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小兒厭食症 家長多留心
當越來越多的“小胖墩”成爲社會關注對象的同時,兒童厭食現象也逐漸引起大家重視,不思飲食、身材瘦小的豆芽兒童成爲父母的“心病”。據調查顯示,50%以上的小兒厭食與飲食不節、餵養不當密切相關。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慾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本病以1~6歲小兒多見。如果厭食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影響小兒身高、體重的正常增長,稱爲厭食症。西醫認爲厭食的孩子體內缺少微量元素鋅,但有些小兒厭食不是補鋅能夠解決的。
預防兒童厭食 家長餵食很關鍵
許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寶寶既不好好吃輔食,也不想喝配方奶,只對五花八門的零食感興趣。專家指出,這是由於輔食添加品種單一、添加時間較晚,而家長在餵養過程中又投其所好,所以孩子漸漸表現得越來越不愛吃飯,只鍾情於零食。除了飲食不節、餵養不當外,造成兒童厭食還有其他原因,有的孩子以前肯吃飯,生了一場病,譬如肺炎住院或腹瀉之後就不願好好吃飯了,中醫稱之爲他病傷脾,而生病期間服用的一些藥物也會影響孩子的脾胃功能,表現爲不吃飯、肚子脹疼、拉稀。還有一部分孩子先天不足,出生以後一直外表瘦小,內臟脾胃功能比正常孩子差,發生厭食的機率也會增加。
另外,天氣變化也是厭食發生的原因之一,每年6月份開始是厭食就診的高峯期,由於天氣悶熱潮溼,就診的小朋友舌苔厚膩,而溼熱影響脾胃功能,小孩食慾下降,有時候不吃飯也感覺肚子是飽的。此外精神因素引發的厭食也不容小視,對於長期心情不好、悶悶不樂的小孩,家長應該多給予關心,以防小孩因心情鬱悶不愛吃東西而發展成厭食。
一歲以內培養愛吃好習慣
無論何種餵養方式,從4個月就要爲寶寶添加輔食,開始逐漸培養孩子“愛吃”的好習慣。孩子對食物的敏感期是在6至7個月,這個階段願意接受新食物,中醫認爲,食物消化吸收取決於脾胃,脾胃功能是需要鍛鍊的,如果一直吃奶,不加輔食,孩子的消化功能也跟不上正常添加輔食的寶寶,自然表現爲不愛吃。不少孩子三四歲了還要家長餵飯,就是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另外,專家提醒,添加輔食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即輔食品種從單一到多樣,一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隔幾天之後再添加另一種。質地由稀到稠,首先開始給寶寶選擇質地細膩的輔食,有利於讓寶寶學會吞嚥,逐漸增加輔食的粘稠度,從而適應寶寶胃腸道的發育;輔食添加量由少到多,輔食製作由細到粗,開始添加輔食時,爲了防止寶寶發生吞嚥困難或其他問題,應選擇顆粒細膩的輔食,隨着寶寶咀嚼能力的完善,逐漸增加較大顆粒的輔食。而給孩子的進餐時間也應該有所限制,正常應規定在30分鐘以內,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吃飯的時間不能太長。
家長要對1-6歲的孩子的飲食情況給予更多的關注,從多方面預防小兒厭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