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痛經

時間: 2011-09-12

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及其前後,出現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隨月經週期而發,嚴重者可伴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目前臨牀常將其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   痛經的主證是伴隨月經週期出現小腹疼痛,所以,辨證時首先應識別疼痛的屬性,並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程度,結合月經的期、色、量、質、兼證、舌、脈,以及患者的素體情況等辨其寒熱虛實。如經血量少、質稠、挾塊而痛發於經前者,多屬實;經血量少、色暗紅、質薄而痛發於經後者,多屬虛;痛爲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屬實;痛爲隱痛、空痛、墜痛、喜揉按者屬虛。另外腸癰、Y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現的腹痛證,亦可發生在經期或於經期加重。故臨症時,需詳細門診並依據輔助手段加以鑑別。
  明確診斷後,中醫針對病因,分別採取活血化瘀,行氣理氣,溫經散寒,除溼,益氣補血,益腎養肝等方法治療痛經,效果非常明顯。

巧按摩解"痛經"
    痛經多出現在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發作時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冬季氣候寒冷,常使痛經發作頻繁甚至症狀加重。下面介紹一種簡便手法,一般經過20分鐘治療,局部可產生溫熱感,疼痛即可緩解。取仰臥位,先以手掌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摩腹,約10分鐘,每分鐘頻率爲100-200次。然後以食指或中指按揉氣海穴(臍下約5釐米處)、關元穴(臍下約10釐米處),每穴約5分鐘,每分鐘80-100次。

中醫認爲女性在經期或經期前後,血海由滿盈而溢瀉,氣血變化急驟,易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病邪乘虛侵襲,便可發生痛經。中醫治療痛經方法有:鍼灸、推拿、按摩、磁療、食療等法,一些中成藥也可以治療痛經。 [組成]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香附(醋制),木香,青皮,山楂(炭),延胡索,炮姜,肉桂,丹蔘,茺蔚子,紅花,益母草,五靈脂(醋炒) [功能與主治] 活血散寒,溫經止痛。用於寒凝血滯,經來腹痛。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6~9克,每日1~2次,臨經時服用。 [規格] 水丸,每袋6克。 [其他劑型] 痛經片、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臨經時服用。

中醫看痛經     臨牀常見有下列證候:
    1、氣滯血瘀素性抑鬱,復傷情志,肝氣鬱甚,鬱則氣滯,氣滯血亦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即可發生痛經。臨牀上可見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下墜或刺痛,月經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月經量少而淋漓不暢,胸脅脹滿及乳房脹痛,舌質紫暗或有淤斑點,脈沉強或沉澀等。             
    2、寒凝胞中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游泳,或鄰經貪食生冷,或過於貪涼,或久居溼地,使寒溼客於衝任,致經血凝滯不暢,也有素體陽虛,陰寒內盛,衝任虛寒,致經血運行遲滯而痛。臨牀上可見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或絞痛,疼痛拒按且得熱痛減,經水量少,經色淡而夾白塊,或經色如黑豆汁,經行不爽,畏寒便溏,,舌邊紫或牙齦紫黯,脈沉緊等。
    3、溼熱下注素體肥胖,加之過食肥肝厚膩,溼熱內蘊,流注衝任,阻滯氣血,或於經期產後(包括流產)感受溼熱之邪,稽留衝任,或蘊結胞中,溼熱與經血博結,淤滯不暢而發生痛經。
    4、氣血虛弱脾胃素弱,化緣不足,或大病久病後氣血受損,血海空虛,衝任胞脈失養,加之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發生痛經。臨牀上可見腰膝痠軟,面色蒼白,神疲無力,月經色淡而量少。
    5、肝腎虛損多因稟賦不足,肝腎虛弱,或因多產房勞,損及肝腎,經虧血少,衝任不足,胞脈失養。行經之後,經血更虛,衝任胞宮失於榮濡,故引發痛經。臨牀上可見經後小腹作痛,腰痠膝軟,頭昏耳鳴,舌淡苔簿等。 1.加味逍遙丸:    【功效】具有疏肝解鬱,活血調經的功效,適用於痛經伴經前乳房脹痛,心煩易怒者。
   【服法】水丸,每次6克,每日2次。
2.益母草膏    【功效】具有活血通經之功效,適用於痛經伴經行不暢,色黯,有血塊者。
   【服法】每次2匙,每日3次。
3。 元胡止痛片    【功效】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滿者。
   【服法】每次4片,每日3次。
4.婦女痛經丸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經行小腹刺痛,經行不暢,血塊多,血塊排出後痛減者。
   【服法】每次30粒,每日之次。

