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腹瀉 怎麼辦

時間: 2012-05-14

小兒臟腑嬌嫩,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臨牀上各種原因均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輕者僅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軟,重者則瀉下無度,伴脫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兒生命。所以一旦發生腹瀉,家長要及時就診,徹底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食療,療效會更好。
1傷食瀉 多由飲食不節引起。臨牀表現爲瀉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肚腹脹痛,噁心嘔吐,舌苔厚膩。治宜消食導滯。

(1)山楂蘿蔔飲:生山楂15~30克,白蘿蔔250克,切碎煮汁,頻服。
(2)內金粉、雞內金2個,燒灰,米酒調服。
(3)麥芽、神曲各15克,萊菔子6克,水煎頻服。
(4)蘋果1個,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嬰兒可擠果汁飲服。
(5)家庭常備中成藥:小兒消食片、小兒化積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溼熱瀉 夏秋季節多見,特點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樣便,常伴有腹痛、腹脹、發熱、口渴、小便黃少、肛周發紅等。治宜清熱利溼。

(1)馬齒莧粥:鮮馬齒莧250克(或幹品60克),洗淨,切碎,水煎10~20分鐘,去渣,加入適量大米,煮成粥,頻服。
(2)茶葉10~15克,開水沏飲;或水煎加紅糖30克,煎至發黑分服;或茶葉適量,食鹽少許,水煎分服。
(3)烏梅10克,煎湯代茶飲。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調服。
(5)胡蘿蔔250克,搗碎,水煮開10分鐘後,過濾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適量,煮頻飲。
(6)綠茶蜜飲:綠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沖泡,蓋蓋浸5分鐘,調入蜂蜜適量,趁熱頓服,每日3~4次,可治療菌痢。
(7)家庭常備中成藥:黃連素等。

3寒瀉 多由飲食過涼或腹部着涼引起。表現爲大便清稀,日久難愈,夾有不消化物,臭氣不甚,腸鳴隱痛,手足發涼。治宜溫中祛寒止瀉。

(1)鍋巴炭:飯鍋巴50克炒成炭,研細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餅2個,放米飯上蒸熟,分兩次食用。
(3)薑糖飲:生薑5片,紅糖50克,清水適量,煮沸即可,趁熱飲用。
(4)糯米固腸粥:炒糯米30克,淮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加糖或鹽食用。
(5)綠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開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許放於膏藥上貼臍部,或大蒜頭搗爛,貼足心或臍部。
(7)家庭常備中成藥:藿香正氣液、蒼苓止瀉口服液等。

4脾虛瀉 多見於久瀉之後。特點爲便稀,多飯後即瀉,不臭,有不消化物,時輕時重,伴面黃體弱、睡時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瀉。

(1)山藥羹:炒山藥研粉,每次10~15克,開水調糊,沸水沖服,每日服2次。
(2)山藥蛋黃粥:生山藥(幹)30克研細粉,溫水調成稀糊狀,煮沸,加熟雞蛋黃2個,調勻,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湯:大米適量,洗淨,曬半乾,炒至焦黃,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時,加食鹽少許,飲湯。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鍋內炒成焦黃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餘的粗殼,每次3克,水沖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適量水煎,加紅糖,頻服。
(6)無花果5~7個,水煎服。
(7)家庭常備中成藥:參苓白朮口服液。平胃散、嬰兒散等。

由於嬰幼兒腹瀉是常見的,危害性較大的疾病,很多小兒營養不良,是從這時開始,因此要注意預防。預防措施有:

  ①提倡母乳餵養,因爲母乳是天然消毒的飲品,也可從母乳中獲得免疫物質
  ②合理安排嬰幼兒的飲食,應遵循從簡單到複雜,從少到多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添加一種輔助食物,要觀察一段時間(約1周),才更換或增加另一種食物,這樣纔會讓嬰幼兒的消化能力慢慢地適應;
  ③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潔消毒工作。嬰幼兒使用的奶瓶、碗、匙等,都應在使用後清洗乾淨,每天至少煮沸消毒一次,或在使用前以開水燙一次。母親給餵食時應洗淨雙手;
  ④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給嬰幼兒沖涼及更換乾淨衣服,大小便後及時洗淨臀部。不要讓小兒養成吮手指的壞習慣,更不能養成小兒每一啼哭就塞奶頭的習慣;
  ⑤不要讓嬰幼兒接觸腹瀉的病兒;
  ⑥多做戶外活動,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⑦少食生冷的食物,避免受涼。

  小兒腹瀉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多由於消化不良,飲食失調,腹部受涼引起,往往打針、吃藥效果不佳。採用飲食療法,可逐見成效。

  (1)山楂、橘皮各6克,加生薑2片,煮水每日分三次飲用。
  (2)白扁豆、花茶各9克,加白糖50克,溶於500毫升白水煮沸,一日分次飲用
  (3)生山楂、石榴皮各9克,炒黃研細末,用開水衝調加白糖,每日分次服
  (4)對較大嬰兒(8個月以上),在吃奶前服酸奶10毫升(在熱水盆中加溫)。
  (5)將胡蘿蔔切片煮沸1小時,然後搗碎過濾,取汁加白糖,每次喝30毫升,每日2~3次。如有膿血便,應去醫院診治。吸收不良綜合徵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小寶寶真的拉肚子了嗎?

