懸臂帶把前臂掛在胸前,最後用寬帶或三角巾將傷臂固定於體側(圖7-19)。 3.前臂骨折:用2塊有墊夾板分別放在前臂的掌側和背側,前臂處中間位,屈肘90度角,用3~4條寬帶縛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