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隨筆70·志向 71·更年期 72·祭祀 73·偶像

時間: 2012-05-04

轉自郭旭東-網名藍蓮花 心蓮百合文化網

中醫文化隨筆70·志向

關於志向,中醫論述的比較多些。

我們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志向呢?《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聖人之術,爲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爲萬民副。”大意是說,聖人所具有的各種技術和能力,都是爲了人民羣衆的,其所遵循的意志,是有一定的原則的。那麼是什麼原則呢?“爲萬民副”,服務、輔佐萬民的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精神要保持生機向上,意志才能正常。樹立遠大而高尚的理想,是保持精神昂揚向上的方法之一。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狂言者是失志。”所以,樹立了遠大而高尚的理想必須要腳踏實地去實踐、去履行諾言,不要只是“狂言”,因爲狂言失志。

那麼,如何腳踏實地去實踐、去履行諾言呢?《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我們應該效法天德,光大而顯明,利益他人而“藏德不止”。

更具體一些的“效法天德”的方法是什麼呢?《黃帝內經靈樞·師傳》:“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大意是說,無論是管理社會還是管理自己,管理此還是彼,管理大還是小,管理國家還是家庭,沒有靠硬性管理而能夠真正治理好的,只有順着對方的意圖引導對方纔能治理成功。所謂順,也不僅僅是陰陽、脈絡氣機要和順,對於百姓、人民,也要順從他們的意志,受到他們的歡迎,進而引導他們。這就是說,要隨順對方,保持和諧,進而逐漸引導對方向上、向善。

要努力實現自己高尚的志向,還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意志。《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也就是說,要注意駕馭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精神的穩定,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的中和,還要注意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進一步說,實現志向,調整意志,要注意調整“五志”。什麼是五志呢?據《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肝在志爲怒,心在志爲喜,脾在志爲思,肺在志爲憂(悲),腎在志爲恐。所以,我們在樹立和踐行自己的志向、理想和誓願的時候,要有敢於披荊斬棘、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魄力,要敢於金剛怒,以此養肝志;要以苦爲樂,以樹立遠大理想爲樂趣,而不認爲是負擔,以此養心志;勤于思考,反覆琢磨,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不斷向自己的理想靠攏,以此養脾志;樹立理想以“爲萬民副”的慈悲之心爲原則,並始終指導自己的言行,以此養肺志;不斷總結,唯恐自己落後、懈怠,始終不要忘記自己的志向、理想、誓願,以此養腎志。

在如上踐行自己的志向、理想和誓願的時候,我們就會進一步領悟人生、宇宙的真諦,樹立更加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心態會更加地覺悟和灑脫,進一步明白我們的真心和本性到底是什麼。《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2006年12月5日於北京

中醫文化隨筆71·更年期

更年期是人體由壯年走向衰老的過渡階段,這是生理現象。衰老表現爲生物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在發生退行性變化。更年期主要表現爲人的內分泌功能減退或失調,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變化。這一變化會引起體內一系列平衡失調,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與精神活動狀況的穩定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對各種精神因素和軀體疾患都比較敏感,以致出現情緒波動,感情多變,並可誘發多種疾病。

一般認爲,女性到了45歲左右往往會出現更年期的各種表現,比如出現月經失調、頭暈、心悸、胸悶、氣短、情緒不穩、喜怒無常等現象。男子的更年期症狀出現還比較晚,一般在55—65歲之間發生,比女性晚10年左右。

關於更年期的論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去。”中醫認爲,衝脈爲血海,任脈主胞胎,衝任二脈與女性生理機能息息相關。這段話大意是說,女子大約在七七四十九歲的時候,任脈虛弱,衝脈經血衰少,女子月經絕,下部的脈道(足少陰腎經)不通,所以人就不能生育了。男子在七八五十六歲的時候,肝氣衰弱,筋難以活動;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男精少,腎臟衰弱,形體不再生長,牙齒和頭髮都脫落了。這就是對更年期有關情況的論述。

更年期最突出的變化是性腺功能的變化,中醫認爲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就“無子”了。“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男子陰精,女子月經)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但是這個階段也有特殊的人可以“有子”。爲什麼呢?“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可見,腎氣有餘和老而全形的人可以老而“有子”,身體非常健康。

這提示我們在青、壯和中年的時候要注意保精,而不要隨便消耗精氣。同時也提示我們行爲要合道。《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大意是說,我們的行爲合道,就要效法天地之德,隨外緣而動,而生出妙用,自利利他。這就像回聲附和聲音、影子跟隨身形一樣。大道自然而不神祕,只有清楚了大道之理,纔會清楚什麼是天馬行空般的自由。

要想平穩地度過更年期,就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志,注意培養高雅情趣,主動穩定情緒。關於這些,可以參看《中醫文化隨筆》中關於養生、養五臟、情志和治療等方面的內容。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了幾種守神、修身養性的的方法,並有“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等的修養境界(參見《中醫文化隨筆10·治神》和《中醫文化隨筆63·本性》)。

這些都以德全不危爲原則。《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參見《中醫文化隨筆05·養生》)。2006年12月6日於北京

中醫文化隨筆72·祭祀

所謂祭祀,據《辭海》的說法,是祭神和祀祖。《說文》:“祭,祀也。”《公羊傳·桓公八年》注:“無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唐·玄應《一切經音義》:“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可見,祭祀就是置備供品對天地神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祈求保佑。

