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厭食症

時間: 2013-07-04

小兒厭食症病因病機

小兒厭食症的病機是脾胃不和,脾運失職,胃納失司,二氣不能平調,日久脾氣不足,脾陽失展,運化功能失常,水溼不化所致。
徐世軍總結李秀亮教授治療厭食的經驗,指出脾胃陰虛是脾胃功能失調在本病中的根本原因。常因家長過分溺愛,片面追求高營養,致脾胃負擔過重,高熱量耗傷脾胃陰津,導致陰虛。
胡愛國通過對300例患兒的調查,將病因分爲5種:①飲食不節,餵養不當。②先天不足,後天失養。③多病久病,損傷脾胃。④環境變化,思慮傷脾。⑤暑溼燻蒸,脾陽失展。

小兒厭食症外治療法簡述

因小兒厭食的同時又厭藥,很難配合內服藥物治療。所以通過中藥外敷、鍼灸、推拿、耳針、割治穴位注射等刺激體表的某些特定穴位,能調整內臟的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穴位藥物敷貼治療 外敷神闕穴作爲治療小兒厭食症首選,理論依據爲《幼幼集成》所述“臍爲百氣總竅,五臟塞門,爲人身之命蒂”。藥物敷貼於神闕穴和相關穴位,通過穴位經絡的作用,更增健脾和胃之功,使脾胃功能得以迅速恢復。敷臍治療較口服藥具有簡便、無痛苦、用藥少、療效持久的特點。
敷臍療法 楊蕾等採用中藥敷臍療法,藥物組成:肉桂40g,蒼朮、枳殼、砂仁、焦三仙各30g,白豆蔻、陳皮各20g。上方共研細末過篩,裝瓶中密封備用。主穴:神闕;配穴:足三裏、脾俞、涌泉。方法:敷藥前先將選穴常規消毒,取上藥粉適量放入水杯中,用生薑汁調成糊狀,填入臍中,膠布封貼固定,同時根據病情辨證後選敷配穴。
王爲等用中藥(肉桂、乾薑、丁香、白朮、白芍、當歸、麥芽等藥等量研末過篩,混勻並加入香油適量,製成軟膏狀,外敷臍部)治療小兒厭食症128例,另設86例爲對照組,口服乳酸菌素片、金雙歧片,療程1個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 %,對照組總有效率62.79 %,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臨牀有用董氏開胃散外敷,將藥物研粉,敷貼於神闕穴及命門穴部位,晨起除之。治療170例,總有效率爲92.3%。
吉訓超等選用九香蟲、木瓜、胡黃連、青皮、蒼朮、佩蘭、檳榔,將這些中藥全部研末,加食醋調成糊狀,外敷臍部,總有效率92.3%。
穴位敷貼 劉鼐等以劉氏愈疳丹(人蔘、肉桂、白朮、甘鬆、青黛等)分別置於患兒雙側內關穴治療小兒厭食症,治療期間忌食不消化食物,另以口服葡萄糖酸鋅治療30例爲對照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0%,對照組總有效率70.6%,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李淑芝等以敷貼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爲主,配合足太陰脾經或任脈穴位。表明本法有調整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機體對各種營養物質吸收利用的整體作用。
王雨燕等以自擬健胃膏(附子、桂枝、蒼朮、乾薑、白芥子,上藥共研細末黃酒調用)外敷中脘、足三裏、胃俞、天樞、陽陵泉、脾俞,療效較好。
孫風英等用厭食一貼靈治療厭食500例,總有效率96.6%。
鍼灸、穴位注射、推拿法 現代醫學證實,小兒推拿、鍼灸、穴位注射等療法療法能提高其機體免疫功能。
鍼灸療法 王維滿用燈草灸治療小兒厭食症100例,總有效率98%。楊曉以推拿爲主配合點刺四縫穴治療厭食症45例,總有效率95.56 %。黃玲選擇四縫穴爲主,方法爲針刺取血,或擠出少許白色透明黏液即可,療效顯著。吳勇用耳穴貼壓法亦可治療小兒厭食症。
推拿兼穴位注射綜合方法李偉等以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症109例,其手法爲:醫者站在患兒左後側,雙手拇示二指將患兒背部下方長強穴處皮膚捏起,沿背部脊柱兩旁,一邊拿捏,一邊向前捻推,一直向上拿捏至大椎穴爲1遍,如此反覆3~5遍,最後1遍時,每拿捏5次將皮膚略提高一下,最後再在雙腎俞穴以雙拇指揉按3~5 分鐘。結果總有效率100%。
胡含慧等以推拿加複方丹蔘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裏治療小兒厭食症68例,另設對照組50例,採用內服健脾消食的中成藥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的方法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56%,兩組療效經Ridit分析,P<0.01,有統計意義。
鄭愛茹採取在患兒左右內關穴、左右足三裏穴用鹽酸呋喃硫胺加維生素B12注射並配合針刺患兒雙手四縫穴治療小兒厭食症382例,總有效率100 %。
駱方以維生素B12注射液0.5 mg、維生素B1注射液50 mg混合,穴位注射治療小兒厭食症,穴注雙側足三裏,得氣後緩慢注入藥液,2次/周,4周爲1個療程。實證配合梅花針叩刺,以脊柱兩側華佗夾脊和脾俞、胃俞、三焦俞等背部腧穴爲主;虛證配合溫和灸(部位同上)。
伊宏麗等採用中藥辨證施治配合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症64例,療效滿意。

結論

近年來,小兒厭食症的發病率日趨增高,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中尤爲突出,故受到家長及醫學界的廣泛重視。中醫治療本病的方法、手段衆多,但均以脾胃爲主,兼顧肝腎,注重從整體出發,通過調理各臟腑的功能達到“陰平陽祕”、“陰陽平衡”。通過中藥外敷、鍼灸、推拿、耳針、割治及穴位注射等刺激體表的某些特定穴位,小兒易於接受,能調整內臟的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優勢,臨牀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值得臨牀推廣。但到目前爲止尚無統一的診斷指標的辨證分型和療效標準,且中藥製劑便於小兒服用的簡便、快捷、安全性高的中藥劑型較少,這些仍需進一步探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