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些穴位讓你百病不侵

時間: 2013-04-22
 1、救命穴——人中
2、萬能穴——合谷

3、長壽穴——足三裏
4、消氣穴——太沖
5、強胃穴——足三裏
6、腰痛穴——飛揚
7、疏筋穴——陽陵泉、涌泉
8、健脾穴、肚脹穴——公孫
9、補腎穴——太溪
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11、補血穴——血海
12、止咳穴——極泉、尺澤
13、皮膚病穴——曲池
14、消炎穴——商丘
15、耳鳴穴——少海
16、頸椎病穴——天窗
17、膝痛穴——內關
18、頭暈、嘔吐、腸炎穴——樑丘
19、打嗝不止、嘔吐穴——涌泉、內關
20、鼻炎穴——豐隆、手三裏
21、護膝穴——曲泉
22、手腳麻木穴——復溜、環跳
23、糖尿穴——地機
24、牙痛穴——合谷、肩井
25、膽結石穴——中瀆
26、失眠、遺尿遺精穴——然谷、太沖
27、恐懼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沖、曲池
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瘡穴——孔最
30、雀斑穴——絲竹空
31、眼袋穴——承泣
32、魚尾紋穴——瞳子髎
33、噩夢穴——厲兌
34、肚子痛穴——下巨虛
35、胃腸炎穴——天樞
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
37、嗓子失聲穴——大鐘
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
39、減肥穴——帶脈
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
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
42、糖尿病穴——腕谷
43、扭傷穴——大包
44、厭食、脫髮穴——太溪
45、便祕穴——帶脈
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腦血管穴——瘛脈
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後溪
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52、美容穴——天容
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衝、涌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間 咳嗽穴——魚際
58、補氣穴——經渠、氣海
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
62、白髮穴——浮白
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暈車穴——關衝
65、疲勞穴——液門
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67、高血 脂穴——環跳
68、腰痠穴——風市
69、化痰穴——豐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71、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
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73、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74、鼻出血穴——內庭
75、痛經穴——蠡溝、帶脈
76、口腔潰瘍穴——間行
77、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78、腰背痛穴——委中
79、肌肉萎縮穴——大都
80、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81、痛風穴——復溜、築賓
82、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
83、性功能穴——會陰、地神
84、老花眼穴——光明
85、心臟補血穴、抑鬱穴——極泉、
86、冠心病穴——雲門
87、腎結石穴——築賓
88、落枕、偏頭痛穴——外關
89、電腦病穴——天窗
90、甲亢穴——天柱
91、中風穴——百會
92、精神病 穴——涌泉
93、水腫穴——承漿
94、口眼歪穴——頰車
95、老人癡呆穴——老人穴
96、靜脈曲張穴——太淵
97、黃褐斑穴——天容
98、耳炎穴——前谷
99、中暑穴——十宣、人中

10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
101、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裏
[B]102、發熱穴----膻中(大椎、肺俞)

103、癱瘓穴----環跳、陽陵泉、委中 一病一個穴陳宇  qq536338927
1、急性咽炎      按:耳尖放血亦極效,配少商商陽點刺出血效更佳。
2、急性結膜炎  
   治療方法:患側耳尖,用三棱針刺耳尖,擠出3—5滴血即可。若配合患側太陽穴點刺出血效更佳。
3、鼻出血    方法:緊握住出血鼻孔對側的大腳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膕窩治療流鼻血簡單方便有效。
4、頭痛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應鬆開乳罩,醫師站於患者右側,左手拇食指緊按脖頸兩側的風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狀按壓舒胃穴,好像要把患者從地上提起。一般不超過15秒鐘患者就會感到頭痛減輕。
5、呃逆     治 療方法:用雙手拇指的指甲按住攢竹穴(兩眼眉頭端處),同時深吸一口氣,摒住呼吸,並彎下腰,直至憋不住氣爲止。一般不超過一分鐘就能止住呃逆。
6、戒菸  
   穴位:(1)甜美穴(奇穴,位於列缺到陽溪連線中點)。(2)率谷  。
   治療方法:用1寸針。垂直進針3—5mm深,同時請患者深呼吸,行鍼將氣導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會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會有金屬味或其他味道。留針30分鐘。每日針一次,患者會有厭惡煙味感從而減少吸菸慾望,堅持一週左右就成功了。
7、落枕    治療方法:用1.5寸針,患側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捻轉行鍼導氣,運針5分鐘,其間讓患者轉動頸部。然後出針。
   按:該穴治療落枕極效,針入稍捻轉令轉動頸部馬上活動自如。
8、胃痛    治療方法:仰臥位,用1.5寸針直刺,加以捻轉刺激,留針半小時。對胃腸痙攣性疼痛,一般針下痛止,若想加強效果可配內關穴。
9、網球肘      用針方法:先找出患處肌腱的阿是穴位置並做出標記。用1寸或1.5寸粗針。進針前要從兩側按緊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動,將針刺人,緩慢刺入肌肉,患者會感到放射狀痛,提插行鍼1分鐘,然後改變方向,再次提插捻轉行鍼,彷彿要進一步破壞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後留針30分鐘。
  按:隔日針刺一次,每次均要查找局部壓痛點,一般2—3次可治癒。
10、暈車暈機   治療方法:乘車前用傷溼止痛膏貼在神闕穴上,就是用膏藥封住肚臍,就這麼簡單,我小時候暈車就是靠這一招,很有效! 從我的具體實踐看,按摩這些穴位經常伴有排氣,也就是放屁的情況,應該說是好事兒.居室需要經常打掃,人體也需要經常打掃,保養.不能只使用,不養護. 耳穴的腦幹穴,治療頭痛有點到即止的效果。 太溪穴對鼻子出血有特效。 行間可治高血壓。 捏耳朵的痛點治各種炎症。 百會穴治療感冒。 按肚臍治便祕。 揉腳心治失眠。
、穴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治:發燒。
手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動過速。
手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名:通裏(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治:心動過緩。
手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治:失眠症。
手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穴名:涌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治:足心熱。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衝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治:頭痛。
手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名: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治:偏頭痛。
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瀉。
手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名:降壓點(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治:高血壓。
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名: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裏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痠麻脹感後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治:白內障。
手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腦疲倦,(醒腦) 16、穴名:血海(足太陰脾經)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治:眼皮浮腫。
手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裏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治:坐骨神經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鐘。
21、穴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脣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治:小兒厭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法:輕按揉1-3分鐘。
23、穴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後髮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治:喉頭腫痛。
手法:輕揉按2-4分鐘。
24、穴名:太沖(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名:上迎香(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
主治:鼻竇炎。
手法:按揉1-2分鐘。
26、穴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結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主治:麥粒腫。
手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
29、穴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法:一指禪推法點揉。
30、穴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治:失眠。
手法:半臥後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名:四白(足陽明胃經)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祕。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治:失眠、偏頭痛。
手法:中度點按。
33、穴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點按。
下一篇:節氣灸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