  相信家長們一定遇到過寶寶拉肚子的狀況,也必定爲此擔心不已!可有些時候,大人的大驚小怪更是讓人疲憊不堪。
  要知道寶寶怎麼會拉肚子,首先應瞭解腹瀉的定義,腹瀉並不是單指解稀便、解水便而已,當然更不必與腸炎畫上等號,所謂的"腹瀉"必須是和寶寶原本相當固定的大便型式、次數來做比較,其所含水分增多,可能帶有粘液或顏色有所改變,大便次數也較平常增加纔算數。
  哺餵母奶的小寶寶,大便往往相當稀,而且帶點酸味,顏色大都呈現出漂亮的黃色,大便的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達十次以上的少量大便。只要寶寶能吃、能玩、能睡,臉色紅潤,表情正常,體重又能穩定增加,那麼這樣的大便型式對這個寶寶而言,便是正常,不算腹瀉。更何況在滿月之前,不管喂何種奶水的小寶寶,由於消化功能不十分成熟,尤其對於脂肪及乳糖的消化能力尚差,因此大便几几乎都是糊糊水水的,一直要過幾個星期後,大便纔會逐漸成型,此即所謂的"收屎"。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對寶寶有害的腹瀉是相對於平常的排便狀況來決定的,年齡大小、是否哺餵母奶及個別差異等因素也應一併列入考量

一般來說,肚子疼常見的原因有腸痙攣、蛔蟲病、痢疾、腸套疊、闌尾炎等。由於小孩肚子疼的病因複雜,一般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判斷才能確診。當父母的如果瞭解寶寶肚子疼的大致原因和分類,在面對寶寶肚子疼時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腹痛種種 通常,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肚子疼程度與部位可以瞭解肚子疼的大致原因。 從年齡判斷 一歲內的小寶寶肚子疼多半是腸套疊,三歲左右大的寶寶肚子疼腸痙攣的可能性比較大,學齡前兒童肚子疼多由腸蛔蟲引起或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 由疼痛程度判斷 重度肚子疼:靜臥不敢動,多爲急性炎症,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等;劇烈肚子疼呈絞痛樣,多爲蛔蟲症、尿路結石等;撕裂性肚子疼,常見於內臟穿孔,如胃和膽囊穿孔等。 由疼痛部位判斷 中上腹痛多見於胃病;右上腹痛多見於肝、膽疾病;中下腹疼痛多爲腸道疾病;整體腹疼痛多爲臟器病變穿孔或病變組織壞死或出血;臍周疼痛多爲小腸疾病;右下腹疼痛多爲闌尾炎。 應對方法 送與不送 對於寶寶肚子疼是否送醫院的問題,爸爸媽媽最好採取謹慎的態度。因爲,寶寶肚子疼隱藏的問題可小可大,稍不注意,就會耽誤病情。特別是當小寶寶痛得打滾,或伴有高燒、腹瀉或嘔吐等任何一種症狀,更應火速送到醫院診治。當然,有些單純性的肚子疼很可能只是一場虛驚,別看有些疼痛相當劇烈,小寶寶哭鬧不止,但送到醫院以後,疼痛就消失了。這是因爲小寶寶得了腸道痙攣,痙攣一旦解除,疼痛立刻緩解,所以寶寶又開始蹦蹦跳跳了。但新手爸媽在分不清楚以上情況時,建議還是送醫院來得保險。 敷與不敷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叫肚子疼,就找來熱水袋給孩子熱敷。這種做法對因受寒、飯食過多引起的胃部脹痛有效,能緩解胃腸痙攣,減輕疼痛。但有些疼痛就不那麼簡單了,熱敷反而會加重病情、引發危險,比如蛔蟲病(這也是小寶寶肚子疼的常見原因)。當某種因素刺激蟲體時,可使蛔蟲竄上竄下地蠕動,刺激腸道引起更加劇烈的痙攣疼痛,此時按揉寶寶肚子,只會更加刺激蛔蟲,甚至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還可能穿破幼兒嬌嫩的腸壁,引起腹膜炎。 揉與不揉 寶寶叫肚子疼,媽媽總喜歡幫寶寶揉揉,覺得一定能緩解孩子的疼痛,這種方法對胃腸道痙攣引起的胃腸絞痛有一定效果。但是以下情況可不能隨便揉duzi 急性闌尾炎在小孩子中也較多見。兒童闌尾炎在早期並無典型症狀,可能肚臍周圍有輕微疼痛,有時有嘔吐、腹瀉的症狀,按壓肚子時疼痛並不明顯。小孩子的免疫功能較差,患闌尾炎時很容易發生穿孔。如果爸爸媽媽此時按揉寶寶的肚子,或做局部熱敷,就可能促進炎症化膿處破潰穿孔,形成瀰漫性腹膜炎。 腸套疊多見於年幼兒童,特別是肥胖兒童。由於被套入的腸子血液供應受到阻礙,引起疼痛,時間久了發生壞死。如果盲目按揉,可能造成套入部位加深,加重病情。 當寶寶肚子疼時,做父母的不要過於緊張,一旦覺得自己解決不了,最好的辦法是儘早帶寶寶去醫院。 令人費解的習慣性腹痛 習慣性腹痛是一種還沒有列入一般的教科書中的常見小兒腹痛,當排除各種可能性的急性疾病和蛔蟲病外,找不到病因的各種反覆性肚子疼都可能是習慣性腹痛。這種肚子疼的原因還不清楚。 目前,對於習慣性肚子疼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爸爸媽媽要儘量防止寶寶發生便祕,平時多給寶寶吃水果、酸牛奶等有利於胃腸道消化功能的食品。寶寶發作疼痛時,爸媽可用拇指壓迫"足三裏"穴,可以很快給寶寶止痛,注意不要用指甲壓,以免傷害寶寶幼嫩皮膚。“足三裏”的部位是在膝關節下面距離一個手指粗的外側,也可以讓小孩坐在椅子上,屈曲膝關節用右手拇指壓在右膝關節上面(也可用左手量左膝),中指壓在膝關節外側的部位即是足三裏的穴位。這個穴位的上下範圍較大,所以不需要很準確。