中醫是反對鬼神論的。《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是說迷信鬼神(或認爲是鬼神的祖先)的人,不可給他講解大道的道理。《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大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是鬼神所控制不了的,是脫離於人的主觀臆斷的“獨來獨往”。所以,從這點上而言,中醫是不提倡祭祀的。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黃帝內經素問·徵四失論》:“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法天則地,合以天光。”《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肥瘦》:“人之爲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大意是說,聖人的言行是有法度的,他們效法天地之德,以天地之德爲行爲原則。人也應該如此。什麼是效法天地之德呢?天地是無私的,所以效法天地之德就是效法天地的無私奉獻精神。爲私不符合天道,必然會受到天道(規律)的懲罰。《黃帝內經靈樞·終始》:“無道行私,必得夭殃。”所以,從上述意義上講,中醫認爲應該效法天地之德,而不是祭祀它。

祭祀與齋戒是不同的。祭祀其目的是爲了祈福消災,是把希望寄託於他人,迷失了自我主人公。而齋戒則是出於尊敬而非崇拜,其目的與行爲是清潔、寧靜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說文》:“齋,戒潔也。”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聖人之道……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是說要珍惜與重視大道之理,不敢輕易將大道之理展示給未經過內心的洗禮的人,要慎重傳播。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謂精光之論,大聖之業,宣明大道,通於無窮,究於無極也……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是說真正的大道之理是精湛高深的,講大道之理是偉大的事業,傳播大道,貫穿到宇宙與萬物的方方面面而沒有窮極。所以,傳播大道要慎重,不能輕易發給不經過內心洗禮之人。這裏也談到了慎重傳播大道的問題。

《黃帝內經靈樞·禁服》:“雷公問於黃帝曰……《外揣》言‘渾束爲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黃帝曰……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大意是說,雷公問於黃帝:在《黃帝內經靈樞·外揣》中曾經提到“渾束爲一”的內容,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既然宇宙萬物在“氣”上是相通的,可以混化爲一體,在本體上具有超越相對概念的絕對性,所以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高下沒有程度和極限,那麼又如何去區分它們呢?黃帝說:這是大道之理,要想明白老師對我們所講的這個大道內容,那爲什麼不清潔內心而進行齋戒呢?

宇宙萬物在“氣”這一本體上是相通的,然而“陽化氣,陰成形”,氣聚成形,事物之間在形象上又是不同的。事物之間就是這種在本體上“一氣”,而在形象和功用上又存在差異的辯證統一關係。2006年12月7日於北京

中醫文化隨筆73·偶像

所謂偶像,“偶”是仿人形制成的木偶,《說文》:“偶,相人也。”偶像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一種爲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另外一個就是一種不加評判而成爲盲目崇拜的對象。具有文學比喻色彩的“偶像”往往帶有尊敬、崇敬的意味,不一定帶有崇拜、迷信的意思。例如,他是我的學術偶像。而常態社會中的一些偶像崇拜則往往是盲目的、迷信的、迷失自我的。本文所討論的偶像就是針對這種。

中醫是不提倡偶像崇拜的。《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大意是說,知足適應於自己的飲食、服裝和風俗,沒有名利之心,沒有地位、條件比自己好或差的感覺,只求自身的安逸、快樂與進步,這樣的人們稱爲“樸”。就是因爲他們內心樸實無華,所以沒有什麼貪慾,不會因爲眼睛看到了什麼東西而產生奢望,內心也不會被色慾所迷惑,不盲目追尋、模仿愚者、智者或賢者,只是守持好內心本性,他們與萬物融爲一體,所以不懼怕萬物。因此說他們合於“道”。

其中,“高下不相慕”和“愚智賢不肖”都是說他們沒有偶像崇拜。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mò,死)世不殆(dài,危險),以爲天下則大昌。”其中指出,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做主,生出自利利他的智慧,保持“君主之官”的地位,而不要迷失自己的內心,把自己交給別人。心做主則臟腑健康安穩,這樣養生才能長壽,反之則有損健康;心做主,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將自己盲目交給了別人。如果每個人都這樣,自身做主,提高自己,那麼社會就會太平昌盛。所以,從“心者,君主之官”的角度看,中醫也不提倡偶像崇拜。

《黃帝內經靈樞·本髒》:“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大意是說,五臟是藏精神血氣魂魄的地方,六腑是傳化水谷而行津液的地方,這是天所賦予我們的,無論是愚人、智人還是賢人都是如此,沒有兩樣,而不需要倚賴他人才能獲得。所以,從人們臟腑生理平等一致的角度看,中醫也沒有提倡偶像崇拜。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對於以象徵鬼神一類的雕塑品作爲偶像,中醫就更不提倡了。因爲,拘泥迷信鬼神的人,不能與其談論至德大道。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厭,合的意思。這段話大意是說,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善於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談論別人而不是盲目迷信,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或者向對方學習優點,或者看到對方的缺點引以爲戒。

《黃帝內經靈樞·通天》:“陰陽和平之人……尊則謙謙……是謂至治。”陰陽平和之人,尊重他人而又謙虛自重,這纔是真正的心態平和正常,也是中醫所提倡的。

2006年12月7日於北京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