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方之冠——桂枝湯組方整理心得
桂枝湯爲仲景第一名方,其重要性對傷寒派不言而喻,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減方的形式反覆出現。仲景方約200餘首,其中用桂枝湯加減變化而出者,計有28方。此方不僅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證,且大量用於臨牀各科之無表證者。歷代醫家稱譽此方爲仲景“羣方之冠”。
桂枝湯首見於《傷寒論》之太陽篇第12條,治療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的太陽中風證。其症狀主要爲“熱自發”,“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藥物組成爲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切)、大棗(掰),其中桂枝與芍藥用量比例爲1∶1。桂枝,辛、甘、溫,爲君藥,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風邪。其中芍藥應爲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脾、腎經,爲臣,在此取其斂陰和營的功效,故應爲白芍。正如《本草求真》中所說:“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泄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桂枝與芍藥等量合用,一治衛強,一治營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補,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生薑辛散止嘔,且助桂枝;大棗味甘益陰和營,以助芍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五藥中屬桂枝的作用最爲玄妙:《神農本草經》論牡桂(桂枝),開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氣,主吐吸(喘證)。似以能降氣逆爲桂枝之特長。而仲景之苓桂術甘湯由以之治療短氣,取其能升,能溫之妙,桂枝加桂湯治療奔豚氣,取其能降之功,而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又取其能散之效。而在小建中湯中,桂枝能溫陽祛虛寒,與飴糖相伍辛甘養陽,益氣溫中緩急。此外,其還有通經活絡,溫通心陽的作用而治療寒痹、胸痹等證。至於桂枝的發汗作用,筆者認爲雖有,但極微,原因有三:一是在桂枝湯的服法中明確指出:“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正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的觀點:“桂枝湯無用,非無用也,不啜粥故也”;二是仲景在治療奔豚氣所用的桂枝加桂湯中,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又加桂枝二兩,溫服一升,但此方並無發汗作用。而且仲景之桃核承氣湯、桂枝加桂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等皆用桂枝,難道都有發汗的作用嗎?三是現代藥理說明:桂枝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爲桂皮醛等,桂皮醛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並未發現有明顯增加汗腺分泌的作用〔1〕。故綜上所述,桂枝之發汗作用有待商榷。
綜觀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結構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平調,爲其在內科中的應用埋下了伏筆。故柯琴在《傷寒附翼》中贊桂枝湯道:“爲仲景羣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總之,鑑於其調和營衛、陰陽、氣血的作用,被仲景及後世醫家廣泛應用,不僅應用於外感疾病,而且加減應用於內傷雜病,並在其主治範圍上不斷擴充,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因此深入研究、開發並挖掘其理論及臨牀價值是十分必要的。
———————————————————————————————————————————————
《傷寒論》桂枝湯,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主治太陽中風證。殊不知,桂枝湯“立法,從脾胃以達營衛,周行一身。營表裏,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非攻伐,非補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順,格者和。是故無論內傷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權衡變化而推而廣之,則全論諸方之法,皆可一意貫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傷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發汗劑 《傷寒論》中,用桂枝湯解表的條文共21條。若仔細讀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湯解表時,在服藥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二要“溫覆令一時許”(適當地加蓋衣被,約2小時)。如此而達到“遍身縶縶,微似有汗”之目的。諸如《金匱要略》治柔痙的栝樓桂枝湯、治黃汗的桂枝加黃芪湯等方皆同,這是因爲桂枝湯不是發汗劑而是解肌劑。解肌與發汗不同,二者不能混爲一談,這直接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桂枝湯。 桂枝湯以芍藥爲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補斂之性的芍藥,更佐以大棗,與麻黃湯以麻黃爲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別。