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兒腦癱的選擇性脊神經根切斷術的幾個問題

時間: 2013-10-17
在小兒腦癱的綜合治療方案中,有一種手術的方法,叫做選擇性脊神經根切斷術,簡稱SPR手術。術後可顯著降低雙下肢肌張力,有相當比例的患兒術後獲得獨立行走的能力。以下就筆者多年臨牀中碰到的關於SPR手術的問題略作總結:
一、關於SPR手術的歷史沿革。在上世紀70年代,SPR手術首先出現在德國。當時是將脊神經根全部切斷,術後患兒雙下肢肌張力消失,肌力也降爲0級,成爲完全軟癱。後來改進爲切斷脊神經根的1/3,這樣一來,患兒下肢的肌張力在術後有顯著下降,而下肢肌力也得以大部分保留。當時歐美腦癱界非常興奮,認爲開創了腦癱治療的新紀元。SPR手術也隨之在歐美風靡一時。但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到2000年的時候,歐美的最新觀點爲:做了SPR手術的患兒與未做SPR手術只是單純康復訓練的患兒相比,遠期康復效果無顯著差別。所以至目前,在西方,SPR手術已不被推薦。
二、SPR手術的原理。理論上認爲,大腦屬於高級神經中樞,對周圍神經起抑制作用,而周圍神經是興奮作用。這樣,大腦的抑制與周圍神經的興奮相互協調,人就能保持正常的肌張力。腦癱患兒由於大腦損傷,對周圍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造成周圍神經興奮性相對增高而致肌張力高。SPR手術不是修復受損的大腦而是將完好的脊神經根人爲損毀一部分,以與受損的大腦相匹配。打個比方:將大腦比喻爲丈夫,將周圍神經比喻爲妻子。對由於丈夫有殘疾而導致的家庭不和,此時不是治好丈夫的病而是把妻子也打成殘疾,從而家庭和睦。所以從本質上說,SPR手術是一種損毀正常機能的手術。
三、做SPR手術的時機及SPR手術與跟腱延長術的先後順序。基於SPR手術的原理,一般手術時機選擇在患兒6歲以後爲宜。因爲患兒在6歲以前大腦的可塑性大,尤其3歲以前的患兒,對康復訓練的配合性差,此時用按摩手法開發大腦潛能爲最佳治療方法。而且手法按摩無痛苦,不像訓練要付出極大的意志努力,非常適合於年齡小的患兒。6歲以後,患兒大腦大致發育定型,此時腦潛能開發餘地很小,病情比較鞏固,選擇SPR手術,一次性降低肌張力就成爲比較適當的選擇之一。另,SPR手術與跟腱延長術的先後順序問題:筆者認爲,應先做SPR手術,阻斷大腦不斷向下肢發放的緊張性衝動之後,如果患兒跟腱仍然短縮,此時再宜行跟腱延長術。如果先做了跟腱延長術,而沒有阻斷大腦向下肢持續發放的緊張性衝動,易致跟腱再度攣縮,而致尖足復發,還得進行二次手術。況且跟腱延長術也是一種損毀性手術,理論上講對正常組織的損毀越小越好。
四、SPR手術風險的問題。風險簡單說大致兩種。一種是切斷過多導致術後肌張力低,肌肉無力無法站立,內收肌角過大等。一種是切斷過少導致肌張力下降不滿意。一旦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均無二次手術補救的可能。所以患兒家長在手術前應充分權衡。另有部分患兒訴術後遺留有腰疼的現象。
五、什麼樣的患兒做SPR手術後效果會好。首先,徐動型患兒因肌張力高低變化不定,是禁忌做SPR手術的。痙攣型患兒有雙下肢肌張力增高,剪刀步者是適應人羣。一般來說,肌張力高但肌力不是很差的患兒,在術後肌張力顯著下降後,獲得獨立行走能力的可能較大。而肌力越差,則術後效果越差,因爲SPR手術並不能提高肌力,相反會減弱一些肌力。所以肌力過差的患兒是有可能發生術後站不起來的現象的。
六、SPR手術與康復訓練的關係。一般,做了SPR手術後,配合長期的康復訓練的觀點是沒有異議的。一些家長因長期肌張力降不下來而求之於SPR手術,期望短期內見到迅速的效果,因而有一勞永逸的想法,而把過多的希望寄託在手術上。實際上應該這樣看待手術與康復訓練的關係:也即康復訓練的效果越好,手術的條件就具備得越好,手術的效果就越好。而更何況前已述及現今西方主流的觀點是認爲康復訓練與做SPR手術的遠期效果無差別呢。所以,在任何時候,不論做不做手術,康復訓練都是不可少的。
以上幾個問題是筆者多年臨牀中患兒家長經常遇到的問題,把它們簡略說明,希望能對廣大腦癱患兒家長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