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硬化症

時間: 2011-01-24
二、腦動脈硬化症
    (一)病因病機
腦動脈硬化症是指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瀰漫性小動脈硬化和玻璃樣變性所引起的非急性瀰漫性腦組織改變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導致腦動脈硬化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較爲一致的看法是其與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關係密切。高血壓可能是腦小動脈硬化和玻璃樣變性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則加速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上述腦血管的改變均可使動脈管腔狹窄,管壁增厚,腦組織長期慢性缺氧,產生繼發性腦實質損害。多數患者腦組織呈不同程度的萎縮,腦回變小,腦溝增大,腦室擴大,皮質、基底神經核、腦橋和小腦等部位可見大小不一的因軟化吸收而形成的囊腔,並可有瀰漫性小出血。
中醫學認爲本病是由於元氣虛衰,陰血虧損,或心腎虧損,髓海空虛,脾失健運等原因所致。
(二)臨牀表現
腦動脈硬化症多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起病緩慢,病程長,常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同時存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腦動脈硬化症的發病年齡可提前。主要表現有:頭昏,頭痛,耳鳴,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力減退明顯。還可有情緒不穩,多疑固執,喜怒無常,分析判斷能力減退,睡眠障礙(表現爲睡眠需要量的增多或減少)。嚴重時產生動脈硬化性癡呆或假性延髓麻痹。前者表現爲腦器質性精神症狀,如性格改變,缺乏自知力,思維單調且不連貫,感情淡漠,反應遲鈍,計算和記憶能力極差,生活不能自理等;後者則表現爲上運動神經元性延髓麻痹,如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面部表情呆板,步態蹣跚,病變累及基底核者可出現震顫麻痹或舞蹈病。
根據中醫辨證,本病可分爲以下幾型:
1.心脾兩虛症見頭暈頭痛,倦怠無力,心悸心煩,健忘失眠或嗜睡,情緒不穩,喜怒無常,四肢發麻,舌胖質淡,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細。
2.心腎兩虛表情淡漠,性情孤僻,反應遲鈍,健忘失眠,頭暈耳鳴,二便失調,舌質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細數無力。
3.肝腎陰虛元氣耗損,言語謇澀,語音低微,飲食發嗆,表情呆板,共濟失調,頭暈目眩,二便失控,舌淡紅,脈弱或弦,重按無力。
(三)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
2.有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睡眠障礙等。
3.起病緩慢但呈進展性。
4.眼底有小動脈硬化,如動脈變細,反光增強,動、靜脈比例增大,有交叉壓迫的現象,有時可見淡黃色膽固醇斑塊。
5.伴有其他器官的動脈硬化,如冠心病。
6.血膽固醇、血脂增高。
(四)鍼灸和推拿治療
  1.鍼灸治療
(1)心脾兩虛
1)治療原則健脾養心,安神定志。
2)常用穴位神門、三陰交、四神聰、百會、心俞、脾俞、足三裏。
3)備用穴位肝俞、膽俞、太沖。
4)操作以補法針刺神門、三陰交、四神聰、百會、心俞、脾俞及足三裏。
兼有喜怒無常等肝火旺盛者加強肝俞、膽俞及太沖以清肝瀉火。
    (2)心腎兩虛
    1)治療原則養心安神、交通心腎。
    2)常用穴位心俞、神門、三陰交、膻中、腎俞。
    3)備用穴位涌泉、行間。
    4)操作以補法針刺心俞、神門、三陰交、膻中及腎俞。
陰虛火旺者加涌泉、行間以滋陰平肝。
    (3)肝腎陰虛、元氣耗損
    1)治療原則滋腎養肝,熄風定驚。
    2)常用穴位腰眼、大椎、三陰交、復溜、肝俞、脾俞、神門、足三裏、百會、太沖、風池、合谷。
    3)備用穴位膏肓、中脘、陽陵泉、氣海。
    4)操作以補法針刺三陰交、復溜、肝俞、脾俞、神門、足三裏、太沖等穴。
兼有陽虛時加陽陵泉、氣海以補氣壯陽。
    2.推拿治療
    (1)推印堂法
    1)手法推法、運法。
    2)取穴及部位印堂穴至前髮際。
    3)操作患者坐位,醫者以雙手四指指腹自眉間正中印堂穴着力,直推向上至髮際處神庭穴,推而運之,交替進行,自下而上。
    4)注意事項操作中不宜按壓、擠捏,注意保護皮膚。
    (2)四指歸提法
    1)手法擠壓法。
    2)取穴及部位雙側風池穴和太陽穴。
    3)操作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先伸直拇、中指,以虎口對準同側耳垂,然後以拇指端對準風池穴,中指端對準太陽穴,雙手四指同時施力,向內歸而向上提,由表及裏,持續着力。此法有補益氣血,健腦安神的作用。
    4)注意事項取穴要準確,施力要由淺入深,緩慢持續。
相關文章
評論