麻黃湯開瀉皮毛而峻汗無補,桂枝湯調和營衛而解肌。李時珍言:“麻黃通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對麻桂之辨,亦可見麻黃湯發汗與桂枝湯解肌之一斑。仲景強調:“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服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解肌之劑,若用於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氣與溫覆“以助藥力”,方可汗出病癒。這就是桂枝用於治表時,在服藥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脈證並治第一》:“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這是用桂枝湯原方來調和脾胃,以治妊娠惡阻的實例。仲景在文中註明“無寒熱名妊娠”六字,以說明本證並沒有發熱惡寒等表證,而是用桂枝湯治妊娠惡阻。 滋補氣血 桂枝湯中,以桂枝和芍藥爲主要藥物。《神農本草經》言桂枝:“主咳逆上氣,結氣喉痹,吐利,利關節,補中益氣”,謂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藥皆有益氣之能,桂枝辛甘溫屬陽,爲氣分藥,芍藥酸苦微寒屬陰,爲血分藥。兩藥等量用之,陰陽相濟,氣血相和,通斂相適,大可滋壯氣血而補虛。《傷寒論》第62條:“發汗,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這是無表邪、表證的氣血營陰不足之正虛身痛證。仲景仍取桂枝湯加以變通,可見桂枝湯本具有補益氣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關節疼痛,但無紅腫,無明顯寒熱之象,而見舌淡,脈沉無力之人。
燮理陰陽 桂枝湯可調和營衛,而調和營衛之義,大而言之,即是調和陰陽,調和氣血。《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眩發落,脈虛極芤遲,爲清谷、亡血失精。脈得之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如此氣血皆虛又兼陰陽失於交泰之候,仲景卻棄參、芪、歸、地不用,專取桂枝湯實其陰陽氣血之虛,再加龍骨、牡蠣潛陽攝納,使陰陽交泰。這充分表明桂枝湯確具補而不峻,溫而不燥,緩圖之功,更爲慢性虛損勞極之所宜。
溫中補虛 桂枝湯中,桂芍等量合用,並配以生薑、甘草、大棗安中和胃之品,使全方不僅有和脾胃、燮陰陽、益氣血之功,更合溫中補虛之良效。《傷寒論》中桂枝湯有三禁:一爲太陽傷寒的麻黃湯證不可用之;二爲內有溫熱的“酒客”不可用之;三爲素有裏熱之人不可服。特別是後二禁,之所以禁用,大體不脫桂枝湯的溫中補虛之功。
由桂枝湯衍變的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諸方,皆以桂枝湯爲底方。用以治療虛勞諸疾,即是取桂枝湯溫中補虛之明證。若桂枝加入血分藥則轉而調血治血。如《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證爲血虛而寒逆,方則可視爲是桂枝湯加味而成(當歸、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通草、細辛)。《金匱要略?婦人雜證脈證並治》第9條的溫經湯(當歸、阿膠、川芎、桂枝、芍藥、生薑、甘草、人蔘、吳茱萸、半夏、丹皮、麥冬),以治婦人血虛且瘀所致之崩漏證,亦可看作桂枝湯加用血分藥而來。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仲景取桂枝湯之意而進行加減變化之方,大約28首之多。其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桂枝加黃芪湯、栝樓桂枝湯用以解表;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用以補虛降逆氣;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加附子湯用以補陽;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當歸四逆湯湯、溫經湯用以調血治血;新加湯、桂枝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桂枝黃芪五物湯用以調補陰陽氣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用以治水氣病。由桂枝湯的加減變化之方,體現了桂枝之用,可表可裏,可氣可血,實爲良方。
仲景將其加減變化,所涉甚廣,然仍有其規律可循:一是桂枝湯加減變化,關鍵在於桂枝與芍藥之變;二是除用於解表外,凡治裏證,終不離溫、補之情。
——————————————————————————————————————————————
桂枝湯的古代應用
治療外感疾病 代表方爲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柴胡桂枝湯等。
桂枝湯主要治療因外感風寒,營衛失調之太陽中風證,在《傷寒論》中的太陽篇中多次出現。張仲景對其在外感疾病中的應用,首先,在診斷標準上有如下觀點:指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病的總綱;明確“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爲太陽中風的主證;指出“陽浮而陰弱”是中風病的總病機,即營行脈內,衛行脈外,一陰一陽,風爲陽邪,陽主氣,陽盛則氣亦蒸,使衛陽外越,則“熱自發”,內營與衛氣失和,其氣內弱,陰主血,汗爲血液,陰弱則陽易瀉,故“汗自出”。其次,在服法上,指出需“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覆取微似汗”,“以半身(執+水)(執+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服藥期間禁服刺激性食物。再次,指出桂枝湯的以下幾種禁忌證:平素因飲酒、喜食肥甘厚味等原因而導致痰溼內蘊者;裏熱證;脈象微弱,陽氣大虛者;無汗,脈浮緊之太陽傷寒證。