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頭壞死人工關節置換術護理與康復指導

時間: 2011-05-11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絕大部分股骨頭壞死的老年患者都有較大的心理壓力,表現有焦慮、悲觀、失望,對手術置換髖關節更是顧慮和恐懼,擔心手術不成功或效果不理想,甚至留下嚴重後遺症。針對他們的不良心理和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給予理解和關愛,耐心講解他們的病情,詳細介紹手術方法、過程和重要性,讓他們對股骨頭壞死的病情、治療和轉歸及手術置換髖關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鼓勵他們只有增強信心鼓起勇氣做手術能減輕或抑制病情的發展。

  2.1.2  完善相關檢查 

  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如三大常規檢查、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對並存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肺氣腫、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改善他們的心肺功能,使各項指標達到較佳的狀態。

  2.1.3  加強營養支持

  正確指導飲食,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術前準備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牙齒鬆動或脫落致咀嚼困難,影響營養攝入,因此給予柔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如雞蛋麪條、肉粥等;對胃納差進食少或進食困難者,適當靜脈補充營養,對有水、電解質或酸鹼平衡紊亂者,術前給予糾正。

  2.1.4  積極控制基礎病 

  如糖尿病患者,除控制飲食外,還應用降糖藥物將血糖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注意胰島素用量,避免發生低血糖。對慢性肺部病變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低流量間斷吸氧。對於合併有壓瘡的患者,應積極治療,促進壓瘡的癒合。

  2.2  術後護理

  2.2.1  生命體徵監測 

  術後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嚴密監測心電、血氧飽和度,術後每小時測生命體徵一次至平穩;老年人對術後疼痛的耐受力較差,要及時給予藥物止痛,對並存慢性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等患者,要高度重視心率、血壓、呼吸的變化,防止並存病加重;掌握輸液速度,防止出現急性心衰和肺水腫。

  2.2.2  預防壓瘡 

  由於患者年老體弱,抵抗力低下,且臥牀時間長,易出現壓瘡。所以要特別做好皮膚護理,骨突處墊予氣圈或海綿墊,術後6h起,每2h翻身、按摩一次,促進血液循環,翻身採取軸式翻身法;保持皮膚清潔整齊,保持牀鋪平整乾燥無漬屑,可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

  2.2.3  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創面大、滲血多,必須接負壓引流袋持續負壓引流,並保持引流通暢,以利於軟組織對假體進行包裹[1]。注意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和引流液的量、性質和顏色,並做好記錄,若引流量超過250ml/d,色鮮紅,要及時處理。術後24~36h引流量少於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

  2.2.4  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 

  深靜脈血栓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術後每天進行功能鍛鍊,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麻醉消失後,幫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術後第2天起,指導患者做膝關節和下肢肌肉收縮活動,踝關節、趾關節主動做關節屈伸活動,每小時1~2次;早期在牀上經常深呼吸、握拳、按摩面部,以促進血液循環。

  2.2.5  預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肺活量減少,呼吸肌功能衰退,氣管分泌物不易咳出,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要做好呼吸道護理。鼓勵病人做深呼吸和擴胸運動,定期給予翻身、拍背,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更要重視觀察與護理,防止肺部感染。

  2.2.6  體位的護理 

  術後要保持正確體位,防止人工關節脫位或折斷:膝關節下墊一軟枕,防止肢體過屈和過伸,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防止下肢內旋及外展;防止健側肢體因靠近患肢而過度內收造成人工假體脫位[2];護士協助翻身並採取軸式翻身法;做好宣教解釋工作,告知病人不能側臥、不要盤腿,保持平臥姿勢。

  3  康復鍛鍊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護理人員要制定系統、合理、科學的護理方案,詳細解釋康復鍛鍊的正確方法,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功能鍛鍊方法:①術後第1天,由於傷口疼痛或害怕疼痛,大多數病人對患肢活動存有顧慮或恐懼,應給予止痛;幫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幫助膝關節、踝關節被動活動;②術後第2天起,指導患者做下肢肌肉、臀部肌肉收縮,踝關節、趾關節主動用力地做關節屈伸活動,儘量伸膝使股四頭肌肉保持一定的張力,每小時1~2次,每次保持10s;③術後第1周:除繼續上述的鍛鍊外,取仰臥位,髖關節外展20°~30°緩慢屈膝,足跟滑向臀部,使髖關節屈曲(<90°),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④術後第2周:主動屈髖45°~60°,在牀上進行直腿擡高訓練,使股四頭肌得到收縮訓煉,每次持續10s,重複20~30次,同時,小腿下垂牀邊進行踢腿練習,加強腿部肌肉鍛鍊,爲下地做好準備;⑤術後第3周:此階段傷口已癒合拆線,可進行以下活動:繼續加強股四頭肌的鍛鍊,從臥位到雙手支撐坐起(<90°),臀部移至健側牀邊,健側下肢先下地,患側下肢由護士輔助離牀着地,雙手拄柺杖站起,下牀第1天,持拐站立5~10nim,上下午各一次,適應後在室內行走數步,循序漸進,行走時患肢不負重,先邁健腿,患肢跟進,注意保護,防止摔倒。

  4  康復出院指導
      
  手術置換髖關節恢復時間較長,出院後自我康復護理至關重要,因此,要做好宣教指導工作。向病人詳細說明術後患肢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出院後要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增加肌肉力量;出院後3個月內繼續進行肌肉和關節活動訓練;臥位取平臥或半坐臥位,不得交叉雙腿,禁止患側臥;坐位時不能盤腿,不要在牀上屈膝而坐;避免屈髖下蹲、穿鞋和拾物;3個月後患肢可逐漸負重,逐漸脫離柺杖;6個月內避免患肢內收和內旋;6個月後可適當進行較柔和的鍛鍊,如散步等;活動時,應儘量減少患髖的負重,避免激烈運動以免給髖關節造成較大壓力或磨損。

  5  體會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頭壞死的重要手段,是患者恢復關節活動、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措施,但如果沒有手術前後的精心護理和正確的康復指導,術後如護理不當易發生多種併發症,療效就不理想,因此,正確的護理是全髖關節置換成功的重要環節。必須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對不同階段的病人進行康復指導,纔能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關節功能,使病人在生活上能夠自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