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兒聽力健康知識

時間: 2012-06-07

有關耳聾干預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在3歲以內進行治療,8成以上的聾兒經過康復訓練可以重獲聽覺言語能力,到普通學校跟正常孩子一起學習。如果在孩子出生之後6個月發現耳聾,及時干預並進行康復,90%以上的孩子能夠達到健康孩子的聽力水平。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樑巍副研究員表示,許多聾兒家長對聾兒的康復重視不夠,認爲耳聾必致口啞,多數孩子因此錯過最佳康復時間,只能比比劃劃度過一生。 根據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的調查,在我國6000萬名殘疾人中,有聽力語言障礙者約2057萬人,佔了整整三分之一,其中,7歲以下聾兒就有80萬人,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的數量多達30萬,佔總體聾啞兒童的比例30%至40%。 基因檢測和新生兒篩查可避免耳聾 據研究,大多數的先天性聽力損傷是有遺傳性的,夫妻一方或雙方是聾啞人,及已經生育過耳聾孩子的父母都會導致高比例的遺傳。對父母進行耳聾基因診斷和孕婦產前基因檢測,可避免耳聾家庭再次生育聾兒。 樑巍表示,通過基因芯片檢測耳聾基因能夠大幅降低致聾風險。他介紹說,基因芯片檢測利用先進的技術水平把導致耳聾的基因都整合在一個芯片上,一次性採血就完成了所有基因的檢測。目前基因芯片檢測還可進行孕期羊水檢查,當胎兒三個月大時就能判斷它是否有致聾基因。孕婦耳聾基因檢測在懷孕10周至12周時進行比較理想,其結果可幫助進行早期干預,幫助孕婦優生優育。孩子出生以後及時進行基因檢測,通過基因手段、臍帶血檢測看是否有易感基因,是否要注意用藥禁忌等。一些藥物會導致兒童藥物性耳聾,比如慶大黴素。如果在兒童用藥前做一個基因芯片檢測,就能提前知道兒童是否對耳聾性藥物敏感,可避免因使用這些藥物而導致耳聾。患有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徵的人羣也能通過基因芯片檢測而降低致聾風險。另外,對於耳聾殘疾人來說,這樣的婚前檢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能及時發現孩子耳聾,新生兒聽力障礙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教育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新生兒有聽力障礙的話,會直接導致新生兒語言、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對兒童的成長髮育造成不良的影響。 樑巍表示,新生兒最好在出生後24小時至一週進行第一次聽力篩查。如果篩查沒有通過,到出生後第42天進行復診。如果還沒有通過,就要在半歲之前對新生兒進行確診。新生兒發育早期,腦聽神經具有可塑性,聽覺、語言能力開發得越早,可塑性就越強。而新生兒早期確診後就可以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如語聲放大、藥物、手術、佩戴助聽器、人工耳蝸和語言康復訓練,讓孩子能夠接受到一部分聲音、學會說話,能夠進入普通學校,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和學習。 科學康復幫助聾兒恢復說話能力 一個耳聾的孩子能重新說話,包含兩大方面,一個是能聽到聲音,通過配戴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耳顯微、耳神經外科手術等途徑進行聽覺重建,可以解決聲音傳入的問題。一個聾孩子從戴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到能說話,中間需要進行長期的康復訓練。2歲以下的孩子從獲得聽覺到能夠說話,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3歲才發現耳聾的孩子,康復需要1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年齡越大,獲得語言能力的康復時間越長。 樑巍說,語言訓練沒捷徑可走,最重要的就是反覆強化。康復教師教孩子看口型,通過視覺、碰觸等方法幫助孩子學說話。判斷聾兒的助聽效果是在進行聽力語言訓練之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必須到正規的康復機構,亂配助聽器會影響聾兒的學習甚至形成噪聲性耳聾。 家長積極參與康復訓練至關重要 “現在聽障兒童的家長有一個誤區,認爲把孩子交到康復部門就行了。其實,在康復訓練中,家長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如果家長每天能注重與聽障兒童進行語言交談,平時注意發音訓練,爲聽障兒童創造一個語言環境,聽障兒童就更快能接近健康孩子的語言水平。”樑巍說。 樑巍表示,聾兒康復訓練目的是學會說話,正常交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1~3年的訓練,而任何一位老師或者醫生都很難有如此的精力和時間。現在,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幾期家長培訓班,講授耳聾的有關知識、助聽器的使用和指導等。課上,老師們會對家長進行個別化指導,家長們可以把理論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原本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康復的聾兒,由於家長的參與而提高了效率,可能一年就達到了康復效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