此外,在中風病兼證或因誤治而導致的變證等方面也有如下闡述:“項背強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湯;素有喘證或太陽病誤下後微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太陽病發汗太過,損傷陽氣者,用桂枝加附子湯。若出現“身疼痛,脈沉遲”,即發汗太過,損傷營氣,經脈失養,方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桂枝與芍藥、生薑用量比爲3∶4∶4,且加人蔘),以此達到調和營衛,益氣和營的作用。太陽病誤下後可有兩種轉歸:一是微喘,治法同上。二是“脈促而胸滿者”,即表證不解兼胸陽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若微寒”,全身表現爲脈象微弱,明顯惡寒者,此爲全身陽氣受損,方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而且還指出了服用桂枝湯後的幾種情況:痊癒;發汗太過,損傷陽氣,治法同上;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針刺風池,風府穴,再與桂枝湯。
總之:桂枝湯的應用既不能失掉原則,又不能過分拘泥,要堅持辨證論治,要始終以客觀脈證爲施用方藥的依據。
治療營衛不和之自汗 代表方爲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
自汗指不問朝夕,動或不動,醒時出汗(與盜汗相區別)。多由營衛不和,脾肺氣虛,裏熱蒸迫所引起,但以營衛不和證型者居多。營氣雖和,但受邪風,衛不顧護於外,致營不內守,而自汗出。故治療此證,以桂枝湯爲首選,服法同上,取微汗則愈。此處要區分病理性自汗與藥汗的區別:前者是營衛不和的外在表現,使營衛相離,多爲冷汗;而後者是驅邪扶正的重要手段,使營衛相和,多爲熱汗。自汗傷正,而藥汗驅邪。
桂枝加附子湯是治療陽虛漏汗證之名方,爲桂枝湯加附子而成。關於其應用,劉渡舟在其《傷寒論通俗講話》裏講了一則病案,可作參考:“同事僕老師,在回鄉探親前向我求方,他說有一個親戚患自汗證,身體虛憊不堪。曾用黃芪、黨蔘、龍骨、酸棗仁、浮小麥等止汗固表之品無效,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如無熱象,可試用桂枝加附子湯。他回鄉後用此方果然取效。後來他對我說,陽虛出汗,非附子不能止,若早看到這一點,病也不至於拖延至今。”
治療奔豚氣 代表方爲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
奔豚氣是一種發作性疾病,發作時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或身體的其他部位)上衝心胸,甚至上衝咽喉,其狀痛苦異常,嚴重時病人有瀕死感。多因驚嚇誘發,其病位在心肝腎,與衝脈有關。在證型上主要分爲:肝鬱化火,心陽受損,寒飲上逆。
桂枝加桂湯爲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心陽受損,陰寒之氣乘虛上犯心胸而致的奔豚氣。方中桂枝與芍藥之比爲5∶3,此方重用桂枝,更佐甘草、生薑、大棗,使辛甘合化,振奮心陽,降逆散寒;用芍藥酸甘化陰,共奏平調陰陽,平衝降逆之效。
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之主證是心陽虛,下焦腎水動,欲作奔豚(而未作),屬虛實夾雜。表現爲臍下悸,小便不利等,治療以溫陽利水。本方爲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加茯苓所成。方中重用茯苓,利水寧心。
治療血痹 代表方爲黃芪桂枝五物湯。
血痹之證原載於《金匱要略》,是素體營衛氣血不足,或受風較重,以局部肌膚麻木不仁爲主證,或可出現痠痛感。本病屬陰陽俱不足,故用發汗之品恐其傷正,而根據血脈不通之理,投以活血之品,又恐活血藥之性味辛溫,耗散陽氣,給治療帶來困難。由於營衛氣血不足,已不能濡養肌膚,加上風寒入侵血脈,使血行澀滯,運行不暢,肌膚變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黃芪益氣實衛;桂枝溫經通陽;白芍和營養血;黃芪、桂枝相伍補氣通陽;生薑、大棗合用既可調營衛,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薑,可助桂枝以散風寒、通血脈,全方既可溫養衛氣營血以扶正,又可散風寒、通血脈,祛除邪氣,而且本方兼有祛風之效,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溫補通調散風寒並用,使氣血調和,陰平陽祕,血痹自止。
治療虛勞 代表方有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薯蕷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等。
虛勞病最早見於《內經》,漢代張仲景聯繫具體脈證,闡述了陽虛、陰陽兩虛等各種虛勞證候的鑑別、治法和用方,並提出虛勞爲五臟氣血陰陽虛損,重點在於脾胃虛損,陰陽兩虛,虛中夾實。根據《內經》“陰陽之要,陽祕乃固”的原則,治療重在斂陰固陽。仲景所用方中,雖以補益爲主,但無一填補、滯補,既達到充實元真的目的,又促進血脈之通暢。 這一治療虛損疾病的觀點對後世醫家,甚至現代醫家都有指導意義。如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爲調和營衛之桂枝湯加入收斂固澀之生龍骨、生牡蠣,使陽能固,陰能守,而成溫腎攝陽之有效方劑,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此方治療虛勞失精,症見:“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爲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本病是由於陰液虧耗,氣隨血脫,進而損傷陽氣而致陰陽兩虛之遺精。筆者認爲,這種調和營衛與固澀之劑配伍治療陰陽兩虛疾病的方法,應源於《內經》,原因有二:一是《靈樞·營衛生會》記載:“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說明營衛之精氣與血可相互轉化。二是《靈樞·營衛生會》又云:“營在脈中,衛在脈外,五十而復大會。陰陽貫灌,如環無端。”指出營氣與衛氣運行通暢,則陰陽貫通。
現代應用