中醫針刺治痛經   辨證治療:   1 寒溼凝滯   【處方】中極、地機、歸來
  2 肝鬱氣滯   【處方】曲泉、氣海
  3 肝腎虧損   【處方】關元、肝俞、腎俞、照海、足三裏
  4 肝鬱溼熱   【處方】中極、次s 鍼灸治療 
(1)痛經發作時,針(或灸)主穴:氣海、合谷、三陰交;             先針主穴,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氣海、關元。
(2)體針可選中極。關元。次骰、血海、三陰交。合谷等穴位。手法以平補平瀉法爲主,留針20分鐘。5天至7天爲一療程。耳針可選子宮、內分泌。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埋豆,2~3天一換。

單穴及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1、承山穴    【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以6寸毫針刺雙側承山穴,徐徐捻進針,留針15—30分鐘。
2、至陰穴:
   【位置】位於足小踝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操作方法】斜刺雙側至陰穴,針尖向上,刺入0。1—0。2寸,採用提插捻轉手法,間歇10分鐘運針1次,留針30分鐘。也可加艾條懸灸。
3、承漿穴    【操作方法】 以1寸毫針刺入0。3—0。5寸,用瀉法,留針30分種。
4、三陰交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足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臥位,術者雙手握患者一下肢的踝部,讓大姆指疊壓於該穴位,每分鐘80—120次的頻率重力點穴,時間10分種,一般2—3分種即可減輕或消除疼痛,必要時也可在另側該穴施術。痛止後也可根據病情給藥或做其它處理。
5、人中穴    【操作方法】以1寸毫針斜刺該穴,針尖刺向鼻根部,讓患者吸氣,行吸氣補法,中等刺激, 留針10分鐘,一般在經前3天連續治療3次,每天1次。
6、阿是穴    【操作方法】取仰臥位,下肢屈曲,術者手持點燃之艾條,用平行移動法灸烤腹痛部位,灸30—60分鐘,灸至腹痛減輕或消失爲止。日灸1次,行經腹痛者,可在月經來潮前2—3天開始施灸,每次灸15—30分鐘,可控制發作時症狀。患者亦可自灸。
    在上述治療前,穴位部皮膚及鍼灸針應用75%酒精進行消毒,以防針刺感染。另外,各穴位可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   耳穴貼壓:子宮、內分泌、交感、腎  

鍼灸治療原發性痛經   每次經前 1- 2日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常伴胸脅乳房作脹,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證屬氣滯血淤,治宣行氣活血止痛。選取氣海、中級、關元、帶脈使用瀉法針刺。亦可用梅花針叢關元、氣海,加拔罐治療。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紅不鮮而有瘀塊,或如黑豆汁,舌邊紫,苔白膩,脈沉緊。證屬寒溼凝滯,治宜溫經散寒除溼,活血祛瘀止痛。選取關元、陽交、內庭、合谷、腎俞、關元可加炙法,灸法同下。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沉。證屬陽虛內寒,治宜溼經喂宮,化瘀止痛。採取揚刺法加溫針治療;臍下 3寸取關元穴,用毫針直刺入 1。5寸深,得氣後用提插捻轉手法強刺激。以關元穴爲中心點,上下左右 1寸處,各刺 1針,深 1。5寸,取 1- 20CM長的艾段,套在針柄上點燃,每日 1次,每次在每根針上連用 2- 3個艾段, 3次爲一個療程,痊癒後爲鞏固療效,分別在兩個月經週期治療 1- 2次。
  經後 1- 2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經量少,色淡質黃,或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知質淡,脈細弱,證屬氣血虛弱,治宜益氣補血,調經止痛。選取白勞、腎俞、關元、歸來、次,用補法針刺。

鍼灸治療原發性痛經   每次經前 1- 2日或月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常伴胸脅乳房作脹,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證屬氣滯血淤,治宣行氣活血止痛。選取氣海、中級、關元、帶脈使用瀉法針刺。亦可用梅花針叢關元、氣海,加拔罐治療。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紅不鮮而有瘀塊,或如黑豆汁,舌邊紫,苔白膩,脈沉緊。證屬寒溼凝滯,治宜溫經散寒除溼,活血祛瘀止痛。選取關元、陽交、內庭、合谷、腎俞、關元可加炙法,灸法同下。
  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痠軟,小便清長,舌苔白潤,脈沉。證屬陽虛內寒,治宜溼經喂宮,化瘀止痛。採取揚刺法加溫針治療;臍下 3寸取關元穴,用毫針直刺入 1。5寸深,得氣後用提插捻轉手法強刺激。以關元穴爲中心點,上下左右 1寸處,各刺 1針,深 1。5寸,取 1- 20CM長的艾段,套在針柄上點燃,每日 1次,每次在每根針上連用 2- 3個艾段, 3次爲一個療程,痊癒後爲鞏固療效,分別在兩個月經週期治療 1- 2次。
  經後 1- 2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喜揉按,經量少,色淡質黃,或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或萎黃,知質淡,脈細弱,證屬氣血虛弱,治宜益氣補血,調經止痛。選取白勞、腎俞、關元、歸來、次,用補法針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