兩種兒童腹瀉
常見腹瀉一般分爲兩類,一類是感染性腹瀉,通常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比如通過呼吸道傳染的輪狀病毒,進入腸道後就可能引起腹瀉。另一類爲非感染性腹瀉,一般是因食物過冷、過熱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由於兒童的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各種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導致腹瀉。
米湯加鹽可緩解症狀
對於腹瀉的寶寶,護理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預防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當孩子拉肚子時,身體裏的水分也隨之流失,所以需要大量補充水和電解質。推薦使用米湯加鹽,比例爲一啤酒瓶的米湯加一啤酒瓶蓋的鹽。在補充水和電解質的同時,針對症狀進行治療。
少喂高營養和刺激食品
有的父母怕寶寶腹瀉期營養流失太多,千方百計地喂孩子牛奶、雞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來彌補患兒腹瀉造成的損失。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腹瀉長時間不愈。
此外,寶寶腹瀉期忌食幾類食品,一是刺激性食物;二是易發酵或脹氣的食物,如蔗糖、牛奶、豆製品、涼拌菜、山芋等;三是促進腸蠕動及滑腸的食物,如香蕉、山藥等有滑腸作用,粗纖維多的芹菜、韭菜等蔬菜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四是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如雞蛋、動物油、油煎食品、奶油製品等。
講衛生,注意小細節
另外,爸爸媽媽要教育孩子講究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洗淨的瓜果要放入冰箱冷藏,如果時間長了,應重新清洗。如果使用榨汁機給寶寶做果汁,要注意機器的清潔;夏天食品容易變質,最好給孩子吃一頓做一頓,不要把食物儲藏太長時間;勤給寶寶洗手,勤剪指甲。

食物止瀉
以下幾種食物不僅能提供嬰兒必須的營養,而且還有一定的止瀉作用。
1、焦米湯:將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炒至焦黃,再加水和適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狀即可。焦米湯易於消化,它的碳化結構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是嬰兒腹瀉的首選食品。
2、胡蘿蔔湯:胡蘿蔔是鹼性食物,所含果膠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道致病細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瀉制菌食物。胡蘿蔔湯製作方法如下,將胡蘿蔔洗淨,切開去莖,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加水成湯(按500克胡蘿蔔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後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瀉好轉後停用。
3、蘋果泥:蘋果也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收斂、止瀉的作用。取一個新鮮、質地酥軟的蘋果切成兩半,用調匙刮成泥狀即可

 腹瀉,是寶寶的常見病。如何預防、治療和護理?