桂枝湯 其加減方可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多形性紅斑、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冬季皮炎等屬營衛不調者。此外,近年來還有報道桂枝湯加減可治療虛性便祕〔2〕、小兒厭食症〔3〕、胃脘痛〔4〕、骨折恢復期盜汗〔5〕、更年期綜合徵〔6〕、婦科雜病〔7〕、白細胞減少症〔8〕、類風溼性關節炎〔9〕等疾病。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現多用於有夢無夢之遺精、久患失眠、盜汗〔10〕、神經官能症、頻發性室早搏〔11〕等。
黃芪桂枝五物湯 現代常化裁運用治療周圍性神經炎、腦炎後遺症、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硬皮病、心肌炎、褥瘡、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屬於營衛氣血不足,復感風邪入侵血脈者。
小建中湯 現臨牀多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痛經〔12〕等屬中焦陰陽俱不足者。
————————————————————————————————————————————
【方名】
桂枝湯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薑(9克) 大棗(3枚) 甘草(6克)
【主治】
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本方不單可用於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對病後、產後、體弱而致營衛不和。證見時發熱自汗出,兼有微惡風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及病後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qian)麻疹等屬營衛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極爲講究,首先是藥煎成取汁,“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爲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同時“穩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合,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至於服後汗出病瘥,停後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劑”;以及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劑後應該注意的通則。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是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爲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爲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爲用。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併爲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爲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爲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爲仲景羣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附方】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
本方特點:“桂芍等量”
桂枝湯加/減/換三方(條文)
二十一.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這是桂枝湯加一味主治,減一味主治,換一味藥主治的範例。可以細細品味。
【藥物組成】桂枝、防風、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陳皮。
【方劑主治】寒氣入胃,吐蟲,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薑1片爲引,水煎服。
【藥物組成】桂枝、厚朴(炒)、陳皮、甘草、桔梗、紅花、柴胡、麥芽、神曲、木香。
【方劑主治】厥陰傷寒,腹痛作瀉,或成結胸者。
【用法用量】生薑1片,紅棗2枚爲引。
【藥物組成】桂(去粗皮)1兩。
【方劑主治】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飲皆出,腹中痛,氣欲絕。
【用法用量】100-200日兒,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後,分2次溫服。
【藥物組成】桂(去粗皮)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朮1兩,甘草(炙,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方劑主治】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取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桂枝湯歌訣】
項強頭痛汗憎風,桂芍生薑三兩同。
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籍啜粥功。
桂枝湯治療中風方,用於有汗,但寒邪未盡營衛不調,用白芍斂陰以制桂枝發散太過故同等量,一斂一散是爲調合營衛,加姜制其表,散餘寒,大棗養營炙草鑲中,和芍藥酸甘化陰以養好散之陰液,是扶正祛邪之理。在看桂枝加桂湯歌:氣從臍逆號奔豚,汗爲燒針後病源。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桂枝加桂湯此治療壞病方,也就是前期誤治善後的方子,燒針取汗不解又召陰邪,蓋針時心即被驚,所以腎陰乘心之虛,上凌心陽而發奔豚也,奔豚者,腎陰邪也,其狀氣從少腹上衝於心,加桂者,內伐腎邪也。總而言之,桂枝湯治表裏之間湯劑也,加桂後主散裏寒是治裏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