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症的調理

時間: 2011-09-07
 

一、小兒厭食症概述:

小兒厭食症是非常常見的。但我們也要區分“厭食症”和“厭食”這兩個概念。小兒厭食症是指小兒(主要是3-6歲)較長期食慾減退或食慾缺乏,但並不是憑“食慾不振”就可以診斷爲“厭食症”的。所謂厭食症,必須先排除是否患有感冒或內科慢性疾病,例如:長期泄瀉、慢性肝炎、肺結核等,如果是因爲這些疾病而引起的厭食是自然的,等到疾病痊癒後厭食就會改善。真正的厭食是指長時期食慾不振,看到食物也不想吃,甚至拒吃,這種情形一般連續兩個月以上才符合所謂的“厭食症”。

小兒厭食症又稱消能紊亂,在小兒時期很常見,臨牀常見的症狀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功能差、腹瀉、便祕、腹脹、腹痛和便血(少見)等。這些症狀不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者器質性疾病,且常出現在其他系統的疾病時,尤其多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障礙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時。因此必須詳細詢問有關病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其原發疾病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二、小兒厭食症病因:

大多數小兒厭食症不是由於疾病引起的,而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如:飲食無規律,無固定進食時間,進食時間延長或縮短,正常的胃腸消化規律被打亂;片面追求高營養,肉蛋奶無節制地填喂,損傷胃腸,引起消化不良;零食不斷,嘴不停,胃不閒,導致胃腸道蠕動和分泌紊亂,飲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熱量,使血糖總是處於較高水平而不覺飢餓;進食環境差,邊吃邊玩或進食時家長逗弄、訓斥,使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不能形成優勢的興奮竈;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進食,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以拒食作爲提條件的籌碼;運動不足,代謝減少,胃腸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強化;服藥太多或濫用保健品、補品,增加胃腸消化吸收的負擔都會引起厭食症。另外,生活不規律、睡眠欠充足、過度疲勞、便祕、身體不適等,也是厭食不可忽視的原因。還有應該注意的是,小兒情緒變化也可引起厭食,特別是因家長溺愛對小兒進食採取不適當的態度,會引起神經性厭食。

三、小兒厭食症症狀:

小兒雖有輕度食慾不良、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但無伴隨症狀,小兒活潑、愉快、精神飽滿無症狀者,多爲正常。如果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熱者,多繫結核或其他疾病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應注意胃、十二指腸潰瘍,寄生蟲等。伴反應遲鈍,皮膚粗糙,少汗和發育不良者,應注意甲狀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額、顱骨軟化等骨骼改變系佝僂病。

四、小兒厭食症的預防:

  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動物食品含鋅較多,須在膳食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有慢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須及早治癒。對孩子厭食的心理矯治應注意以下幾點:1、給孩子作好榜樣。事實證明,如果父母挑食或偏食,則孩子多半也是厭食者;2、注意引導。當孩子不願吃某種食物時,大人應當有意識有步驟地去引導他們品嚐這種食物,既不無原則遷就,也不過分勉強;3、創造好的吃飯氣氛。要使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攝食;4、不要使用補藥和補品去彌補孩子營養不足,而要耐心講解各種食品的味道及其營養價值。

五、小兒厭食症的治療:

<一> 一般主張綜合療法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上面我們分析了不良飲食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家長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2、飲食療法:食療治療厭食症,家長自己就可以辦到,孩子也容易接受。比如將大麥炒焦後,加水煎湯,煮沸30分鐘後,濾出藥液加糖調味,代茶飲,可用於各種厭食症。

3、藥物治療:中醫認爲小兒厭食是脾胃爲病,它的機理是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根據中醫的辯證,治療時以調理脾胃爲主,可採用運脾法,也可採用補脾法,而使脾胃調和,一般都有良好的效果。健脾中藥不僅可以增加小腸的吸收能力,還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例如中成藥:健兒消食口服液、小兒消積丸、小兒喜食片、健脾糕片、大山楂沖劑、健兒散等,都是小兒厭食症常用中成藥。

4、外治法:一般比較常用的是推拿療法和捏脊療法,可以增加患兒的小腸吸收功能,增加胃泌素的分泌,從而增加食慾。

5、有關專家提醒:要將厭食症與假性厭食做鑑別。假性厭食並不是真正的厭食,而是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食量,可又掌握不好孩子的食量標準,總以爲孩子吃得少。這裏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1、每個孩子的胃口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高,有的孩子食物吸收利用率低,就是說同樣吃了營養成分數量相同的食物,有的孩子營養已能滿足自身需要,有的孩子則顯不足。所以孩子吃多吃少,不能互相攀比,即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身高、體重正常增長,就不算真正的厭食。2、有些孩子愛吃零食,到正餐的時候,吃飯量就少,這種飲食狀態也會影響孩子身高、體重增長,但是也不能視爲厭食症。

<二> 中醫施治:小兒厭食症多爲陰虛方面的癥結,多以脾胃陰虛爲主。其臨牀表現:形體消瘦,手足心熱,身熱盜汗,燥動不安,不飢不食或食少,惟喜冷飲,嗜食生冷,或先喝水後食之,或水與穀食並進,或獨飲冷水而拒食,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滑數或細數。立法:養陰生津,清熱和胃。方藥:沙蔘、烏梅、生稻穀芽、生三仙(山查、麥芽、神曲)玉竹、生地、地骨皮、黃連、蓮子肉、五陳子、白豆蔻、炙雞金(打細沖服)、萊菔子、生甘草爲基本方。合併其他症狀分別辨證施治。

六、中醫辨證施治(待續)

部分資料來源 參考網絡 .王聖尉 編輯 -- 個人博客 原創日誌 只是本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