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兒識字普遍存在哪些誤區

時間: 2012-03-09

誤區1:識字要用拼音。

        現在的孩子進小學,先學拼音,再隨文識字。但是古人識字是不用拼音的,拼音是什麼?是我們現代人後來加上去的識字工具!可以這樣講:拼音可以識字,但識字不一定用拼音。

誤區2:識字要先易後難。

        大人對漢字有難易的概念,但對於從來沒接觸過漢字的孩子而言,漢字無難易,只有簡繁,不同的漢字僅僅是不同的圖畫而已!

誤區3:識字要"音"“義”“寫”同步進行。

        現在的小學識字要音形義寫同步進行,結果是識字速度奇慢——小學六年識字量只有2540個;而根據幼兒認知規律,應該實行異步教學,即“先識字後寫字,先識字後講義,先識字後閱讀”。之所以要先識字後寫字是基於孩子身體發育和認知規律的。一方面,學g前兒童手部肌肉發育還不健全,寫字對其發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漢字是象形文字,一個漢字對孩子就是圖像和符號,而學齡前兒童正處在記憶這些圖像和符號的最佳時期,早期識字正符合了幼兒的認知規律。

        之所以要先識字後講義,是因爲孩子可以通過閱讀去理解漢字的意思,比如當孩子的識字量達到一千五百字左右時,當他讀到“爸爸媽媽上班去,我上幼兒這一句時”,自然明白裏面每個漢字的意思,因爲漢語是孩子的母語!

        我們的語文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然而寫文章對很多大學生而言依然是個難題,究其原因,識字太晚(七歲左右開始),週期太長(小學六年識字量2540個)導致孩子遲遲不能進入閱讀,最終難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