  1. 寶寶腹瀉由什麼引起?

  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爲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症。

  引起寶寶腹瀉的兩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比較簡單,喝了涼水,吃了涼的食物,或者是對某些食物不耐受,如過敏或食物中毒等引起的腹瀉,這類腹瀉大便檢查不會出現特別的表現。

  感染性因素相對複雜,如細菌性腸炎,大便內可以檢到紅細胞、白細胞或膿細胞,而病毒性腸炎可能會檢測到特別的病毒,如輪狀病毒等。

  當孩子腹瀉時,家長最好將孩子的大便送到醫院進行檢查,這樣更利於尋找原因,對症治療。

  溫馨提示:

  遇到孩子腹瀉,家長一定要注意留取孩子大便標本去醫院檢查。留取大便標本要注意以下兩點:

  1. 留取的大便,一定是要存放於塑料瓶或保鮮膜中,千萬不要放在紙尿褲中,因爲大便中水分被紙尿褲吸收後,很難檢測出大便中的異常情況。

  2. 大便要在1~2小時內送至醫院檢查,否則容易出現假性結果。

  2. 腹瀉需要去看醫生嗎?

  孩子出現腹瀉後有兩種情況必須看醫生:1.全身狀況非常嚴重,如高熱、精神狀況非常差、嘔吐嚴重等。2.腹瀉導致孩子出現了脫水的症狀。如孩子已經連續4個小時沒有排尿,口腔黏膜比較乾燥,哭的時候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脫水的早期表現。遇此情況,必須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補液治療,否則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TIPS:預防脫水小妙招

  腹瀉時,建議給寶寶喝:

  1.蘋果汁

  2.可樂(打開瓶蓋,把氣放掉)

  3.米湯(水開後,下入大米,煮10分鐘關火,取米湯)。

  這些湯汁,均爲含有電解質的水,可有效預防因腹瀉引起的脫水。

  3. 爲什麼有的寶寶會經常腹瀉?

  經常腹瀉,醫學上稱爲“慢性腹瀉”,是由於胃腸道受到的損傷比較嚴重,治療沒有痊癒時又受到了藥物、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其他病原菌的影響,使其再度損傷,很難達到完全癒合的狀況,從而導致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形成慢性腹瀉。

  胃腸道損傷與其他部位的損傷不同,其他部位的損傷,可以通過休息或減少刺激等方法加速其痊癒,而胃腸道損傷後還要持續的加工消化食物,導致胃腸道的恢復相對緩慢,使腹瀉反覆發生。

  4. 寶寶腹瀉能吃成人類的止瀉藥嗎?

  成人用的止瀉藥(如黃連素、氟哌酸等)絕對不能用於12歲以下的孩子,因爲它們可以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這是有實驗證據的。孩子腹瀉時不應服用止瀉藥。如果腹瀉是因病菌引起的,止瀉後病菌存在體內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如細菌毒素中毒、休克等。腹瀉要根據原因考慮適當的藥物或飲食治療,當腸道恢復正常或基本恢復正常時,腹瀉自然就會停止,而不是靠止瀉藥止住的。

    防止脫水失鹽腹瀉

  只給小兒喝開水或糖水,只能補充水分而不能補充鹽類,會造成血漿中鹽類進一步稀釋,口渴症狀更爲加重,非但不能改善病情,反會惡化。

  正確的補充水及鹽類方法,應該給孩子服“口服補液鹽”,一袋這類鹽中有兩個膠囊,有葡萄糖10克,氯化鈉(食鹽)1.75克,碳酸氫鈉1.25克,氯化鉀0.75克。把這些藥物衝成500毫升,即1斤水,1歲以下的孩子服則衝成750毫升,喂3-5分鐘後休息3-5分鐘。喂的量按脫水程度而定,應請醫生指教。

  如果暫時得不到“口服補液鹽”,可以在500毫升開水中加兩平湯匙白糖,兩個平牙膏蓋的食鹽,按上法慢慢喂服。有的地區用炒熟的米粉或麥粉加入少量的食鹽,再加水煮成糊狀一口一口的喂。經過這樣處理無效,那就非送醫院靜脈補液不可。

  飲食問題輕度的腹瀉

  仍可餵母乳,但每次餵奶時間要短一些,兩次間隔略爲延長。如果是牛奶餵養的則可改爲一半牛奶一半米湯,量亦要比平時略少一些。嚴重腹瀉應暫時禁食4~6小時,使胃腸道很好地休息(但此階段內要喂上面介紹的"口服補液鹽")。患兒平時已能吃粥、吃飯者,在腹瀉期間可以吃稀飯,輔食以清淡爲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